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忠(原创)
书法是一种境界,是艺术修养的高境界。之所以高,学的人多,成功的人少。他借助外力作用多、范筹广,不单是字本身的形态所能达到的。示人以有形,悟性引伸无形,欣赏的角度也不同,提高和领会也因人而异。
但不能过于神秘化。汉字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学字和作品的初衷也应该面向大众,正因为有了大众的欣赏,才成就了书法家。所以别把家说的太神,望而却步。书法家舒同的革命经历、启功大字报的感悟,都来自工作过程,都深受大众欢迎。不是科班出身,也并非写不出好字来。书法家并没有多少专家出身。也并非都是百科全才,也并非写不出好字来。
书圣王羲之在世时,也没有火眼金睛的伯乐来捧,唐代的馆阁体,当时也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而后却成为学习研究的法帖。几篇信札却成为当今研究书法的经典。因此学书法必须要有常人的心态,非常人的恒心,作为提升人生价值、生活中的乐趣来对待。
什么人能学,什么人不能学?
个人观点:
一是不爱的人不能学。学什么是个人权利,只要爱了他自然在生活中就会多留意,不经意间便得到学习,这和付出成正比。爱就是一种付出,不想付出不可能有真爱。付出了当然会有收获。工作也是如此,一个人能干上自己爱干的工作最理想,就会比不爱的行当要多出成绩,并会产生不少的突破和创新,这是自然现象。学书法是一个道理。
二是急功近利者不能学。书法艺术同做生意一样,原始资本积累一定要丰厚,本钱大了才能做大“买卖”,小本经营、急功近利、财利必得,胸无大志,你就永远是个书法“个体户”,成不了大“大气候”。琢磨的不是艺术元素,而是苦寻偏方技巧。不在深处挖,而是想在表层守株待兔,不劳而获。这样的人不少,好多撞大运的新人物就是如此。获奖了成家了,但叫拿出来遛遛就露馅了。写作品现到书法字典里找。除了获奖的别的字不会写…….
还有的人急中生智,用脚写、用指写,把字写出人形鸟兽来,到处自宣找伯乐。这便是他们称的独一无二的神品,和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比。还有的苦苦心思,争书吉尼斯长卷,有的人竟抄起名著来,都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下功夫。
三是没有找着方向的人不能学。有的人就是不练法帖,而是在周围捡法帖,今天练几个报纸上的新作,明天又临几篇某某人的力作。结果东拉西扯,学的见了法帖都认生了。硬是看不上古代法帖,我们国家书协的个别人一提起法帖,侃侃而谈,“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有时间去练它”。结果是拿着《作品集》想挣点外快。书法艺术不学基础,学偏了改起来都费尽了。实际上在练古法帖的同时,就是一个改不良习惯的过程,是入门的必由之路。基础就是法帖,没有基础,这和盖楼一样,是没有空中楼阁的。这样人要极早回头,觉悟了就好了。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学呢?因为乱学就是倒退的开始。
四是心浮气燥者不能学。学什么都不容易,读帖、临帖、背帖,这是一个谦恭静气的过程。哪个过程也不能疏忽。一根线条很简单,但又很难读懂弄通,笔法始终在若有若无中间。这是一个纯粹的细工慢活,要体现出浓淡焦润的墨色,又要恰如其分的运用好疏密胀紧的章法。在有规律中无穷的变化,又在变化中予以心驰的发挥。特别是写隶书,要用楷书的功夫,又要琢磨运笔的境界,实与绣花同工。急了点划不会入味,一篇草书十分钟,一幅隶书近一个时辰。有意义上的龙飞凤舞,却没有时间上的龙飞凤舞。就练帖的过程,如果你心浮气燥,定无结果。
如此等等,我想,学书法还得有点天赋。这种天赋,就是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罢了。为什么有的人,没有人给压力,也并非世家而偏爱这门艺术呢?这就是天赋。人们往往给他一种迷信色彩,而其实不然,归根结底既是一种爱好和兴趣而已。这也是用勤劳和耐心、持之以恒而养成的。
本人与隶书的缘分
