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写《废医论》给人留下一种错觉:俞樾反对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通过研读章太炎对《废医论》撰写背景的分析以及自身对俞樾连遭母丧妻亡悲痛的考察,发现《废医论》不仅不反对中医,反而是倡导中医深入学习与继承三部九侯诊脉法,认为俞樾此举非废弃中医,而是振兴中医。钱超尘教授认为《废医论》有偏激与意气成分在,章太炎《医术平议》对《废医论》中的《脉虚论》《药虚论》核心内容均有深刻评述。《废医论》与《医术平议》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两位伟人对如何看待中医、如何发展中医、如何振兴中医的讨论,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仍然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因此,特整理此篇授权“纪录中医”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以期与中医药人和爱好者交流讨论。

俞樾生平简介

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授编修,五年乙卯(1855)简放河南学政。七年丁巳(1857)以御史曹登庸弹劾试题割裂罢职,是年樾三十有八。自此无意仕进,专心讲学著述。《清史稿·儒林传》卷482有传。俞氏治(指研究)经之馀,兼治诸子,谓“治子难于治经。经自汉以来,经师递相传授,无大错误;子则历代虽亦著录,然视之不甚重,雠(chóu,指校正)校不精,讹阙(é quē,指错误或残缺)尤甚。凡诸子书之拮据为病者,皆由阙文讹字使然”,诸子之中,尤重医书,称“仲景叔和,圣儒辈出,咸有论著,各自成家,史家著录,富埒(liè,指等同于)儒书矣”。医书之中,最重《内经》。

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

俞樾是清末儒学大师,对中医时有所论,留下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如《内经辨言》及《枕上三字经》等,然他的《废医论》不仅为时人惊骇,直至今天,仍为后世关注。俞樾弟子章太炎先生据《内经》理论和对老师的理解,对《废医论》主旨作了深刻分析,既有肯定,又有批评,至今仍为最客观最深刻的评说。

俞樾为何写《废医论》

光绪四年戊寅(1878)八月,俞母病故,过了八个月即五年己卯(1879)四月,夫人姚氏病故,时年六十,长俞樾三岁,俞樾终生未续弦,作《百哀诗》以解忧苦。《百哀诗》有云:

小住西湖一月余,

精神反觉胜家居。

如何才返吴门棹,

便与湖楼迥不如。

俞樾自注:“内人于二月二十五日到湖楼,至三月二十四日适满一月,此一月中,精神兴会殊胜。二十四日后,眠食稍减,然起居如故也。乃闰月三月十五日还苏寓,次日即卧病,从此不起矣!”

病状原知日日添,

如无如有脉难参,

可怜医去君犹问,

能否重过六月三。

俞樾自注:“临危之日,诸医併进,一医诊毕而去,内人犹问余曰:吾能过六月初三否。是日乃内人生日也。”

惨痛的家庭悲剧不得不令俞樾思考:夫人从西湖举棹返苏,路感风寒,本非不治之证,为何仅仅过了一月竟溘然长逝?他批阅史书医经,好像找到症结所在 :原来所请医生竟然都不知三部九候诊脉法,不明病因,不知病位,盲目用药,自然有此结果 。于是愤而作《废医论》。

《废医论》说些什么

《废医论》收于俞樾《春在堂全书》之《俞楼杂纂》第四十五,文分七段。第一《本义篇》,第二《原医篇》,第三《医巫篇》,第四《脉虚篇》,第五《 药虚篇》,第六《证古篇》,第七《去疾篇》,凡4800字。错误观点集中在《 脉虚篇》。

《脉虚篇》779字。俞氏认为诊脉正法为三部九候法,独诊寸口是错误之法。《脉虚篇》说:

夫医之可废,何也?曰:医无所以治病也。医之治病,其要在脉。以《素问·三部九候论》考之,则知古人诊脉实有九处,分上中下三部······盖扁鹊治病,初不以脉,故厌古法之烦重,而专取之于手,此在古法则中三部也。扁鹊以中部包上下两部,今医家寸关尺三部所由始也。扁鹊本以此为名,而后人乃奉为定法,不亦癲乎?则扁鹊之功在一时,罪在万世矣!呜呼,世之医者,莫不曰‘吾知所以治病也’,问其所以治病者,曰‘脉也’。然而今之三部,岂古之所谓三部乎?今之九候,岂古之所谓九候乎?吾不知其所以治病者何也。昔王衝作《论衡》,有《龙虚》《雷虚》诸篇,曲园先生本此而作《脉虚》之篇。《脉虚》之篇成,而《废医》决!”

他在《春在堂全书》的《右仙台馆笔记》又说:

余谓医所凭者脉也,而脉之失传久矣。《史记·扁鹊传》言,扁鹊饮长桑君所予药,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又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夫扁鹊特以诊脉为名,则其精于医,非精于脉也。而至今言脉者宗之,则是扁鹊特以为名而后人乃真以治病,此即知其不足恃矣!

