祝允明《祖允晖庆诞记》,纸本,行楷书,纵121.8cm,横44.8cm,弘治三年(1490),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为贺友人祖允晖三十诞辰作。作品楷书之中带有行书的笔意,笔致轻松自如,有圆润秀逸的韵致。
祝允明最具特色的小楷现象当属诸体并行,小楷用笔中夹杂行书之连带,夹杂隶书之朴拙,此为其小楷风貌多元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祝允明之后,许多小楷书家开始重视取法乎上,不局限于小楷书体本身削弱的艺术性。下至董其昌学“二王”,小楷书中多带行书笔意,用笔灵活翻转,后学唐人风神,轻画如须,重笔似骨,与前代小楷相比,“今妍”之味甚浓。至明末清初,王铎取法“钟王”,因而小楷风貌厚重质朴,奇正错落,大小参差,极富自然之美,于苍劲中姿媚跃出,古雅中天趣溢发,又显得气息淳厚,趣味犹如天成,重要的是,王铎小楷中运用隶书笔法自如,常计白当黑。而傅山在晚明的这段时间里从楷书入手,主从“钟王”,由明入清之后,小楷常用颜体,篆隶笔法的融合十分明显。
这种百家争鸣的小楷风貌似乎从祝允明一人身上便可探知。师从“钟王”后融唐宋元为已意的学书方法传承下来。后世书家以“钟王”为宗,取其一便可自成一家,祝允明却无所不学,同时代书家最溯古者,祝允明当之无愧。研究用笔的目的在于窥探书家书作的价值所在,祝允明小楷诸体用笔掺杂,使得碑帖融合初露端倪。此时虽并无碑之说,而古朴之气已跃然于纸上。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