在我的学生时代,当时环境较差,60年代批的就是学而优则仕。上学没有正规课本,语文主要就是毛主席语录、老三篇等。好处是在偏僻的农村,还遗留有尊重文化、尊重文人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在学校就是做算术都得用毛笔。到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后,墙报、大字报便盛行一时,这让人好顿发挥。可惜的就是被破四旧吓的字帖都不敢出来了,没有从根本上钻进书法的圈子。那时候破四旧收缴的字画偶然陶醉一番,另外我们队里来的社教干部中有个性高的,听说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住在我家,当时在我们学校里还代美术课,书画都很好,当时在许多显要墙壁、廊门、照壁上至今还留有它的隶书(工隶)作品。那时我是三年级,学字图画课都很快,老师曾给我的大楷打过一百分。因为爱字经常偷着把老师写的墙报字揭下来做帖练,现在还有珍藏。通过这位社教干部的启蒙,更加深了对书法的兴趣。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校里的阵地宣传真和我结缘了。不知怎的对隶书爱的有些痴迷和迷信色彩,看见隶书就想入菲菲,觉得隶书像一座古庙,结构完美,百年沧桑,迎风露顶,坚不可摧,内部又雕梁画柱,琉璃精琢,引人入胜;有时感觉隶书像宽博的平原,雄浑辽阔,舒展接天,气势磅礴;有时看隶书像绵延的山峰,苍松翠竹,清溪潺流,郎月清风,时而阳光灿烂,涧流鸟鸣,莺歌燕舞。总之意向纷呈。——这是对隶书朴素的情感。
再到后来,参加工作,有幸碰上陕西刘自读的学生,沈阳何安荣的学生韩天福(现辽宁书法协会理事)都是些隶书大家。在他们的指导下,逐渐入门,因工作是搞宣传教育的,读练法帖也多了,书法杂志也相续复刊了。于是对隶书的不满足感越来越强。
——说得多了,目的是想表述学书法首先要爱。互相要有吸引力。
一、 隶书的概况
隶书是真草隶篆中的一种,属于分类中的一大项,书协也有专门机构。隶书又称:佐书、徒书、隶文、佐隶、今文、史书等。(佐书:辅佐家篆书之意)隶书创于秦,盛行于汉,经三国及晋代,后逐渐被楷书取代。
隶书在秦以前已出现,秦广泛应用。相传是秦程邈所创(陕西人,初为县衙狱吏罪判10年,改篆为隶,秦始皇兴来封为狱史)。实际可能是秦程邈被秦始皇囚禁云阳监狱时,对已流行的隶书加以整理。它的出现是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汉书 艺文志》中)。
这种书体经秦汉成熟,至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早期隶书笔划平直,没有波磔,(即捺)晚期隶书趋于楷化,出现了点、捺、钩、撇等楷书笔势。
最能体现隶书特点的汉代碑刻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华山碑、石门颂、张迁碑、曹全碑、衡方碑、西狭颂等碑。
汉简(书写在布帛:丝织物的总称或竹简上的书法)
类型主要有:秦隶、从篆书向隶书演变的书体(隶书)。汉碑,成熟期。汉简.具有篆意隶草风格。清人隶,是汉碑基础而来的。
形式上有工隶、八分、六分班、漆隶(金农创)没骨隶等。
隶书和八分:隶书是一个统称,它既包括秦汉佐隶,又包括八分及其它形式的隶书(没骨隶六分半),而八分实际是东汉时经规整后的隶书从形态上的表述而已。从两个概念出现时间看,显然隶书在前,八分在后。
古隶和汉隶及其它形式的隶书,在东汉王次仲规范后的隶书亦被称做八分,以后隶书和八分事实上都是指同一书体。到唐代因常把楷书称为隶书,所以唐时的隶书多用八分指称。《说文》“八:别也,篆分别相背之形。”八分之意显然明潦。
没骨隶:由顿点提按形成。
漆书:横粗直细
隶书有亦篆亦隶的渐变过程。学隶书的人较其它少。
隋代有:杨素、工草隶书
清代郑板桥的隶参行,(称六分半.自称)伊秉绶.工书尤隶。何绍基.篆隶。曲圆俞越。
清、金农
今人:刘炳森,王祥之。
二、 隶书的练习
1. 隶书的基本笔法:
笔法为三笔。即直画、掠画(掠轻轻擦过或拂过)、波画。相比篆书的笔划要复杂得多,不仅有横、直、折、勾还有点、戈、捺、撇笔法是方圆并用,逆锋、藏锋、回锋、兼施,行笔是中锋,偏锋同在,其典型笔法,有波势,用挑法,即蚕头燕尾。
直画:书写时坚持篆书用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无往不收,无垂不缩”。
掠笔:要中锋运笔,藏头护尾,转折时提笔调整笔锋,收笔有不同方向的回锋。
波画:是隶书的基本特征。横波三折,一笔三个以上的起落转折。
2、章法:
横向取势,左右开张,平行串联。在整篇作品里,同样有疏密变化,张紧布白,纵横交错之感。初学者必须按法帖规范认真工整书写。
3、隶书要诀
蚕头燕尾波画特,
藏锋逆入每笔过。
横平竖直向背仰,
波折分明捺脚落。
中锋浑厚提案行,
淹留抟截运顿挫。
绵里藏针筋肉兼,
漏痕圻壁自然多。
蚕无二头显厚重,
燕不双飞有突破。
左右分驰上下合,
落点星垂横波磔。
气淳质朴清雅实,
遒丽雄逸既洒落。
