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坎坷记愁)是沈复用心,用情,用字,最多的一篇,可惜大多数读者读后,仅仅是感叹沈复和芸娘的悲惨命运,唯独没有谁去想一想,沈复和芸娘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是谁造成的??谁是这个悲剧的最大受益人???
《浮生六记》之三(坎坷记愁)在写作结构上有很大不同与(闺房乐记)和(闲情记趣)。
下面尝试从写作结构的角度解析(坎坷记愁)沈复芸娘人生悲剧的线索信息密码,破解沈复和芸娘悲剧故事里面隐藏的秘密。
(坎坷记愁)与前面两记平铺直叙的写法不同,(坎坷记愁)的写作结构完全是现代小说的写作方法,沈复可能是发现面对复杂的社会层面,无法再用比较简单明了的叙述方法表达,所以,在写作结构上既运用了草蛇灰线方法,又安排了明,暗,侧三条制造悲剧的线索,它们互相呼应着,推进悲剧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发展,整个悲剧故事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让读者了解沈复与芸娘命运悲惨的爱情故事,了解整个悲剧是如何发生,如何发展的。
沈复埋下了的第一根草蛇灰线是:“余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况吾父稼夫公,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嫁人之女,抚人之儿,指不胜屈,挥金如土,多为他人。”这里明写其父实也是在写自己。沈复多情重诺,爽直不羁,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挥金如土,多为他人。性格如此,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他人利用陷害。
第二根草蛇灰线是:“余虽居长而行三,故上下呼芸为“三娘”。后忽呼为“三太太”,始而戏呼,继成习惯,甚至尊卑长幼,皆以“三太太”呼之,此家庭之变机欤?”
沈复明明是家中长子,芸娘却被有意无意的称为三娘;要知道,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长子在整个家庭的地位是,家庭管理以及家庭财产的主要继承人。这是谁干的?谁是这个悲剧的最大受益人?结论还在后面。这就是沈复草蛇灰线的作用。
沈复安排了明,暗,侧三条制造悲剧的线索,它们互相呼应着推进悲剧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发展,
第一条是明线,这条制造悲剧的线索,就是当时整个时代社会发展走下坡路的历史趋势;乾隆后期,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整个国家开始衰败,小小的个人家族的命运是无法抗衡时代的潮流,具体到他的家族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没落了,具体到个人就是不断的失去工作,失去生活来源,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均陷于困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家庭都在走向悲剧是不奇怪的,《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走向败落也是同样的原因。沈复虽然生于盛世的小康富贵人家,但是,也无法逃脱这股历史的洪流,是历史潮流注定了沈复和芸娘悲剧的结局。尽管,沈复凭借着个人努力在单枪匹马拼命抗争。
请看沈复是怎样表达描写对时局浓浓地忧伤:言及家庭现在的经济状况: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绌,十分拮据。手上没有闲钱,东挪西借,勉强度日。
余连年无馆,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内,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隆冬无裘,挺身而过,青君亦衣中股栗,犹强曰“不寒”。因是芸誓不医药。没有工作,三天所挣的钱不够一天所用,冬天没有保暖衣服,硬挺着,儿子青君冻的瑟瑟发抖,嘴上说不冷,芸娘有病坚决不看医生。
