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机遇很多时候是神奇的。

半壁斋主许培鑫学篆刻是在看守所里遇到陈巨来之后开始学习的(见许培鑫《我与老师陈巨来》),我们今天讲的主人公徐三庚,他的篆刻生涯起始于一家道观。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井罍,又号袖海,别号金罍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浙江绍兴上虞人。精于金石文字,善篆隶篆书。苦习《吴纪功碑》,参以金冬心(金农)的侧笔用法,纤细流丽,飘逸多姿,在吴熙载、赵之谦外另辟面目。

徐三庚出生贫苦农家,稍微长大之后外出谋生,暂时没有门路之后,暂时在一个道观里打杂。道观里有一个道人擅长书法、篆刻,徐三庚得到他的传授,遂此入门,既有摹拟汉印之深厚基础,又具汉碑额篆及天发神谶碑之书法根底。

徐三庚生活的年代是个篆刻大发展的年代,他的年龄在吴让之和赵之谦之间,他比赵之谦大3岁,比吴让之小17岁,因为是浙江人,徐三庚的篆刻学习也是受地域影响,从浙派入手,师法陈曼生和赵次闲,可谓得其神理。如:

(徐三庚印)

(字光甫行九)

(嘉兴徐荣宙近泉)

(曾经沧海)

33岁时,徐三庚见徽派大师程邃作品,于是开始学习程邃印风,这个可以从他的一方印章看出来:

(郝氏子丰珍藏书画之章)

至35岁时,徐三庚结识岑中陶,岑中陶是大收藏家,徐三庚得以在他那里大量浏览、观赏古今名印,由此大悟,于是,开始了他由浙宗转向徽宗的道路。

之后,他在邓石如和吴让之那里学到了“印从书出”的精髓,又基本进入邓派的路子,在此后的近十年里,他刻了大量师法邓石如、吴让之风格的印章:

(张子祥六十以后之作)

(劫灰余物)

(放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

(上虞徐三庚袖海)

(圆鉴斋)

(长白清瑞之印)

其实,徐三庚在这一段时间的作品里,已经渐渐有了吴让之批评的“让头舒足”的问题,但此时的徐三庚,个人面目尚未形成,强烈的个人特色尚未显露,他还是在邓石如、吴让之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但他的自学经历使他形成了自我思考的强烈个性,他决不屑于尾随他人之后,于是,他遵循和借鉴邓石如的学习和创作方法,也从汉碑、汉碑额入手的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印外求印,上溯汉砖、汉瓦、汉金文,最终选择了“吴纪功碑”体势为自己的风格。吴纪功碑全名吴天玺纪功碑,三国东吴刻石。因为东吴末帝孙皓为维护其统治,制造“天命永归大吴”的舆论,伪称天降神谶而刻,故又称《天发神谶碑》。

(《天发神谶碑》局部)

提起《天发神谶碑》在中国篆刻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啊,赵之谦的“丁文蔚”印,黄牧甫的“鲲游别馆”两印体势启发均来自此碑,后来的齐白石印风的创建,也受些碑启发。

(赵之谦、黄牧甫与齐白石取法天法神谶碑的作品)

徐三庚的篆书风格得益于《天发神谶碑》,而其创作方式是“印从书出”,那么,他的篆刻风格自然也是《天发神谶碑》风格的,他也由此形成了自家风格,徐三庚自家面目突出的篆刻风格由于是基于《天发神谶碑》的,因此,某些较为夸张的篆法就成为人们评论他“故作姿态”的“证据”。我们来看他的作品:

(袖中有东海)

(有所不为)

(石泉翰墨)

(臣钟毓印)

(海鸥)

(万里江山鸿爪遍,一天风月马蹄宽)

(下官卖字自给)

我们来看,很多伸展出来的线条,乍一看,是有“骚首弄姿”的嫌疑的,但如果仔细观摩,也能在这种夸张的线条中看到猛利与张扬,灵动、秀气,气息完满,劲力十足又秀丽,绝无小家之气。但这种飘逸的书风,在姿态百出之余,也被贬者认为是柔媚纤弱,而且遍观徐三庚作品,这种风格特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似乎徐三庚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后就一直沿着一条路子走下去,似乎很少考虑更多地吸收一些东西,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印风。就是单纯的把一路风格做到极致进而导致后人非议他是“以妖艳媚态悦人”。这当然也是由徐三庚的生活经历决定的,在他的后半生,他一直客居上海“浦寓斋”卖书印为生,直到谢世,他需要大量的创作以换取生活资料和资财,这也是他的印风固化的原因,这跟浙派的赵之琛的经历有相像之处。

由于徐三庚后期的篆刻创作还是“邓派”的“印从书出”路线的,他也被称为邓派继邓石如、吴让之之后的“邓派第三人”。

(【布丁说篆刻】之27,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