1〉蚕头燕尾,要体现波画特点
2〉藏锋逆入,每笔运笔要坚持藏锋逆入。
3〉波折分明,捺脚轻重起落,要在运笔中交代清楚,不可含糊。
4〉横平竖直,在横平竖直的同时,要显出起伏动宕(拖延.延宕)向背仰复,不可僵硬。
5〉中锋浑厚,有提有按,一往一复,自然浑厚。
6〉淹留抟截,运笔有顿挫,留得住,拓得开,涩而不滑,往而能收。
7〉绵里藏针,要筋骨健,血肉厚,即柔和,又刚劲。
8〉漏痕圻壁,行笔圆融,起止自然,如屋漏痕,如圻壁缝。
9〉燕不双飞,捺脚不重复。
10〉蚕无二头,横画并列时,不可有两个以上的蚕头出现。
11〉左右分驰,笔势向左右发展。
12〉上下紧密,画多时上下画要紧密,以防松散。
13〉落点星垂,每作一点,如高空陨石,落笔轻,入纸重,取势远,收笔急,圆满精到,浑厚有力。
14〉横波三折,横笔用笔时,一笔有三个以上的起落转折。
15〉气淳质朴,所书之字,气味要清雅,风神要洒落,筋骨要坚实。
16〉遒丽雄逸,字要写得劲健、秀丽、雄强、超逸,各极其致。
4、选帖
法帖各具风格,各有所长,主要以汉碑为主,他是隶书的高峰。在各种法帖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如:
法度严禁,迹丽精密的。《乙、史、礼》
秀逸工整,圆劲多姿的。《曹、孔庙、孔彪》
方整宽厚,峻宕雄强的。《石、甫阁颂》
5、入帖
选帖是初学者的需要,自己喜欢的练起来入门要快的多。选好了帖,首先要认真读帖,熟悉了字的特点后,就仔细临练。边练边读,在达到可背临的程度后,得心应手了,那时自然会有其它风格的选择,多练几种帖,这样才能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6、出帖
练帖即要入帖,入帖的目的要掌握古人写字的技巧,然后融会贯通,应用在自己的书写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古人法帖的基础中,不然变成了写字匠。因此,必须要学会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摆脱古帖的束缚。进入个人的创作道路,写出自己的风格。
三、欣赏书法
孙过庭:“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会不会写字,一点一字便了然。一粒沙子一世界,书法的一点必然是一个世界,世界变化无穷,万物自然运动,挥笔落点,是否奔云垂石,是否形若自然,这是体现功道之处。欣赏书法其表现特点用八个字概括:
1、通理
合乎规矩法度,“避华藏质”。是法就不可出格,书法有其规范法度,入不了帖,等于没练。要不有人练了半辈子,就是没发展,就是练字不得窍,“违法了”被挡在书法门外。
2、力遒
写得力饱气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写字的人都知道,入木三分的俗语,但用起来,不一定到位。这是你写字时把笔头当羊毛了,光拿笔在纸上扫,笔头在纸上站不住,那还能入吗。入木,要把笔头当刻刀,心传手得劲,手传笔入纸。写字感到手酸才对,而有的人写到兴时,把笔都能甩掉地。
3、型美
优秀的造型,“形象性特征,造型美因素”。美字来源于古法帖。人浮躁了,怕在练法帖上用功夫,就在怪异上下功夫。写的单个字拿出来都不认识,脱离横平竖、中锋运笔、力饱气足、重若奔云、轻若蝉翼,这些基本美规则。看不出动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注。而是东倒西歪,横竖仰面,形枯力单,咱们不会欣赏这种美。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挥笔中正起惊雷,座砚流出写春秋,清宣书透千番景,泼墨浓淡天地魂”。人正笔正,献身一生,才能换回千番景,才能注入天地魂。举手可得的是垃圾。
4、韵胜
气韵生动,传神、动人、风采和韵度。这要靠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这和人一样,要求气质好,有鹤立鸡群之感,光彩照人。书法艺术的修炼,要在联系的同时,加强内功修养。自体会“苗苗写写几十年,多于人前弄笔杆,顺里创折全不是,声名之上是枉然”。
以上书法八字欣赏,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
四、心得
学习书法是个修身养性、提高品位、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培养涵道、增长知识的过程。学书法之所以是人生修养,因为要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涛画语录音仍章》。