晨起趁江阴航船,一路逆风,继以微雨。夜至江阴江口,春寒彻骨,沽酒御寒,囊为之罄。踌躇终夜,拟卸衬衣质钱而渡。十九日北风更烈,雪势犹浓,不禁惨然泪落,暗计房资渡费,不敢再饮,正心寒股栗间。为了生计,冒雪过江筹钱,心寒,身冷,腹空,囊瘪。
余以连日逗留,急欲赶渡,食不下咽,强啖麻饼两枚。及登舟,江风如箭,四肢发战。
时已薪水不继,余佯为雇骡以安其心,实则囊饼徒步,且食且行,四望无村落。于是移小石香炉于旁,以身探之,仅容半体。
为了生计,为了寻找救急的生活来源,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可能,再次出去筹钱,为了让芸娘安心,假装雇骡,实际是怀里揣着大饼徒步边吃边走,路途遥远,没有人烟,睡荒外野,夜宿土地祠,只能半个身体缩在小石香炉边,半个身体露在外。
沈复囧困到连芸娘的丧事都无力承办,还要靠朋友接济。
承吾友胡省堂以十金为助,余尽室中所有,变卖一空,亲为成殓。
芸娘死后,沈复生活没有着落,竟然在芸娘墓地,祈祷在地下芸娘为他寻找饭碗。
余暗祝曰:“秋风已紧,身尚衣单,卿若有灵,佑我图得一馆,度此残年,以持家乡信息。”未几,江都幕客章驭庵先生欲回浙江葬亲,倩余代庖三月,得备御寒之具。
为了抗争命运沈复已经是竭尽所能,沈复想凭借着个人努力,单枪匹马拼命抗争当时整个时代社会发展走下坡路的历史趋势,结果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家庭的命运,向着悲剧的深渊步步滑落,确无可奈何。
第二条是暗线,这条制造悲剧的线索是以争夺家庭财产为目的,沈复的弟弟启堂亲手导演一个又一个阴谋,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圈套,逼迫沈复芸娘一步步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当一个社会开始进入衰败时,礼义廉耻被相当一部分人们抛到脑后,人性的弱点开始放大并且集中爆发。包括沈复的弟弟启堂,也包括沈复一些所谓的朋友。
小叔子启堂向隔壁借钱50银元让芸娘担保,现在看来应该是故意设套。这是明枪。其实只要小叔子启堂的一句话,就能化解芸娘与公公的误会,可是询启堂以邻项事,答言不知。可见其用心之险恶。
芸来书曰:“启堂弟曾向邻妇借贷,倩芸作保,现追索甚急。”
故意设套的目的很明确,即第一步离间父亲这个大家庭的主要财产管理者与沈复芸娘这个大家庭的财产管理者主要继承人的关系。不能说小叔子没有为了争夺家庭财产故意引起公公对对芸娘的误解,好取代沈复长子的地位,小叔子对霸占家庭财产的觊觎,导致他处心积虑地故意制造公公对芸娘的误解。
公公让芸娘代笔家里信件,婆因为家里有人挑动是非,(估计小叔子启堂的老婆也不是省油的灯),不让芸娘代理,造成公公对芸娘误解一。
还有暗箭,后家庭偶有闲言,吾母疑其述事不当,仍不令代笔。吾父见信非芸手笔,询余曰:“汝妇病耶?”
公公想找一个家乡人帮着打理日常生活,芸娘办了,顾忌公公还没有确定暂时没有告诉婆,后来,公公满意,婆误解芸娘二。
可以肯定是小叔子启堂夫妇,在母亲面前挑弄是非,目的是引起母亲对芸娘的不满,继而导致父亲对芸娘的误解。随着公公对芸娘几次误解加深,婆对芸娘的误解渐浓,小叔子的阴谋果然得逞,公公在拆芸娘写给沈复的信后,误解大增,将芸娘第一次逐出家门。
至幸友人鲁半舫闻而怜之,招余夫妇往居其家萧爽楼。两年后虽然公公知道了实际情况,解除误会让他们搬回家,骨肉团园。
但是,这两年很关键,很有心机的小叔子启堂,顺利的完成家庭财产利益的初步切割,即沈复芸娘离这个家庭财产和管理者主要继承人的地位渐行渐远。有没有这个地位,现在看来,在当时是决定生死,决定悲剧结果的关键。
家庭内部错综复杂关系,导致公婆对芸娘的误解,也是推进故事情节导向悲剧发展的重要线索。刚刚开始修复的父亲与沈复芸娘的关系,由于新的误解,终于导致沈复芸娘被第二次赶出家门。
公公再次误解芸娘,其实仅仅是芸娘的发小得知其生病,派下人来探病。由此可见小叔子启堂夫妇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没有少在公公,婆前面上眼药。
第二次被逐出家门时,子女尚小,芸娘此时身体已经病入膏肓,此时此刻,在沈复芸娘最需要大家庭关爱时被赶出家门,后果非常严重。
待父亲生病,沈复想前去探望,引起启堂的惊恐,他故意阻断沈复与父亲的联系,图谋家产。启堂进言曰:“严君怒犹未息,兄宜仍往扬州,俟严君归里,婉言劝解,再当专札相招。”
待父亲身亡,身为长子的沈复回家奔丧,启堂不仅不交代家里的情况,显然是以家庭财产继承人的身份自居,启堂竟然勾结原来的债主借口沈复作保,想借债主名义赶走沈复,其用心何其卑鄙!
