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桃源洞口诗卷》,草书,21cmx322cm,天启七年(1627)。张瑞图在晚明书坛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是晚明新书派标志性人物。其书法无论是外观面貌还是内涵意蕴,都与前人迥然不同。凌厉的点画, 奇倔的字形, 构成作品的主旋律强烈的力感, 动荡的气势,给人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

明初的“三宋”(宋克、宋广、宋璲)“二沈”(沈度、沈粲),中期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为代表的吴门书派,虽然在追求精致工整和雍容秀雅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但从整体面貌来看,基本上还是宋元书风的延续。而沈度、沈粲以善书获官,深得皇帝喜爱,在当时名气极大,群起效仿,愈演愈烈,遂形成“台阁体”书风。

“台阁体”是书法工整化和程式化走向极端的结束,缺乏个性和情感发挥,实际上是书法艺术的一个畸形产物。到明代中期以后,陈淳、徐渭以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和惊世骇俗的面目,首先在书坛上掀起波澜,传统的审美规范受到强有力的冲击。

时至明末清初,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傅山等人异军突起,脱颖而出。他们以一种纵横豪迈、酣畅淋漓的气势,一扫当时温文尔雅、甜美柔媚的书风,形成一股十分引人注目的求异出新的浪潮。

张瑞图《桃源洞口诗卷》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文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处理! 相关作品您必须在下载后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删除,如果您喜欢该作品,请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