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6-04 古隶:伊秉绶 1

一 书写和书法

上一课讲到,古隶在很长时间中都没有书法家去写。这是什么原因呢?上次我引用南宋宰相、金石学家洪适的话:

《隶释》

宋·洪适

· 隶法虽自秦始,盖取其简易,施之徒隶,以便文书之用,未有点画俯仰之势。终西京之世,学士大夫不留意此书,故彝鼎所识、碑碣所刻,皆不复用之。

学士大夫不留意此书,原因这是徒隶之书,「未有点画俯仰之势」,点画直来直去,说白了就是实用性多,艺术性差点。所以早期使用古隶只是书写,不是书法,《说文解字·叙》说:「着于竹帛谓之书」,

《说文解字·叙》

东汉·许慎

· 着于竹帛谓之书。

写在竹帛上称为「书」,这个「书」也是指书写,不是书法。

现在有个现象,只要出土任何有文字的古物,马上就有评论说这书法怎样怎样,赞美一通。其实绝大多数只是书写而已,不属于书法。书写当然也有好坏,任何一个学校、公司,总有几个写字比较好看的人,前人称之为「善书者」。古代专司抄写的人,天天临池,经验丰富,当然比一般人写得好,但这些抄手大多数还是属于书写。

孔子教学生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里有一个「书」。(周礼有详细解释)

《周礼·地官·保氏》

·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第五项「六书」,就是识字,写字,跟我们上语文课差不多。有些人认为包括文学,这也可以,但跟书法艺术无关。先秦和前汉著述汗牛充栋,但没有任何专门的书学著作;无论竹帛或碑刻上也没有书法家名字,足以证明这一艺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尚未形成概念,更无庸说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了。

现在我们去写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小篆,只是借用这些字体的形式,把它们改造为书法作品。改造甲骨文,我介绍了丁辅之和董作宾两位先生,改造石鼓文,吴昌硕是代表性书法家。小篆我讲过唐代的李阳冰,吴昌硕说清代有杨沂孙的渴笔、莫有芝的刚笔、吴熙载的柔笔。这种改造,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创作,我们专题课的主题。后面还会讲到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赵之谦等的创作。他们主要从线条和造型两方面入手,创造出一种新的字像,给人以一种新的韵味。改造过后,原来实用性的字体,变成艺术性的书体,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升华。改造古隶的代表人物,就是伊秉绶。

二 伊秉绶生平

伊秉绶是福建宁化人,乾隆十九年生于家乡。父亲叫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主要在刑部供职,乾隆五十五年为光禄寺卿。顺便说一下,他父亲能左手写字,据说是晚年右臂出了问题,这才改用左手。

嘉庆五年

乾隆五十四年伊秉绶以二甲十四名举进士,是年三十六岁,当了十年京官,像他父亲一样,在刑部供职。嘉庆四年三月外放,授广东惠州府知府。嘉庆五年,伊秉绶大规模修缮惠州丰湖书院,请宋湘为山长,伊秉绶自题校训「敦重」两字,原来是写在厅壁上的,现在刻在一块石上。

嘉庆六年

惠州是苏东坡贬居之地,当时数妾散去,唯王朝云相随。伊秉绶重修了东坡故居,以及王朝云墓,并亲自题写了墓碑。苏东坡原有一篇《王朝云墓志铭》,伊秉绶将之书写上石,至今尚在。

嘉庆八年

这作品嘉庆八年写给刘廷楠,此时伊秉绶正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上一年惠州博罗县有重犯越狱,伊秉绶失去官职。又因触怒总督吉庆,「以失察教匪罪论戍」,十一月,檄往广州治狱,后获赦免,逃过一难。

嘉庆十年

这副对联写于嘉庆十年二月,当时伊秉绶正在北京等待补官。九月,经两江总督铁保力荐,授扬州知府。越年把父母接到扬州,但只过了一年父亲就去世了,于是扶棺归里,实际在扬州知府任上仅有两年。扬州现在也留有不少伊秉绶的书迹。