余入幕守灵至七,终无一人以家事告,以丧事商者。余自问人子之道已缺,故亦无颜询问。
他怕沈复分父亲留下的几千银元家产,故意让讨债的上门驱赶沈复。明眼人都能看的清清楚楚,50银元的债和几千银元的家产,孰轻孰重?所以当沈复还在亮亮堂堂地说奔丧是人之常情,岂能被误认为抢家产?读者们都知道了,的的确确是启堂在争夺家产,读到此处无不为之心寒。
作为家庭长子的沈复所得遗产,仅仅是自己的行囊和吾父所遗图书、砚台、笔筒数件。
青君曰:“祖父所遗房产,不下三四千金,既已分毫不取。岂自己行囊亦舍去耶?我往取之,径送禅寺父亲处可也。”因是于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台、笔筒数件。
最后这个小叔子还想斩尽杀绝,启堂发现沈复手头上刚刚有20银元,马上命逢森向余曰:“叔因葬事乏用,欲助一二十金。”余拟倾囊与之,揖山不允,分帮其半。由此也可以看出启堂对沈复的监视程度到了何等地步,真是贪心不足!
为了争夺家庭财产,沈复的弟弟启堂亲手导演的一个又一个阴谋,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圈套,逼迫沈复芸娘一步步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以断定,致芸娘于死地的主要凶手之一就是沈复的弟弟启堂!几百年后的今天,读到启堂所作所为,令人不耻!!
是什么原因导致启堂不顾亲情,下此很手?
回想起来,沈复在(闲情记趣)曾经提到,他老师临终前曾经送的可以入谱的那盆兰花,被人用开水活活烫死,虽然沈复知道是谁,但是没有点出他的名字。为什么?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家丑不外扬的习惯。
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或许就是启堂。如何解读启堂动机和目的?其一无非就是羡慕嫉妒恨!羡慕兄嫂的爱情,嫉妒兄嫂的才华,恨兄嫂的家庭管理财产主要继承人的地位。其二当时社会,整个国家衰败情况比较严峻,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生活都面临陷于困顿的风险。
其实沈复的母亲,对沈复弟弟启堂的所作所为,想必心里有数。沈复告别母亲去四川时,说的那番话亦能证明。
吾母嘱曰“汝弟不足恃,汝行须努力。重振家声,全望汝也!”
第三条侧线,这条制造悲剧的线索是沈复因为对当代社会复杂性缺少了解,他的性格中因为过与相信他人,缺少基本的防范意识,导致了他和芸娘不仅落入了他弟弟启堂设立的圈套,也同时落入了其他人设立的圈套,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这条侧线时常与另外两条明线暗线交叉互相影响,彼此推进,最终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幸福家庭的小船渐渐地开始沉沦了。
沈复认为人心向善,尤其是朋友有求必应,缺少基本的防范意识,数次被人欺骗,芸娘也数次被人欺骗,他们被这些人性的弱点所裹挟其中,以至于越陷越深。
沈复担保朋友向租客借50银元被骗。现在看来与芸娘被陷害是相同金额,相同手法。
联系到后来其父死后,启堂怕沈复来分家产勾结债主以讨债为名实则是驱赶,不能排除也是启堂暗地下的套。
这次被骗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引起父亲的震怒,巧合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候,父亲又一次误会芸娘,导致芸娘第二次被赶出家门。
沈复再一次被骗。张亦失馆,度岁艰难,商于余,即以余资二十金倾囊借之,且告曰:“此本留为亡荆扶柩之费,一俟得有乡音,偿我可也。”是年即寓张度岁,晨占夕卜,乡音殊杳。
芸娘的两次被骗,第一次被憨园骗,芸终以受愚为恨,血疾大发,床席支离,刀圭无效,时发时止,骨瘦形销。
第二次被阿双骗,见余归,芸正形容惨变,咻咻涕泣。
沈复芸娘的每一次被骗,将故事情节进一步推向悲剧,将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幸福家庭推向悲剧的深渊。
当然在沈复的笔下人间还是有温暖的。
1.第一次被赶出家门幸好有友人鲁半舫闻而怜之,招余夫妇往居其家萧爽楼。
2.第二次被赶出家门多亏了华夫人,人极朴诚,其妻夏氏,盖芸与同绣日,曾有疾病相扶之誓也。即芸之盟姊也,可谓患难之交见真情。华夫人已倚门而侍,率两笑女至舟,相见甚欢,扶芸登岸,款待殷勤。四邻妇人孺子哄然入室,将芸环视,有相问讯者,有相怜惜者,交头接耳,满室啾啾。芸谓华夫人曰:“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华曰:“妹莫笑,乡人少所见多所怪耳。”自此相安度岁。至元宵,仅隔两旬而芸渐能起步,是夜观龙灯于打麦场中,神情态度渐可复元。
3.冰天雪地过江遇到困难,幸好有曹公相助。
4.替父亲守灵时还是多亏友人夏南熏字淡安、夏逢泰字揖山两昆季寻踪而至主持公道。
(闲情记趣)整个悲剧故事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整个悲剧是如何发生,如何发展的。
芸娘第二次被赶出家门的场景,是这个悲剧的第一个小高潮。它意味着沈复芸娘这个家庭管理和财产主要继承人的地位彻底结束,它意味着沈复芸娘再也不能得到这个家庭一丝一毫的帮助。它意味着沈复芸娘这个家庭即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芸娘焉能不哭?
