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什么是“蜡丸案”。
康熙九年,李光地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被选为翰林编修。康熙十二年当会试同考官。也就是说,李光地一直是清朝的朝廷命官。
(李光地像)
康熙十二年五月,李光地请假南下福建看望自己的父母。他的运气不太好,一回去,就遇上耿精忠造反。同时,福建又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活动的地方。李光地知道后,赶紧带着家人,逃到山谷中藏起来。耿精忠和郑经分别写信招安李光地,但是李光地坚决回绝,而且给康熙皇帝写了一封密折,表达自己对清政府的忠心,藏在蜡丸中,偷偷让人传给康熙,康熙深为感动。
康熙深受感动,后人却有人评议这是“丑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为,是因为有人认为这是李光地丧失了汉人气节的表现。不过,其实并不能这样认为。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者,当时清朝已经平定天下,耿精忠等人是拥兵作乱,造成新的动荡。李光地拒绝耿精忠,并非丧失汉人气节,而是维护国家和平稳定。
二者,李光地本来就是清朝的官员,他效忠清朝,也是很正常的。反而他要是投降耿精忠,投降郑经,才是失节。
而雍正后来之所以赞扬李光地为“一代完人”,还不仅仅是李光地做了这件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耿精忠像)
第一,李光地纯孝。
李光地之所以会被耿精忠、郑经招安,就在于他很孝道,回家看望父母。后来又遇上父亲去世,他在家为父亲守孝。他在福建山谷中颠沛流离的七年里,就是为了行孝道。否则的话,他就偷偷回京城任职了。
康熙二十一年,李光地请假送母亲回去。康熙二十六年,李光地又因母亲生病回去照顾。康熙二十七年,恰好孝庄文皇后去世,李光地赶紧赶回来,因延误了时间,被人弹劾。但康熙体恤他在家照顾母亲,并没有治他的罪。康熙三十年,李光地母亲去世,李光地申请回乡守孝。但是康熙重用他,对他实行“夺情起复”,只同意他九个月。
清朝是“以孝治天下”的。李光地不贪恋官位,而始终坚持尽孝,这体现了他纯正的品质。
第二,李光地纯忠。
上面所说的“蜡丸案”,就体现了李光地最为忠心的一面。耿精忠投降后,李光地本来要回京。后来又遇到父亲去世,只得继续在家守孝。可这时候,又遇到蔡寅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组织上万人造反,攻打安溪。而李光地一边守孝,一边招募乡勇断起义军的粮草。后来,又遇上郑经派人攻打,李光地依然组织人马和郑经抗衡。
(施琅剧照)
李光地回朝廷以后,又推荐施琅担任平定台湾的将领,顺利收复台湾。李光地的同科进士陈梦雷被耿精忠俘虏,李光地秘密联系陈梦雷,和他商讨从内部反叛耿精忠的计划。如果是一般人,为了避嫌,坚决不会做这样的事。但是李光地这样做,却表现了他一心为清的这种最纯粹无私的忠心。
第三,李光地纯臣。
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时候,由于立太子的问题,让他对很多党附皇子们争储的大臣们很不满,处置了不少大臣,甚至不惜把他一生倚重的索额图处死。但是,康熙却从来没有就这个问题指责作为内阁宰相的李光地。为什么呢?
其一,李光地从来不党附哪一个皇子,也不在立储问题上多言多语。
其二,李光地在晚年的时候,不留恋官位,多次提出致仕回家。尽管康熙不同意,他依然要反复提出来。以至于康熙说出“见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惨然。回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样的,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这样动情的话。
正因为李光地是这样一个人,康熙雍正两代皇帝才会那样高度肯定他。
(参考资料:《清史稿》)
,有人说蜡丸案李光地卖友,不知怎么会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