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文

在书法史上,宋代是重要的转型期。宋代优待文人,养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同时,宋代佛、道思想流行,主张复归自然,人自平等。体现在书法上,便是追求个人意趣,不受前代书家的束缚。宋人注重意趣的抒发和个人情感的自然渲泄,追求“书卷气”,形式感强烈,个性鲜明,表现出一种任情适性的自由。宋人重“意趣”,不喜欢作楷书,而行书这一书体,很受宋人推崇。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宋四家”,正是在这样的书坛风气中形成的。仅就书法艺术而言,米芾在“宋四家”中可谓首屈一指,他功力深厚,书法各体兼精,他的行书别树一帜,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

一、米芾的书艺生平简介

米芾,北宋书法家,初名黻,四十一岁后改为芾,字元章,号火正后人、鹿门居士、襄阳漫仕,海岳外史等。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癫狂,人又称“米颠”、“米痴”。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卒于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世居太原(今属山西省),后迁襄阳(今属湖北省),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米芾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书画、精鉴赏、富收藏,曾为徽宗书画学博士,画创“米派”,有“米家山”之称。传说他从小聪慧,六岁日读律诗百首,七八岁学颜真卿书法,十余岁写碑。

米芾学习书法十分勤奋,一生在书法上用功最深,成就也最大。自称: “平生写过麻笺十万,流布天下”。他的儿子米友仁说他:“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卷临学之”。米芾学书由下而上泛滥各家。他少时学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沈传师、段季展,后来习欧阳询,学褚遂良用笔多变之意,深得《兰亭》法.遍观宣和内府名迹,摹古功力深厚,博采众长,融汇贯通,尤其在二王书法中沉浸极深,终以王献之笔意为精髓,融合唐人之所长,参以己意,自成一家。《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仿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宋高宗评米芾:“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苏轼称他的书法“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宋)孙觌评其书法“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明)董其昌赞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清)王文治曰:“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成家。”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米芾高超的书法技艺,确立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米芾的行书墨迹传世很多,较为著名的有《蜀素帖》、《多景楼诗册》、《苕溪诗帖》、《珊瑚帖》、《虹县诗》、《研山铭》、《方圆庵记》、《夏官帖》等,草书作品有《论书帖》、《元日帖》等。

二、不同时期的米芾书法艺术特点

米芾的幼年和青年时代,正是宋代书法的复兴时期。《淳化阁帖》的刊刻流行,欧阳修、蔡襄以及苏舜钦、苏舜元兄弟的提倡和推行在当时影响很大,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学书风气。

米芾从初学到自成一家,经过了三十余年的锤炼。他早期主要学习唐人,作品如《观阎立本<步辇图>跋》、《三吴帖》、《道林诗帖》、《盛制帖》等,虽然他在追求跌宕纵逸的风格,但是用笔和结构比较拘谨、局促,时有失笔,习气也较重。《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是米芾早期代表作品之一,有着浓厚的《集王圣教序》的色彩。《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由杭州沙门慧日峰守一撰文,陶拯刊石。米芾于碑末自记:“不二(即守一)作此文成过,予爱之,因书。”这时米芾三十三岁,正是拜谒苏轼于湖北黄冈之后,泛学晋唐人书法,锐意于“集古字”之时。认真品读米芾的作品,我们会发现隐匿其中的唐人书法的影子,譬如,颜字转折的圆润,竖钩的陡起;欧字的折角;段字的刷掠奋迅;褚字的“熟驭阵马,举动随人”等。米芾学习书法并不随波逐流急于表现个性,他重视基础,潜心临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学习唐人书法,米芾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苏轼对他很欣赏,同时教导他向晋人学习。米芾采纳了苏轼的意见,全力以赴学习晋人法帖,达到了痴狂的程度。于此,米芾书法的三要素(晋韵、唐法、宋意与激情),渐露锋芒。

学术界多以元祐三年米芾三十八岁写的《苕溪诗帖》和《蜀素帖》为其中期代表作品。《苕溪诗帖》有五律诗六首,是他旅居无锡应湖州太守林希之邀,即将启程赴湖州时所书写。此时,米芾“八面出锋”的笔法已经相当熟练,笔势往来的飞动以及米字特有的“蟹爪钩”已经形成。此帖风格跌宕攲侧,时见扭结屈曲,用笔稳实沉郁,体势开张舒放,强健雄厚,劲峭俊发。《吴氏书画记》评《苕溪诗帖》云:“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仿颜鲁公作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老米超格妙书”。此帖流传有绪,但自清亡散出后,不知下落。建国后已被撕成碎片,为一佚名青年所获并交售北京琉璃厂时,被杨仁恺等专家发现。(据杨仁恺著《国宝沉浮录》,原迹今藏故宫博物院)。《蜀素帖》写于同年九月二十三日,比《苕溪诗帖》稍晚了一个月。米芾到了湖州之后,林希取出家藏二十余年的“蜀素”一卷求他作书,米芾欣然命笔,写下了自作诗六首。此蜀素于宋庆历四年由东川名家精心制成,绍子中收藏并将其装裱成卷,记其尾,以待名家。后来,胡完夫见此素,也仅记其尾。《蜀素帖》又称《拟古诗帖》,行书,绢本墨迹,有乌丝栏,.纵29.6厘米,横284.3厘米。(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馆)《蜀素帖》笔势飞动,神采超逸,结体秀美,洒脱清俊,正侧相生,曲尽变化。通篇墨色浓淡相宜,精彩动人。米芾对绢的驾驭能力相当强,善聚毫收锋,该作品“超妙入神”,落笔振迅而跳动,笔笔意连,字字相缀,随意落笔,皆备自然。当时,米芾正值壮年,精力充沛,创作欲望强烈,而且笔法娴熟,已经从“集古字”中脱化出来,进入了“取诸长,总而成之。”、“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的境地。(明)董其昌跋《蜀素帖》曰“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力作。”

