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王店镇曝书亭
江浙一带曾流传过一则故事,那是说康熙南巡到浙江秀水(今嘉兴),一天夏日炎炎,康熙帝微服私访来到梅会里(今嘉兴王店镇),见一大肚汉子露着肚皮躺在石头上晒太阳。康熙帝觉得奇怪,便问:“这么热的天,为何要晒太阳?”大肚汉子答道:“肚子里装满经书,夏天不晒要发霉的。”康熙帝回京后,召那位汉子进京以布衣授以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并随侍左右。这位大肚汉是谁呢?据说就是嘉兴朱彝尊,“晒肚子”的故事源于王店镇“曝书亭”。
10月12日上午在嘉兴城内参观过沈钧儒纪念馆,即驱车朝王店镇前进。王店位于嘉兴市区的西南,距市区约20公里。到达王店镇,镇上正在翻修道路,只有半幅通车。行至曝书亭不远处,道路被两辆大卡车堵住了,车不能前行,便就近找了一块空地把车停好,然后步行到曝书亭。
景区大门坐南朝北,简陋低矮的门楼上挂着“竹垞故居”匾额,“竹垞”是朱彝尊的字。门旁还挂着一块“嘉兴市王店文保所”的竖匾。门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曝书亭”。门前是一对古朴憨厚的石狮。当门站着一位中年汉子,见我们要进门,便两手一拦,说:“景区在维修,暂停开放。”他的面前有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因曝书亭维修,自2017年10月起,三个月暂停开放”。看了告示牌,心中不免有些懊丧。便跟那男子商量:“我们是从江苏过来的,来一次不容易,让我们进去稍稍浏览一下,绝对不妨碍施工。”中年汉子两手一摊说:“不行!我无权放任何人进去。”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向他解释,他就是不让我们进去。听到门口有人议论,里面出来一位女同志,问什么事情?得知我们是外地人,想进去看曝书亭,便说:“里面正在施工,你们进去要注意安全。”我们点头同意,一边道谢,一边便跨进了大门。
朱彝尊故居大门
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进了大门,是一大片荷花池,水虽不甚清澈,却有游鱼戏嬉其间。池塘对面是园林,树木葱郁,环境幽静,树间隐约可见亭阁。荷花池上有座条石制作的曲桥。
荷花也上的四曲桥
走过曲桥,沿着岸边小径西行,树荫中是一座四角方亭。走近看,亭檐挂着“曝书亭”匾额,亭子由四根石柱支撑,亭角飞翘,犹如大鹏展翅。亭中空无一物,只见朝着荷花池的两根石柱上罩着玻璃,仔细看,玻璃里面刻有文字,那是一副楹联。玻璃里面已经长出了青苔,很难看得清柱上刻的文字。
曝书亭
不过后来得知,柱上刻的是杜甫的两句诗: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上联取自杜甫七绝《咏春笋》: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会须”是应当的意思;“上番”则是四川古方言,初番、头番的意思;“嗔”有责怪之意。全诗描写诗人看到春笋满林,生机勃勃,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为了护笋成竹,诗人甚至不惜杜门谢客。下联“何处老翁来赋诗”取自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奕棋。
“明府”是唐代对县令的称呼,“终明府”则是一位姓终的县令的官邸,官邸一幢楼建在水边,故称“水楼”。首联“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纟需英妙时”,是夸赞终县令年轻有为,治邑有方。宓子即宓子贱,孔子弟子;单父,地名。《吕氏春秋·开春论》载:“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终明府为奉节令,杜甫借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故称赞善于理政。终军,西汉人;繻,古代出入关卡要道的信符,帛制,上书文字,分为两半,关吏和出入者各执一半,过关时验合。《汉书·终军传》载,终军年十八,从济南当诣博士,入关时,关吏付与繻,终军认为大丈夫西游,当不复还,遂弃繻而去。到了长安,终军当了谒者,持节出使郡国,关吏认出他就是当年的弃繻之人而称奇羡。杜甫用年少志高的终军夸喻同姓的终明府。“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这两句分承一二句,叙写终明府继承了终军的节操,善于治政,政绩斐然。而在水楼宴宾,风流倜傥,不让宓子。“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五六句兀地一转,蕴含深意。杜甫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春来到夔州,此时已一年有余。期间因得友人照顾,生活较为安定,但他忧国忧民,思乡思亲的情绪却越来越重,面对席上的名士和终明府的僚属故交,他感慨万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人想,赋诗本是应主人之邀,凑“为政风流”之雅兴,可此情此景,我这56岁客居他乡的老翁,还有什么兴致呢?下面两句“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奕棋”,一笔宕开,意境顿见幽邃清远,且含而不露,意味深长。这首诗,表面上是题咏“终明府水楼”,实际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浓郁的为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及无可奈何的缘事消愁之情。朱彝尊为何要取杜甫这两句诗作楹联呢?因为建曝书亭时,朱彝尊已罢官三年,在家养老,读书写诗,看是自在,心中却有莫名的失落感。上联似乎在说,我在寂寞的曝书亭闭门著述,说不定那天在儒林占得一席之地。下联却是说,虽然整天埋头著述,然而我此时的心情却不比当年杜甫在终明府水楼写诗好啊!
