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是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号梦楼,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十二岁便吟诗作书,一生以书法称名于世。官至云南临安知府,后罢官归故乡,自此再无意做官。王文治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探花。因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当时人称“淡墨探花”。

和王文治同为“清四家”之一的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称。刘、王二人都忠实地秉承帖意。二人用墨浓重不同,刘石庵相国的书法注重魄力,而梦楼太守王文治的书法更具风流神韵。

王文治早年书法学自前辈笪重光,后上溯“二王”,楷书则学习褚遂良和颜真卿,但钱咏认为王文治还学习了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笔。王文治的书法中点画飘逸婉柔,结体妩媚匀净,用笔扁薄,其书风的确有笪重光和董其昌的传承在,再加上他中年开始接触佛经书法,也有张即之的特点。

王文治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笔端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笔力劲健、俊爽多姿。字迹端严而酒脱,写的对联神清气爽。气韵在宋人与魏晋之间。中年临摹张即之的写经墨迹,得其精髓,书法变得轻佻,像秋娘傅粉,虽有失庄重,但骨骼清纤,姿态自佳。这种“秋娘博粉”般的格调,也是鉴别王文治书法真伪的依据。

他还十分热衷创作对联,他个人风格也很适合写对联。王文治善用长锋和淡墨,写出的对联风采熠熠,字字相扣,对比强烈,表里散发出其天然俊逸的书风。

他二十几岁不仅名动京城。王文治行笔温润,墨韵轻淡,其书风以意韵胜,较之董其昌更加硬朗。乾隆皇帝有次南巡江南时,在杭州寺庙中看到他所书《钱塘僧寺碑》,对王文治的书法大为欣赏,书法得到皇帝的赞赏后,王文治名声大噪。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

王文治的书法声名远播琉球、日本等国。全魁、周煌二人出使琉球时,因仰慕王文治书名,还特意邀请他同行,王文治欣然前往。琉球人向来爱好书法,得知清朝著名书法家王文治到来,纷纷花重金求其书,视若珍宝、一时间王文治书名风靡琉球。朝鲜人来华时,专门以饼金购回王文治书法。日本很多博物馆都珍藏着王文治的书法真迹。

王文治虽然无心功名,50岁后就开始研习佛法,在当时的书坛特立独行,是位佛系书法家,但他的书法见笔见墨见情,非常精彩。有傲骨还有粉黛气息,字写得有些野,又充满一种迷人的正直。总之,他的书法让你有很多种感受。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