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
燮
/传统的叛逆者
壹
郑燮(1693-1765)
郑燮(xiè 音:“谢”),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群众。在潍县任上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为其立生祠。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燮的书法,让后人称赞不已的是他戛戛独造、惊世骇俗的“六分半书”。他的“六分半书”是以隶书为基础,掺杂真、草、篆而形成的一种新书体。关于“六分半书”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不尽相同,大概的分歧在于各体所占比例的分配上。板桥于书法学习,主要侧重于碑学一路,他说:“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早年在焦山读书时,板桥就对《瘗鹤鸣》情有独钟,后来在山东范县、潍县等地为官数十年间,对汉魏以来的碑石更是广泛搜集、精心摹追,从而积淀了丰厚的碑学基础。同时,他又非常敬重苏东坡、黄山谷、徐青藤乱世铺街似的章法以及山谷提按颤抖的用笔、斜昂取势的线条,无不对其书风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大约板桥50岁以后,也就是他潍县去官,“而今再种扬州竹”后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其书法渐臻化境,冶真、草、隶、篆为一炉。此时他独创的“六分半书”已是“别具一格,如秋花倚石,野鹤戛烟,自然成趣,时称板桥体,多效之者,然弗能似也”。对郑板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傅抱石《郑板桥试论》中给予他高度的赞扬:“这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的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的。”传世作品有《新修城隍庙碑记》、《剑南诗轴》、《判词册》、《酒磬君莫沽诗轴》、《书曹操观沧海诗》、《歌谣轴》等。
郑燮《歌谣轴》
贰
作品鉴赏
书画
郑燮《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首题画诗是题写在《竹石横幅》上的,行书中略带隶书笔意,笔力瘦硬,字形或扁或长,布局依据画面的空间灵活自由,书与画融为一体。
七言绝句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书论思想
书画同源
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转折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此幅奉赠常君酉北。酉北善画不画,而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
——《板桥题画·竹》
板桥从苏轼、文与可的画竹与黄庭坚的字中悟通了书画相通的道理,这体现了在书画的运笔、结构疏密、墨色浓淡以及萧疏风韵等各个方面,故郑燮以草书中竖长撇法的运笔写兰竹,也以作画的笔法融入书法之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书画风格。
叁
书家小故事
郑燮写“难得糊涂”的故事
郑燮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举人”、“进士”、“宦游”,曾作吏山东。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云峰山写的。那年郑板桥专程到此观看郑文公碑,由于看得入神竟流连忘返,天已经黑下来了,不得不就近借宿山间的茅草屋。
屋主是一位儒雅老者,鹤发童颜精神的很,他自命是“糊涂老人”郑燮一听此人出语不俗,心想此人定有来头。当他来到老人居住的屋内,见到室中陈列着一方巨砚,有桌面大小,该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看后十分欣赏。
郑燮《难得糊涂》
老人请郑板桥在砚台背上题字,郑知道这位老人有来历,就写上“难得糊涂”四字,并用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这方印。因这方砚台大,四字下去还留有一大块空白处,郑板桥就对老先生说:“您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也没推让,提笔写上“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镌刻的是:“院士第一、乡试第一、殿试第一,”郑板桥一看大惊。
郑燮《吃亏是福》
要知三元及第,自古以来实为罕见。唐代的张又新、崔元翰,宋代的孙何、王曾、宋库、杨置、王岩叟、冯京,金代的孟宗献元代的王宗哲,明代的许观、商辂,清代的王玉璺、钱檠、陈继昌。其中王玉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跨越两个朝代的武状元。中国历代三元及第者总共只有一十五位。
郑板桥知道这位老人是位引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命名。他见砚台上还有空白,提笔写上:“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