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及先秦
甲骨文来自于占卜,学术界有种说法,文学起源于巫术 ,倒没什么反对意见。因为实物在这儿明摆着。楔形文字早成了古董,而甲骨文的基因,沿着金文,小篆,传承了几千年。
殷商·甲骨文
殷商·蝌蚪文
西周·大盂
西周·毛公鼎铭文
西周·散氏盘
秦李斯·峄山碑
雲梦睡虎地秦简
两汉三国
西汉 西峡颂
东汉 张迁碑
东汉·鲜于璜碑
东汉·曹全碑
东汉 袁安碑
东汉《祀三公山碑》
居延汉简
东汉张芝《秋凉贴》
西晋-索靖·《月仪章》
三国-钟繇·宣示表
三国·皇象 文武帖
两晋南北朝
西晋 陆机 《平复帖》
东晋·爨宝子碑
东晋·卫夫人书法
东晋 王羲之《兰亭序》
东晋·谢安 中郎帖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
东晋-王珣 《伯远帖》
南朝·陶弘景 瘗鹤铭
南齐 王僧虔 《万岁通天帖》
隋唐五代
隋 董美人墓志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唐 欧阳询《张翰贴》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
唐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 李阳冰 《小篆城隍庙碑》
唐 孙过庭 《书谱》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唐 陆柬之 《文赋》
唐 张旭 古诗四帖
唐 钟绍京 灵飞经
唐 李邕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五代 杨凝式 《韭花帖》
五代 徐铉 《今有私诚帖》
两宋时期
唐朝的两座高峰,诗歌与楷书,是后人无法逾越的。但后人比前人更聪明,他们会绕道。
这一绕,直接绕出了宋词,以及尚意书风。 尚意是法度森严之后,书法人追求个性的一次尝试,它们的确不完美,却痛快淋漓。宋徽宗赵佶是个例外,他用绝对的尚意,却制造了书法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完美——瘦金书。
北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北宋 黄庭坚 《松风阁》
北宋 米芾 《蜀素帖》之《拟古》
北宋 蔡襄《陶生帖》
北宋 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
北宋 蔡京 《节夫帖》
南宋宋 赵佶《闰中秋月诗帖》
吴琚《寿父帖》
南宋 陆游 《怀成都诗卷》
元朝时期
尚意需要强大的的文化底蕴和自信,而这些,南宋已经薄弱,到了元朝,就更加稀有。
于是他们跳过两宋向上追,追到唐,追到晋,一次短暂的复古之旅,纯洁了后来数百年的书法正脉。
赵孟頫 《秋深帖》
倪瓒 淡室诗
杨维桢 《城南唱和诗卷》
鲜于枢 《杜诗魏将军歌》
康里夔夔 《述张旭笔法卷》
明朝时期
明 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
明 宋濂 《烟江叠嶂图跋》
明 唐寅 《落花诗》
明 文徵明 《忆昔次陈鲁南韵》
明 朱元璋 《大军帖》
明 张瑞图 《草书千字文》
明 黄道周 《孝敬定本》
明 王铎 《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明 董其昌 《草书手札》
明 陈洪绶 《行草尺牍》
明 于谦书法
明 王守仁 《铜陵观铁船歌》
明 倪元璐 《行书尺牍》
明 解缙 《自书诗》
明 徐渭书法
清朝时期
清 傅山 《草书七言诗轴》
清 邓石如 《隶书论书立轴》
清 康熙 《草书八言联》
清 乾隆 《御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隐公作伪事》
清 八大山人 《行书题画诗》
清 金农 《和四言联》
清 郑板桥 《行书论书立轴》
清 刘墉 《论书轴》
清 赵之谦 《隶书联》
清 康有为 《行书对联》
清 吴昌硕书法
清 沈曾植
民国近现代
弘一法师
于右任
白蕉《书黄庭坚诗扇》
黄宾虹
鲁迅
齐白石
陆维钊
沈尹默
徐悲鸿
林散之
沙孟海
王蘧常
徐生翁
谢无量
启功
,历代书法大佬,书法简史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