不远的一座假山上有座六角小亭,亭额挂着“六峰亭”的小匾。看着假山上参差不齐的太湖石,猜想“山峰”之句由此而得。这便江南园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
六峰亭
因为有些房屋内在施工,不让进入。在园中绕了一圈,回到曲桥边一幢房屋里,见墙上挂着一篇《曝书亭记》:曝书亭主朱彝尊(1629—1709),名锡鬯,号竹垞,秀水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生在明末,长在清初;幼年好学,聪明过人;壮年游历,考察南北;科举后,任《明史》编修等官职,康熙帝赏识,御赐珍品。曝书亭建于清康熙丙子年(1696年),园内有醧舫、潜乐堂、曝书亭、六峰阁、娱老轩等建筑物,紫竹葱翠,花木争妍,环境幽静,景色宜人。园地十亩,布局雅致,富有诗意。曝书亭左边建有舫斋,系朱彝尊书斋,斋有一匾,上书醧舫,出自清代郑盙手笔,三面临池,风漪摇荡,游鱼可观,胜似画舫。朱彝尊常约亲友、词客到此饮酒谈心,吟诗赋词,身坐舫中,如坐舟中。曝书亭正厅称作潜采堂,是朱彝尊的藏书之所,相传藏书八万卷,分经、艺、史、志、子、集、类、说等八类,深得康熙帝嘉奖,曾御书“研经博物”横匾赐予朱宅。正厅墙上镶一碑,上刻竹垞先生像,先生头戴竹笠,身穿布衣。曝书亭重建于嘉庆元年(1769年),由浙江学使阮元倡建…… 1956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为嘉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醧舫与潜乐堂
朱彝尊不仅博学多才,诗词亦为清代之冠。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南北两大诗人;一生创作五百多首词,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为清初三大词人。其部分词作寄寓家国之恨和怀才不遇之感,慷慨悲壮,情景深沉。毛泽东曾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词: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料封侯,白头无分。
荷花也与四曲桥
有史料记载,朱彝尊的曾祖朱国祚是明代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朱彝尊出生时,家道中落,遇有灾荒就难以继餐,但他年幼好学,即使断炊也未中止学业。青年时期钻研古学,精研诗词,早有文名。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时朱彝尊17岁,随岳父到嘉善县避难。顺治七年,在嘉兴参加“十郡大社”,与吴伟业、尤侗等相识。顺治末年,参与魏耕等人的反清活动,险被牵累。28岁之后,出游他乡,南逾广州,西出太原,北至京津,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漫游期间,与顾炎武、屈大均、王士祯等人交往甚密,各有诗书赠答。在此后的十余年中,朱彝尊的学问和创作更加精进,名闻于海内。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北京拜访词人纳兰性德,之后留居潞河(今通县),岁暮思乡,作《鸳鸯湖棹歌》一百首,描写家乡嘉兴风土人情,被认为是一部有韵的地方志。康熙十七年(1678年)编《词综》,“独标正始,别择甚严”,奠定其作为清初词坛的领袖地位,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次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加《明史》编纂。期间向总裁呈文七次,对体例、凡例等提出见解,均被采纳。康熙二十年(1681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同年秋,充江南乡试副考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因辑《瀛洲道古录》私带抄胥入内廷抄资料而被劾,降一级,七年后才复原官。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罢官回籍。四年后,在王店筑曝书亭,藏书八万卷,专事学问著述,造诣宏深,成一代大家。康熙四十四年(1701年),皇帝南巡至嘉兴,朱彝尊呈《经义考》(为朱彝尊考证历代经籍存佚之著作,凡三百卷),康熙帝御赐其“研经博物”匾额,成为曝书亭之荣耀。
,写得真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