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清代书坛谁是老大,谁配做老大,那非邓石如莫属了。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其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他以丰富的经历和诚挚的为人、对书法篆刻艺术的酷爱和对艺术的献身精神,以及他在篆隶上取得的具有开拓性的成就,还有他创造的魏碑新笔法等,赢得了有清一代篆隶领袖的伟名。
中国书法五千年来书家勤学苦练不乏其人,但像邓石如这样作为终生一介布衣,把书法作为自己唯一的事业加以追求,穷其一生的精力,致力于书法和篆刻的研究,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罕见的。
邓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飘一绺长长的美髯,遇人落落,性格耿介,无所合,无款曲,无媚骨,无俗气,看来称得上顶天立地的一个伟男子,因为其祖辈出身寒微,枯老穷庐,他的一生更备尝人间的酸甜苦辣,过着“采樵贩饼饵,日以其赢以自给”的生活。他以“山人”自居,于荒江老屋中高卧,把功名两字都忘记了。
邓石如的好友师荔扉曾经送他这样两句诗:“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看淡了浮华、浮夸、浮名,也就与浮躁相去甚远。他只是归于淡,把世间万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远离红尘。”,他没有柳永那种怀才不遇的牢骚;“患名之不立,患年之不长”,他缺乏贾逵的雄心进取心;“名飞日月上,义与风云翔”,他也不具备李白的济世大志。
邓石如书法以隶法作篆,为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四体书法特点是: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隶书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楷书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行草书笔法迟涩而飘逸,大草气象开阔,意境苍茫。邓石如在书法基础上也是篆刻家,开创了皖派中的邓派。他以刻小篆为主,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篆刻有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
邓石如书法被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小篆成就最大,他以篆隶为本而兼工宾行草诸体,他的早年小篆的特点: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晚年的篆书特点: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邓石如书法,在清代留下了一种堂堂正正的品格,把清代书法引领到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
邓石如的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创造性地将隶书小篆笔法相结合,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以隶法作篆,他的书法特点是:篆书时从秦汉瓦当和汉碑出来,纵横捭阖,字体微方;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一新;楷书是从六朝碑版出来,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行草书是从晋、唐草法出来,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藩篱,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巨匠,“邓派”篆刻艺术的创始人。其篆书的主要成就是小篆。邓石如篆书结体偏长,圆浑中离有犀利,平正中见其精神。他廓清了唐代以来篆书的呆板匀弱之气,开创了劲健厚重、雄浑古穆的清代篆书新境。《清史稿》中记载:大学士刘墉、副都御史陆锡熊,见到邓石如书法皆惊异日:“千数百年无此作矣!”评价之高,也无人能及。邓石如不愧是一位诸体皆工、篆隶尤佳、名噪当时又流传后世的书法大师。
邓石如篆书的成就主要在小篆。邓石如的小篆取法众家之长,不仅从大篆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更以隶书的笔法作篆,平拖、绞转兼用,雄浑涩进,苍茫大气,富于变化,从而丰富了篆书的用笔。正如包世臣《国朝书品》中所评价,邓石如之篆“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特别是邓石如晚年的篆书,线条紧涩厚重、浑雄苍茫,已臻化境。邓石如堪称清代篆书继往开来之翘楚。小篆自古以来的主要特征就是李斯开创的那种所谓的玉筋篆。玉筋篆除横平竖直、圆转流走的线条使人惊叹之外,它的用笔单调和刻意求工,总让人们觉得其平淡和俗滑。邓石如的小篆,不以李斯、李阳冰为满足,而是大胆走自己的路,与古人论高低。
邓石如四体书法中,隶书是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邓石如创新的意识极其强烈,在隶书波挑的写法上,不是单纯的向上挑笔,而独具一种特有横挑的风味;隶书的捺笔,邓石如往往向下出锋,有笔断意连之势。邓石如的隶书,坚挺力足,锋芒独到,有一股慑人心魄的力量。他是继郑燮、金农之后而有很大发展的隶书大家。阳湖钱伯炯深深佩服邓石如篆、隶书为绝业。而包世臣是这样评价邓石如的:“其分书则遒丽淳质,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
碑学之有邓石如,正如帖学之有王羲之。可见其在篆隶方面成就之外,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他在碑学上的巨大贡献。邓石如是清代中后期崇碑运动的先导与巨子,其在魏碑用笔的创新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足以与书史上的钟(繇)、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相辉映。这个新方法特点是:在书写过程中,既重视笔画的两端,又特别注重笔画的“中截”部分的用笔。 碑学派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大、重、拙”。大就是大气,重就是厚重,拙就是生拙。在魏碑的大、重、拙方面,邓石如用尽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血。他所创造的笔法就是笔杆与行笔的方向相反,倾斜着运笔,成逆进之势,从而使“其中截无不圆满”,线条不毛不厚,不厚不重。
邓石如新的笔法所创造的“毛边粗老”的艺术效果,在魏碑的大、重、拙尤其是其线条的厚重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魏碑书写的艺术实践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正是这种新的笔法的问世,给帖学传统注人了新的活力。邓石如的新笔法赢得了“千数百年无此作”的高度评价。因此,邓石如新的笔法,具有划时代的、开辟新纪元的重大意义。
在邓石如的直接或间接传授下,很多人涌进了这一行列,其中就有不少杰出之士享有大名,如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莫友芝、吴大澄、徐三庚、杨沂孙、康有为、吴昌硕等等。后起之秀如此倾心于邓顽伯,在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这一现象时,信然于糜糜的帖风中碑风磊然而拔起,邓石如书法开创一代潮流,他的新笔法的问世,是碑学在实践上成熟的标志。新的笔法的问世,当时在他生活的年代里,不被当时人所认知、肯定和接纳,就有人直指其“破坏古法”。开始并他当时则不以为然地答道:“某书修短肥厚皆有法,一点一画皆与秦汉碑刻合,不似公俗出,放荡任意无所忌。”
数十年的勤学苦练和遨游生活,使邓石如得以融古碑之精髓,得山川之灵气,置身秦汉,体察魏碑,穷极篆隶名迹,书尽碑版片纸,献身艺术,艰难跋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成了“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具有独特风格的一代艺术巨匠,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永瑆的字也可以……,您让何绍基情何以堪?,中国书家第一人!,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行书一般,缺点风情[祈祷],转发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