嘉庆十二年

当时阮元考证,认定槐二村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请伊秉绶题写墓碑。2013年在扬州西湖镇又发现了一处隋炀帝墓,经研究那是真墓,阮元发现的这一处权当名胜古迹了。

嘉庆十六年

嘉庆十六年八月,伊秉绶重游粤东两个月。广州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就在该年十月上石。可惜原碑已经佚失,现在只有拓本可看。

嘉庆十七年

嘉庆十七年五十九岁,夏天入京赴部候补,途经扬州染病,只好回家。这幅作品写早年诗句「月华洞庭水,兰气潇湘烟」,是伊秉绶体的代表作之一。

嘉庆十七年

嘉庆十七年题写汪中墓碑,原迹现藏扬州博物馆。

嘉庆十八年

嘉庆十八年六十歳了,写「退一步斋」。这作品有明显设计思想,四个字不是放在中间,而是靠近纸张上边,使下面出现大片空白。这还不够,把「一」字也移向天头,使空白更大,与浓重的黑色笔画形成强烈对比。

嘉庆十九年

六十一歳,在家乡,曾题颜真卿《多宝塔碑》宋拓本。《多宝塔》宋拓本只有两件,一件在北京故宫,另一件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有伊秉绶题「宋拓仅存」四个字,是他的代表作,百看不厌。六十二岁再赴京补官,至扬州又病,卒于旅邸。他父亲在扬州去世,他又卒于这地方,如果安居家乡,也许可以像他父亲一样活到八十岁,写出更多好作品。天道冥冥,人生有些事真是奇怪啊。

三 执笔

具体讲讲伊秉绶怎样写古隶,他的书法老师是刘墉。这刘墉,因为现在有个戏《宰相刘罗锅》,民间也很熟悉。其实刘墉年轻时并不是驼背,到老了才腰背弯了。

刘墉作品

刘墉的书法名气很大,「浓墨宰相」就是说他,这当然跟他的政治地位有关,拍马屁、吹吹捧捧的人很多。但客观地说,他确实独创一家风格,与众不同。伊秉绶三十一岁入京会试,从刘墉学书法。刘墉究竟教了伊秉绶什么呢?想必大家都很感兴趣。在以前课程中,我几次提起过清代一个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包专门访问一些书法名家,问求笔法,对于刘墉、伊秉绶,当然不肯轻轻放过。

包世臣终于有机会访问伊秉绶,写下了刘墉的教学法:

《艺舟双楫·记两棒师语》

清·包世臣

· 忆予初识宁化伊墨卿秉绶太守于袁浦,墨卿,诸城之弟子也,因从问诸城法。

「诸城」指刘墉,山东诸城人。包世臣在袁浦遇到伊秉绶,当面请教刘墉笔法。

· 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

这句话是刘墉教伊秉绶的总原则:「指不死则画不活」,「指死」就是手指执笔后不能乱动,一动反而帮倒忙。

那指怎么个「死法」呢?伊秉绶说刘墉这样教他执笔:

· 「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睛之法也。

他执笔只用三个手指,用手指尖顶住笔管,「爪」是指甲,指尖的肉顶住笔管,指甲略在管外。这还不算,大指跟食指之间的虎口要成圆圈,好像龙的眼睛,号曰「龙睛法」。还有一句话,不知道是刘墉的原话呢,还是伊秉绶发挥:

· 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

包世臣不愧为包公二十九世孙,富有判案基因,他说看刘墉的作品,不像是龙睛法写出来的:

· 予曰:「玩诸城书势,其执笔似不如是。」

· 太守曰:「尝求吾师面作书,此法断不误人。」

伊秉绶不愧为刘墉的好学生,忠心的好弟子,坚决维护老师。他说我曾请老师当面用龙睛法写字,肯定没错!