成熟时期的米芾书法,如董其昌所言:“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

越过了古人樊篱,进入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游戏翰墨,任笔挥运,莫不得意。《珊瑚帖》灵动温妍,持重端凝;《 紫金右军乡石帖》匠心独运,奇峭诡谲;《研山铭》凝重朴厚,气象浑融;《虹县诗帖》多种技法与意趣融为一体,行笔劲健畅快,灵活跌宕而又沉厚有力,体势极变而又互为依托,通篇多有穿插,致密多姿。他用笔“八面出锋”,变幻莫测,结体攲侧,诡异多姿,将书法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以超人的毅力临摹古人碑帖,将各种技法化为己有,以期极大限度地宣泄内心的激情。

《章吉老墓表》是米芾晚期代表作品,作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依据他的好友蔡肇撰《故宋礼部员外郎米海岳先生墓志铭》,知道米芾就在这一年谢世。《章吉老墓表》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件作品。该墓表字态神采飞动,天真烂漫,已入“鼎铭妙古’的境界。

三、米芾书法艺术整体特点及其影响

米芾为北宋尚意书风的巨匠,主张“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他以晋韵为归,追求气古韵高,书法理论倾向崇古,强调平淡、天真和意趣,主张自然随意。米芾书法擅长多体,以行书最佳。总体特点:用笔灵活,变化多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随意赋形,攲侧多姿;精气弥漫,神完气足;奋笔刷掠,沉着超迈。其用笔灵动多变,爽利中见力量,飞白劲健而沉着,湿笔丰润而不乏骨力,起笔、收笔、提笔随意而适,姿态飞动,尤其以中侧锋的配合转化极见精妙,前人注重中锋用笔,几乎将侧锋一概排斥,米芾在用中锋的同时兼用侧锋,使笔法更为丰富,点画更为研美,有“八面出锋”之美誉。传统书法的结体多以稳定典雅为正宗,而其书,体势多攲侧,但是俯仰之间,照应有致,险中求稳,以奇为正;章法则疏密相间,注意打破行款的单调直线,每一行字左偏右侧,字字之间大小错落,行气波动而流畅,极具运动跳跃之感。米芾的行书重视整体气韵,敢于打破局部的平衡对称,在局部的不平衡、不对称中求得通篇平衡对称;在不断的运动中求得稳定效果;在横斜逆正,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虽跌宕却天真自然,富有情趣。

米芾书法技艺高超,精妙绝伦,后人对他十分推崇。在北宋,学习米芾书法的只有几个人,其中,米友仁子承父传,略有建树。南渡之后,张孝祥、吴琚、范成大、张即之、赵孟坚等先后取法米芾,颇有成就。米芾的影响不仅限于南宋,北地金国也有人效其法书。元代书家极力复古,回归晋唐。在举国学赵孟頫的当时,白珽、张铎、李元珪等人却舍赵学米。明人喜欢游戏翰墨,追求奔放纵逸,米书正好迎合他们的这种性情,于是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张弼、李应桢、祝允明、文徵明、陈淳、莫是龙、徐渭、邢侗、米万钟、董其昌、王铎等人都先后投到米芾门下,各有所得。清代碑学兴起,别开格局。但帖学余风未减,傅山、查士标、许友、笪重光、王鸿绪、姜宸英、张照、陈弈禧、王澍、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翁同龢等人依然坚持帖学的道路,他们虽然深受董其昌书风的影响,却能旁涉米芾以及其他名家书迹,寻求属于自己的天地。自民国以来,人们对米芾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宽。

20世纪80年代后,研习米书更是蔚然成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米芾是一位极富有创造力的书法家,书尚意趣,潇散奔放,动合法度,笔致俊迈。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技法,更要学习他师古不泥、革故鼎新的精神。

参考书目:

《 书法 教程》主编欧阳中石、徐无闻-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曹宝麟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书法篆刻》黄惇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