芸闻而泣曰:“亲怒如此,皆我罪孽。妾死君行,君必不忍;妾留君去,君必不舍。
芸娘的第一反应是先哭,把所有罪责揽在自己身上。
芸强颜笑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
芸娘继而强颜笑试图安慰沈复,言下之意,缅怀终将结束的爱情一场,不胜悲凉,“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
逢森忽大哭曰:“噫,我母不归矣!”
芸始放声痛哭。是行也,其母子已成永诀矣!
沈复的儿子逢森有两哭,第一次哭母子永诀,第二次哭父子永诀。 凭添了悲剧氛围,客观上增加了悲剧效果。第一次哭:逢森忽大哭曰:“噫,我母不归矣!”是行也,其母子已成永诀矣!第二次哭:逢森送余至半途,忽泪落不已,因嘱勿送而返。附有青君之书,骇悉逢森于四月间夭亡。始忆前之送余堕泪者,盖父子永诀也。呜呼!芸仅一子,不得延其嗣续耶!
沈复的女儿青君,以书信为引线,串联起整个悲剧线索的发展节奏,对交代悲剧的故事情节有着重要的作用。
芸娘临死前与沈复离别诉说的场景是整个悲剧故事的高潮。即沈复与芸娘的生离死别。
整个悲剧情绪的高潮是通过沈复与芸娘对话进行的,沈复想为芸娘请医生看病,芸娘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也知道现在这个小家庭面临的囧境,婉言拒绝就医。
芸娘回顾与沈复相亲相爱的23年生活,言说人生已经没有遗憾。
芸娘呜咽而言曰:“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相离,忽焉长别,不能终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妇,此心实觉耿耿。”言已,泪落如豆。
芸娘边哭边说,不能与君长相伴,不能看着儿子娶妻,心里实在放心不下。眼泪比黄豆还大。
沈复强颜安慰:你已经病了8年,也几次转危为安,为什么今天说话令人肝肠寸断?
芸娘说:“连日梦我父母放舟来接,闭目即飘然上下,如行云雾中,殆魂离而躯壳存乎?”
余曰:“此神不收舍,服以补剂,静心调养,自能安痊。”
芸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伤心地哭泣难以自止说:“若稍有生机—线,断不敢惊君听闻,苟再不言,言无日矣。君流离颠沛,皆由妾故,如无力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居于此,待君将来可耳。”芸娘这是开始交代后事了。
芸娘遗言:“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遗子,妾亦瞑目矣。”言至此,痛肠欲裂,不觉惨然大恸。芸娘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关心着沈复,公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将整个悲剧推向全剧的高潮!!
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耳。”
沈复此时此刻再诉衷肠,恩恩爱爱,永不变心。
芸娘握着沈复的手想说,但是只能断断续续的听到“来世”二宇,芸娘忽然喘息不止,眼睛大睁,纵使沈复千呼万唤已芸娘已经不能讲话了。只见芸娘两眼痛泪两行,涔涔流溢.既而喘沥微,泪渐干,一灵缥缈,竟尔长逝!
芸娘死后,沈复四下张望,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读者通过芸娘临死前对沈复的诉说,了解了芸娘愿与沈复世世代代,结为夫妻,恩恩爱爱,生离死别,难舍难分,爱情故事。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令人泪下,令人惋惜,令人嚎啕欲哭!
