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者
笔法是书法的一个术语,既是书法理论又是书法技法(书写),最初书写汉字只是记事,没有笔法的说法,笔法理论的产生是在长期实践(书法由汉字书写发展到艺术)过程中产生,从书体表现来说,应该是楷书产生以后有了笔法一说。因为书写楷书有了明显的起笔、行笔、收笔过程。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写,每一个汉字由笔画组成,写书法就要一笔一画开始写起,每写一个笔画都要有开始、写的过程、结束,哪怕是短短的不能再短一个点,也有这样一个过程。即使再短小的笔画都要“三过其笔”,写出“向背俯仰之势”。以这种理论为依据,古代书法家对起笔、行笔和收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善的笔法理论。南宋姜夔的总结最为典型,他在《续书谱》说“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明拓本(传)
关于笔法有这样的史料,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记载,有人向张旭请教笔法,“张公皆大笑,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尽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即便是再三请教,张旭也只是回答:
“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这里说明,即使对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天才,老师也没能明确的讲解什么是笔法,只是提出了十二个问题让颜真卿去思考,取自悟。黄庭坚说:
“笔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
这里说的也是在一些书法文章中常常看到的“印印泥”“屋漏痕”“锥画沙”都是关于笔法的表述。“印印泥”(“泥”是指封泥,印章盖在封泥上,深深陷入,表示用力):强调起笔和收笔处提按顿挫时的力感;“屋漏痕”(漏雨的屋子,雨水从墙上往下走,由于墙面吸水,要走走停停,所以不会是一条平滑的直线):强调中锋行笔,运笔过程的按压和涩行,追求线条的质感;这些笔法理论分别强调了力感、势感和质感,表现了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特征,这都是笔法相关说法。
说了这么多,目的是让读者明白,“笔法”并不能用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笔法理论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发展和实践的结果。
毛笔运动示意图:上图,平动‘绞转。下图,中锋、侧锋。
综上所述,书法创作是连续书写汉字的过程,笔画写法必然要分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画通过这三个部分,完整地表现出一个始→中→讫的运动过程。还可以说,笔法是控制毛笔在运动,是提是按,还是拖着毛笔行走,都由控制者(书写者)说了算,运动过程就是按一定要求写出点画或线条的方法。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书写的运动变化保存下来形成点画形状,毛笔的运行轨迹就留在了书写介质上(宣纸或其它),就形成了一件静止的作品,因此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能够从点画形状的变化想象出书写时的动作,想象出点画内部所包含的运动变化。
张旭《古诗四帖》运动轨迹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必然有自然映带(行书、草书),必然有逆人回收,通过笔的提、按、顿、挫等动作,笔画形式就产生粗细、方圆,一旦写生一个字就有正侧、大小的空间造型变化;书写过程是一个运动过程,就有速度的急缓变化,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可以在势上产生疾涩、快慢和离合、断续的时间(从开始入笔到写完一个笔画,到写完一个字要总要用时间)节奏变化。在一定的时间内写完一幅完整作品,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势合一,空间与时间相结合,一笔一画书写者投入了感情,一件书法作品就成了书者情感的产物,这里充分表现自然万物和人类情感。不同的书者有个字的性格、秉性,文化修养,写每一个笔画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书写的作品也就各有特点,这就是一个书者的“风格”,张三、李四都不同。也因此魏晋以后,无论字体怎样发展,书体怎样变化,书法家的创作方法和风格面貌怎样别出心裁,笔法的根本原则始终如此,始终是一个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完整过程,正如赵孟所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黄庭坚书法行笔中提按产生的效果
我想,文章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了,究竟什么是笔法,即便是不会写书法,但都有写字的实践,想象一下便明白,其实书法没有秘密可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