各位,以前老师很少当场写字示范的,我跟老师十四五年,只见过老师写字三次,其中有两次还是上门时正好撞到的。现在学生开口就是:「老师,你过来,写给我看!」好像理所当然,我们当时哪有这胆子。伊秉绶请刘老师写给他看,验证龙睛法行不行,这也是非常、非常少的例子。刘墉这老师不错,当场示范,伊秉绶眼见为实,信服了!

执笔,以前讲过,我们用五指执笔法。五个手指所用的部位,这三个手指用指面,内外相对,下面两个手指从里面顶住。这样执笔从上面来看,虎口部分是长圆形,所以称为「凤眼」。

刘墉教伊秉绶的执笔法有点不一样,他是用指尖,食指、中指和大指三个手指的指尖,共同顶住笔管,指甲稍微在笔管外面一点点。这样顶住之后,从上面看,虎口部分就是圆的,好像龙的眼睛,所以叫龙睛法。他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执笔之后手指乱动。

用凤眼法执笔,有些人就喜欢转笔管,而龙睛法是用指尖顶住笔管的,这样子就没法转了,一转毛笔就会掉下来,所以,龙睛法可以做到「指死」。但这拇指用指尖顶笔,那这个关节就突了出来。这样会有什么大问题呢?写字的时候,下面的笔锋看不见了。挡住了,写起来当然不方便。有什么办法补救呢?可以把手腕回转过来。你把手腕回过来,这样一来毛笔就移到眼前了,从上到下都能看见,毛笔笔管正对着你。伊秉绶执笔就是这样执的,称之为「龙睛回腕法」。

伊秉绶坚定地相信刘墉的龙睛法,但包世臣觉得不对头,后来他找到一个姓周的人,原是给刘墉磨墨伸纸的书僮,从十五岁到二十七歳,都在刘墉身边,看着刘墉写字。

· 予因问诸城执笔之法,周曰:「诸城作书,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

原来刘墉私下作书不用龙睛法,他是转指的,而且幅度特别大,好像舞龙一样,有时候转得厉害,毛笔都会掉到地下。

· (包世臣说)予因告以太守之语,周曰:「诸城对客作书,则用龙睛法,自矜为运腕,其实非也」。

原来刘墉人前人后,写法完全不同。

· 及在都晤陈玉方侍御。侍御尤为诸城高第弟子,言所受之法,与太守同,而侍御守其法不如太守之坚,故其书较胜。

陈玉方是刘墉大弟子,刘墉也教他龙睛法,这陈玉方不守此法,包世臣认为他的书法较伊秉绶好。

包世臣在这篇文章最后说:

· 古人于笔法,无不自秘者,……后之得吾书者,慎毋以其不自秘而易视之也。

古代得笔法者,大多数保密,不肯告人。这样使笔法有了神秘感,很多人想尽办法去挖掘。包世臣说将来谁看了我的书,不要因为我不保密,而轻视我说的道理。其实唐代孙过庭也说过:「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学术是天下公器,保密不言还能说是文人吗?

刘墉不是保密,他知道「指死腕活」的道理,可惜不会以腕运笔,习惯了转手指。当时转手指〔所谓捻笔管〕上不了台面,讲不出口,只好在家中作书时用用,对外面就装一个「古龙睛法」,也可以凑合写两笔给人看看,人家真以为是古法,也不好说什么。我理解他内心的挣扎,但作为老师,说假话、演假戏实在非常可耻。人家拜你做老师,你收了这个学生,你的责任就有千钧之重,不可以这样做的!

伊秉绶的故事,下一次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书写和书法。

· 伊秉绶生平。

· 龙睛回腕执笔法。

复习思考:

· 为什么刘墉要转笔管,他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用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吗?

复习思考:

· 试用龙睛回腕法来写这四条线,你有什么体会?

,这么精彩的文章,相见恨晚。,鲁拜石《姥娘的家其实不远》 妮子爸爸怎么去看你 爸爸骑着条帚去看你 一夜就打个来回不会 耽搁明天一大早点名 妮子你怎么来看爸爸 求燕子背着妮子回来 春天啦路上不算太冷 妮子燕子的羽很温柔,转发了,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