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就是把高低不同、音色音质不同的声音有序的组织起来。构成文章的点画如果没有秩序连字都不是,更遑论书法;但是,把点画结构标准化、规范化,就成了写字,根本谈不上是书法。因为艺术最忌标准化、规范化。 书法是心性的宣泄,“书者,散也”,书谱说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它是通过各种书法本体元素——笔性、笔法等反映书者的内心世界! 有人说,书法是现代人忽悠出来的概念,古代只有写字没有书法。说这话,王羲之首先不答应。 从王羲之开始书法真正有了艺术的自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这段话描述的是写字,“书”就是书法,不是“书”就是写字,足见魏晋时期写字与书法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钟繇、王羲之都否定“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的所谓“书法”。 现在,有许多人对清代的馆阁体崇拜的五体投地,把它作为楷书的顶峰,以写成印刷体为荣。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和黄自元的临作,就可以看出:馆阁体印刷体绝不是楷书发展的顶峰,而是对唐楷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简化;使唐楷书法僵化,把具有阴阳对立协调的书法变成了“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的写字。 两个“九”相比较,欧阳询撇尖着地 ,有前倾之险势,黄自元背抛钩大面着地,失去了险绝。 黄字“监”的“皿”字底中两点变成了竖向,失去了欧字“监”的“皿”字底中两点的呼应及分割空白的变化。 黄字“書”、“中”左竖细、右竖粗成为规律;“徵”字的“山”部中竖粗,左右竖变细,有意对称简单化处理。 黄字“夏”“则”和欧体比较,中间两横都是与左竖相连,左竖与右竖粗细比例惊人的相似,这是标准化的处理手段。 欧字“絶”字的第一点是撇点,与下部三点笔势呼应明显,黄字把撇点改成普通点,失去了原帖的笔势往来。 黄字“棟”的“東”强化左竖细、右竖粗;程式化处理了原帖。 “竦”字欧体左收右放,黄字弱化了原帖的收放关系,使结字显得平庸。 黄字“宇”字竖勾简省了原帖起笔的一曲。 “深”、“流”的三点水,黄字简单化处理了原帖,失去了原帖的含蓄和变化。 “流”:欧体右部收放关系明显,黄字对原帖做了平庸化处理。 “氣”:欧体的第一笔回锋,第二笔出 勾,笔势往来明显。 “風”:欧体第一笔有隶意,显得变化丰富。 “養”字黄字在收放对比和险绝上不及欧体。 “因”:黄字外框粗,程式化的处理手段; “貴”:黄字对“貝”部的两竖也是程式化的处理手段,失去了欧体的变化。 “茨”字:欧体放最后一竖,黄字分布点画平庸。 “塗”字:欧体“余”部的两点呼应关系及笔势往来明显,黄字简单化处理。 从一字之中有两竖,黄字一定是左细右粗,并且粗细明显;有外框的字,外框笔画粗于内部笔画;这些在黄字中成为明显的规律,仅凭这两点欧体和黄字高下立判,更遑论当代欧体。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馆阁体印刷体的粉丝们真应该醒醒。直接学欧体,虽有难度,但是走的是书法之路,天天赞美馆阁体,学习馆阁体走的是字匠之路。一旦被“左细右粗”、“外粗内细”洗脑,把它当做金科玉律,看别人的楷书就会觉得都不端正,到那时再回头就难了。 作者:晋堂马培和 电话:13830225128 微信:Itmph5128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