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1624—1705年),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封藩南昌,遂为江西南昌人,谱名统『0137』,小名耷。清顺治五年(1648年)落发为僧,法名传棨。一生字、号、别号甚多,有个山、驴屋驴、人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号八大山人。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晚年署款将自己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似“哭之”、“笑之”,借此暗寓他面对富于戏剧性变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淳朴圆润,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双鹿图轴 中国国际博物馆

清 八大山人 芭蕉竹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6只芦雁在水际岸边飞、鸣、行、止的瞬间。芦雁的造型准确严谨,动、静的体态表现得出神入化。其背部的羽毛是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点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和厚重的量感。图中描绘山石的笔墨老辣娴熟,石上的青苔以卧笔横锋点染,纵横随意中不失章法,其苔点与芦雁身上的墨点在笔法上形成呼应,令全幅深得酣畅淋漓之趣。

《秋林独钓图》轴,清,朱耷绘,纸本,墨笔,纵197.5厘米,横57.3厘米。北京故宫

凋零的树木被笼罩在深秋的寒意中,一湖静水之上只见高士孤身垂钓,空旷荒寂的意境中孕含着作者对明朝故土的无限怀念。此图无年款,根据署款“驴”字,推断此幅为朱耷57岁(1682年)左右的作品。这时期其山水画还深受元人倪瓒、黄公望,明人董其昌的影响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笔墨特色。本幅构图取法倪瓒一河两岸式的布局,以简洁疏朗的物象表现出荒寒的萧条景致。山石画法取自黄公望,其轮廓以尖硬的线条勾勒,石面略作皴染,于散漫随意中不失古雅的情趣。整体画风则显现出董其昌明洁秀逸、华姿润泽的艺术风貌。

清 八大山人 墨荷图 安徽博物院藏

清 八大山人 双雏图 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藏

清 八大山人 双鹰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 朱耷 古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一株古梅树,根部无土,树心中空,旁枝上数朵梅花盛开,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根据画中的自题诗:“梅花画里思思肖”而知,此图是朱耷仿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画兰不着土、以暗示国土为异族人所夺之意的画作,表达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之情。图中用笔苍健有力,线条粗犷,多方硬曲折。施墨枯润结合,富有表现力。此图是朱耷中年时期的代表作。

清 朱耷 荷石水禽图轴 旅顺博物馆藏

清 朱耷 枯木寒鸦图

《枯木寒鸦图》轴,清,朱耷作,纸本,墨笔,纵178.5厘米,横91.5厘米。北京故宫

本幅表现隆冬时节,4只落寞的寒鸦在残石败枝上栖息的情景。寒鸦的羽毛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罩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鸟的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一付“白眼向人”的神色顿现笔底。鸟儿孤傲不驯的神态最能体现作者坚韧倔强、磊落不羁的个性。

清 朱耷 莲塘翠禽图 荣宝斋藏

《杨柳浴禽图》轴,清,朱耷作,纸本,墨笔,纵119厘米,横58.4厘米。北京故宫

杨柳以力透纸背的功力展示,墨气干湿浓淡尽在变化之中。八哥以软毫笔表现,中锋运转,笔笔凝重沉着,生动地刻画出八哥专注剔羽的神形体态。

清 朱耷 猫石图 武汉博物馆藏

清 朱耷 鱼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注“艺享甜开”,与大家一起分享,感谢!

,《秋林独钓图》轴,清,朱耷绘,纸本,墨笔,纵197.5厘米,横57.3厘米。北京故宫所藏的这一幅画为赝品。其山、石、树的画法都不是八大山人的。,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