芸娘死后沈复等待芸娘灵魂的到来是这个悲剧的第二个小高潮。
(坎坷记愁)通过描写沈复期待在夫妻阴阳两别后,再次相见,营造浓郁的悲剧氛围。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沈复对芸娘是如何一往情深的思念,依依不舍的心情。
依照中国传统习俗,头七是死者亡魂回家的日子,附近其他人都躲避而出,唯独沈复因对芸娘爱之深,爱之切,十分期待能够再与芸娘再见上一面,余曰:“所以不避而待之者,正信其有也。”
家里的一切都是芸娘生前的样子,唯独斯人已去,泪眼模糊几乎看不见,忍泪睁目,坐床而待。抚其所遗旧服,香泽犹存,不觉柔肠寸断,冥然昏去,转念期待芸娘的魂而来。
沈复和芸娘毕竟是阴阴两隔,只见席上双烛光,似乎代表着芸娘的鬼魂,青焰荧荧,缩光如豆,毛骨悚然,通体寒栗。虽然沈复心里十分害怕,但是爱芸娘心切不顾一切想与芸娘交流,可能芸娘的鬼魂也害怕吓到沈复,慢慢地双焰渐起,高至尺许,纸裱顶格几被所焚,借此来表达对沈复的思念之情。沈复感受到了芸娘的思念,可是,阴阴毕竟有别,于是那代表鬼魂的光忽又缩如前。沈复此时心里瑟瑟发抖,但是担心芸娘的柔魂弱魄,恐为其他人逼迫,爱惜芸娘之情油然而生,悄悄地叫着芸娘的名字,祝福芸娘。最后,芸娘的鬼魂离开了她曾经生活的地方,离开了她曾经最爱的人。
沈复(坎坷记愁)通过描写芸娘的善良和顾全大局,容忍被多次误解,夫妻情深意长,确屡屡被陷害,被欺骗,把悲剧推向高潮,深深的触动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几百年后,还为沈复芸娘的遭际深深的鸣不平。
这是一幕悲剧的大戏,戏剧冲突非常强烈,悲剧氛围十分浓郁,悲剧结局非常悲惨,沈复妻死,子亡,父丧。沈复的爱情,家庭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沈复呜呼!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归吾门后,余日奔走衣食,中馈缺乏,芸能纤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辨析而已。卒之疾病颠连,赍恨以没,谁致之耶?余有负闺中良友,又何可胜道哉?!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话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
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草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
(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原创首发)
,浮生六记,精彩纷呈,坎坷记愁,大片手法。,坎坷记愁的写作艺术特点完全是现代小说写法,明,暗,侧三条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惊心动魄,值得一读。,这篇(坎坷记愁)是沈复用心,用情,用字,最多的一篇,可惜大多数读者读后,仅仅是感叹沈复和芸娘的悲惨命运,唯独没有谁去想一想,沈复和芸娘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是谁造成的??谁是这个悲剧的最大受益人??? 《浮生六记》之三(坎坷记愁)在写作结构上有很大不同与(闺房乐记)和(闲情记趣)。 下面尝试从写作结构的角度解析(坎坷记愁)沈复芸娘人生悲剧的线索信息密码,破解沈复和芸娘悲剧故事里面隐藏的秘密。 (坎坷记愁)与前面两记平铺直叙的写法不同,(坎坷记愁)的写作结构完全是现代小说的写作方法,沈复可能是发现面对复杂的社会层面,无法再用比较简单明了的叙述方法表达,所以,在写作结构上既运用了草蛇灰线方法,又安排了明,暗,侧三条制造悲剧的线索,它们互相呼应着,推进悲剧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发展,整个悲剧故事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让读者了解沈复与芸娘命运悲惨的爱情故事,了解整个悲剧是如何发生,如何发展的。 沈复埋下了的第一根草蛇灰线是:“余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况吾父稼夫公,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嫁人之女,抚人之儿,指不胜屈,挥金如土,多为他人。”这里明写其父实也是在写自己。沈复多情重诺,爽直不羁,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挥金如土,多为他人。性格如此,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他人利用陷害。 沈复《浮生六记》之三(坎坷记愁)的写作艺术特点分析 第二根草蛇灰线是:“余虽居长而行三,故上下呼芸为“三娘”。后忽呼为“三太太”,始而戏呼,继成习惯,甚至尊卑长幼,皆以“三太太”呼之,此家庭之变机欤?” 沈复《浮生六记》之三(坎坷记愁)的写作艺术特点分析 沈复明明是家中长子,芸娘却被有意无意的称为三娘;要知道,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长子在整个家庭的地位是,家庭管理以及家庭财产的主要继承人。这是谁干的?谁是这个悲剧的最大受益人?结论还在后面。这就是沈复草蛇灰线的作用。 沈复安排了明,暗,侧三条制造悲剧的线索,它们互相呼应着推进悲剧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发展, 第一条是明线,这条制造悲剧的线索,就是当时整个时代社会发展走下坡路的历史趋势;乾隆后期,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整个国家开始衰败,小小的个人家族的命运是无法抗衡时代的潮流,具体到他的家族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没落了,具体到个人就是不断的失去工作,失去生活来源,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均陷于困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家庭都在走向悲剧是不奇怪的,《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走向败落也是同样的原因。沈复虽然生于盛世的小康富贵人家,但是,也无法逃脱这股历史的洪流,是历史潮流注定了沈复和芸娘悲剧的结局。尽管,沈复凭借着个人努力在单枪匹马拼命抗争。 请看沈复是怎样表达描写对时局浓浓地忧伤:言及家庭现在的经济状况: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绌,十分拮据。手上没有闲钱,东挪西借,勉强度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