同时:
习书须就高品格,
取源定要法古道。
文房四宝精致细,
结体险劲立意好。
神情高爽心手到,
墨气润泽运筹妙。
点画得体形神稳,
随法而获悟性高。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字形是外放的胎骨,词音是心灵同感的和弦,文章和书写的意象,才是内持的精魂。所以:
习书多在字外功,
自我修养通古今。
前人哲语慎思悟,
济身戒训谦而行。
通晓书艺不为字,
只为做人乐其中。
今日难容昨日品,
艺无止境修一生。
字有手写、笔写、心写之分。手写是其型,笔写是其迹,心写具其神,韵而超乎形迹之外。又首诗说得好:
自古书画本来难,
势要匆忙气要闲。
着意临摹全不是,
会心只在多无间。
——用心了才会体会出无穷的妙来。
书法有着无尽的内涵,一管纤毫握在手间,与中国传统最为贴近,指实腕虚,心手如一,便对生命的虚实有真切的体验。内圆外方,内紧外驰,方圆聚散之感跃然目前。那真是:
挥笔轻取诗书新,
滴墨浓绘故土情。
成文竟是天然景,
上墙能增祥和春。
右军书文落扇裙,
换鹅坐上留后人。
与等相携事故变,
闲雅逍遣度营生。
其勒画贵涩迟,撇捺贵险劲;无往不复,积健为雄;中国文化语境作为手下提按使转的形迹,化成内心取象的活的机枢,蒙养着书法爱好者的睿智之质。
有多少砚田耕耘者,默默劳作,这劳作便演变为一种痴心享受。
书法创作功在先,
欲落毫头映心田。
挥笔一就瞬间事,
行款钤章气运连。
习书莫道味其苦,
苦练习书如耕田。
田种年复犁亦收,
收便养生度百年。
另外学习书法要保持静气,不容受干扰。要保持心手双畅,一字要一笔呵成,通篇要气韵相连,要在期间顿停,必然影响作品的韵味。这样还是学学道家的思想,清其心源,静其气海。
这里有位诗、书、画、印四绝的余任天,故事就很动人。浙江人,在专门学校,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两年后辍学,坚持五六年时间寻师访友,刻苦自励,终成四绝一身的艺术。《论书》中写道:
一艺功成岂偶然,
天分人力两相连。
还须滋养源头水,
寂寞楼居四十年。
——定要付出,便有收获。
闭关修炼终得法,一定要坐得住,静得实。尤若:
坐堂如钟听心声,
心若清风荡浮云。
动似雷霆不掩耳,
静在红尘难显身。
悟道谦恭入禅宗,
遁世观涛守空门。
过眼烟云任尔现,
清若静月无古今。
需静时要静,需游时要游,要与大自然结缘。受启与自然界瑞气,舒人生之豪情。乡间秋色,百草丛生,山花飘香,林荫乘凉,观山色苍翠,梯田层层,山鸟虫鸣,顿时让人阅尽秋色,心旷神怡。
清晨秋风凉,山花分外香。
洼间喜鹊叫,雾头映朝阳。
野菊争群芳,百草透绿光。
蓝天衬山水,乡间小道长。
有亲身感受的自然景色,便能挥笔自如,心书得意。有位朋友给我写了四句话很受启发:
古人诗书不分家,
今日写字尽抄他。
观者皆夸章法妙,
内行早已笑掉牙。
一个合格的书法家,一定要提高写作能力,国家比赛都有要求,鼓励自撰文,从意义上讲,两者密不可分。现在抄的古诗妇孺皆知,故事意境时代背景,一概不知,只当欣赏书法大作了。这缺了点遗憾之味。
最后说说欧阳中石先生的话。书法练不如学。练始终是自己的东西,(没飞跃)学是“大家”的,现成的长进快,“学而时习之”习是常练、勤练,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字没劲,练柳帖,太骨学颜帖,学着偏,练练欧阳询的,这和化学一样。最后形成一种体。学隶书是一个道理。
附:历代著名书法家
秦代李斯统大篆,
蔡邕八分作飞白。
三国钟繇字元常,
三体真行和八分。
晋代字祖卫夫人,
羲之蒙师成书圣。
六朝智永王七世,
唐代书风更盛名。
麌欧褚冯孙过庭,
李邕张旭颜柳公。
王铎并随释怀素,
宋代蔡苏黄米岳。
元代书家赵孟頫,
明代祝唐文徐董。
清有王铎金郑邓,
伊何赵康吴昌硕。
注明:
秦代:李斯、蔡邕。
三国:钟繇。
晋代:卫夫人、王羲之。
六朝:智勇。
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孙过庭、李邕 、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王铎、释怀素。
宋代:蔡 襄 、苏轼、黄庭坚、米芾、岳飞。
明代: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谓、董其昌。
清朝:王铎、金农 、郑板桥 、邓石如、伊秉缓、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吴昌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