他的主要意思是说,扁鹊诊病神奇,靠的是长桑君的药力,诊脉只是扁鹊的托名,后世把托名脉法信以为真,所以不足凭信。此其一。第二,后世仅凭寸口诊病,而寸口仅是“三部”之中部,尤不足信。脉法失信,故医可废。

章太炎对《废医论》评说

章太炎先生于1910年迫于清廷追捕,避难日本,作《医术评议》,对《废医论》的偏执见解有比较全面分析评说。

章太炎,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因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1.三部九候脉法没有失传

太炎引王叔和《脉经》之《扁鹊脉法》一文,证明扁鹊诊脉并不专主寸口,而是三部九候与寸口诊脉法同时并重。

2.三部九候诊脉法与寸口诊脉法皆见于《内经》,不能取一弃一

太炎先生说:“《素问·经脉别论》曰‘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五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存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 太炎着重指出:“《素问》切脉,故有二途:约则专于气口,广则三部九候,非后世变乱而然也。夫身体动脉,率不过十余处,而疾病之变万端,专候寸口,则简阅之道不尽。所候既多,参而伍之,情伪可以无失。故三部九侯者,治之正也。要之,持脉之则,以三部九候为正。” 这是对俞樾重视三部九候诊脉法观点的支持,也是对俞樾关于三部九候法已经失传的观点的批驳。

3.俞氏摒弃寸口脉诊之法,既悖《内经》之论,又悖诊脉常理。

太炎先生曰:“《灵枢·脉度》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夫于三部九候之中,独取寸口者, 以其独为经脉,与他络脉有殊。且百脉皆朝于肺,故手太阴之诊,独为近真。《素问》既列二法,而近世独诊寸口者,斯亦有故。以卒病暴至,死不旋踵,专候寸口,犹惧不及疏方,若遍诊九候者,汤药未成,其人既绝矣。”

4.《废医论》立意不是消灭中医,而是促使中医振起。

《章太炎全集·医术平议》云:

先师俞君,侨居苏州,苏州医好以瓜果入药,未有能起病者。累遭母、妻、长子之丧,发愤作《废医论》。不怪吴医之失,而迁怒于扁鹊、子仪,亦已过矣。以实校之,先师虽言废医,其讥近世医师专持寸口以求病因,不知三部九候,足以救时俗之违经,復岐黄之旧贯,斯起医,非废医也。

太炎写此文在1910年,时年三十九。因与其师政见大不合,于三十二岁写《谢本师》,断绝师生关系。如下:

余十六七岁,始治经术,少长,事德清俞先生,言稽古之学,未尝问文辞诗赋。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出入八年,相得也。顷之,以事游台湾。台湾则既隶日本,归,復谒先生。先生遽曰:“闻而游台湾。尔好隐,不事科举。好隐,则为梁鸿、韩康可也。今入异域,背父母陵墓,不孝;讼言索虏之祸,毒敷诸夏;与人书指斥乘舆,不忠。不孝不忠,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盖先生与人交,辞气凌厉,未有如此甚者!先生既治经,又素博览,戎狄豺狼之说,岂其未喻?而以唇舌卫捍之,将以尝仕索虏,食其禀禄耶?昔戴君与全绍衣并污伪命,先生以授职为伪编修,非有士子民之吏。不为谋主,与全戴同。何恩于虏,而恳恳蔽遮其恶?如先生之棣通古训,不改全戴所操,以诲承学,虽杨雄孔颖达何以加焉?

文中“戴君”指戴东原(1723—1777),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全绍衣”指全祖望(1705—1755),乾隆元年进士。观辞气之凌厉,不减乃师,而撰《医术评议》,就文论文,辞气安雅,无杂意气,非大学者不能为也。

5.晚年改变《废医论》偏执观点,谓中医之道未绝。

太炎先生称,曲园晚年病笃,服当时名医仲昴庭药而愈,改变《废医论》偏执观点,谓中医之道未绝,应该相信,应该服名医之药。仲昴庭曾为慈禧皇太后治病,疗效好,受到夸赞。太炎《仲氏世医记》说:

先师德清俞君,恨俗医不知古,下药辄增人病,发愤作《废医论》,有疾委身以待天命,后病笃,得昴庭先生方始肯服,服之病良已,乃知道未绝也。

中医药确切的疗效使俞曲园改变了《废医论》偏执错误观点。太炎先生对《废医论》的评说,使我们对一百三十多年前的一场争论有了有了一个客观认识。

回顾一百多年前俞章围绕“三部九候诊脉法”展开的论争,我们看到国学大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何其认真深入,他们研究的问题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对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近世中医对三部九候诊脉法鲜加运用,章太炎说:“废堕旧法,是亦粗工之过也。”在当今振兴中医的伟大进程中,加强三部九候诊脉法的研究和运用,应该引起仁人志士的关注与提倡。


作者简介

钱超尘

著名中医训诂学家

中医文献学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钱超尘教授从事古代汉语、医古文、中医文献、中医药文化及中医哲学思想研究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文献及医古文。承担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文献《宋本伤寒论校注》科研课题,获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钱老对“纪录中医”微信公众平台,也是给予了诸多支持和信任,其对《黄帝内经 》版本流传的研究,也在“纪录中医”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钱老的文字里透露出的学识和治学严谨,是我们年轻的中医药人以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的榜样。

纪录中医

纪录 · 故事 · 发现

公众号:jilu-zhongyi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