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魏晋二百年间,完成了汉字书体承上启下的演变,除了篆书、隶书以外,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已定型化,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精品令人惊叹。东汉末年的蔡邕、三国时期的钟徭,号为草圣的张芝,近晋代的卫瓘、卫恒父子,索靖等都是书法大家。之后更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谓书到羲之,至于大成,成千古绝唱,极草书、真书、行书一时之盛。但这个时期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极为罕见。这一时期的碑书亦十分流行,如吴国的谷朗碑、北魏的郑文公碑、东魏的李仲旋碑等。这些碑书用笔沉着,字体或劲健或庄茂,为后世论书者所推崇。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名人墨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卷。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太子洗马,著作郎,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平复帖》卷是一封信牍,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纸本、草书,纵23.8厘米,横20.5厘米,无款。此卷本幅前嵌古签题“晋陆机平复帖”,前黄绢隔水上嵌月白绢签,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书标题“晋陆机平复帖”。在卷后有明董其昌、清博伟、近代傅增湘等人跋。钤有唐殷浩印、宋“宣和”、“政和”双龙玉玺、明韩世能父子和清梁清标等鉴藏印。近代由书画鉴藏家张伯驹购得,1956年捐献给国家。《平复帖》卷在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录和记载此卷的著作很多,如《清河书画舫》、《东图玄览》、《式古堂书画汇考》和《墨缘汇观》等。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名门望族。自任秘书郎始,官至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小时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游历各地,博精群法,尤擅行草二体,开新体书法之先河。其传世书迹仅有《快雪时晴帖》册,为致“山阴张侯”之信札,纸本、行书,纵23厘米,横14.8厘米。该帖书法婉媚遒劲,久负盛名。自元代赵孟頫及后来鉴藏家多认为此帖为王羲之书法真迹,清代收入内府,乾隆帝对此帖倍加赞赏,和王献之《中秋贴》和王珣《伯远帖》并称“三希”,收藏于紫禁城三希堂内。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后有元赵孟頫、明刘承禧、清乾隆帝弘历、梁诗正等人题跋。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此帖曾经宋绍兴内府、贾似道、元张德谦、明冯铨等人鉴藏,并钤有诸收藏印记。由于该帖在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著录此帖的著作众多,如《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石渠宝笈》等。

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传世书法杰作《中秋帖》卷,纸本、草书,纵27厘米,横11.9厘米。此帖为“一笔书”狂草,被清乾隆帝弘历誉为晋代“三希”名帖之一。该帖是从《十二月割帖》中节录而成。帖后有明董其昌、清乾隆帝弘历题跋。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经宋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乾隆内府收藏,并钤有诸收藏印。该帖后流失香港,1951年在周恩来关怀下,由中国政府购回,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在书画著作《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石渠宝笈》等著作中均有著录。

晋代“三希”名帖之一的《伯远帖》卷,是王珣书迹传世名作。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侄,擅行书,官至尚书令,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传世唯一墨迹真本《伯远帖》卷,是一封信札,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书法以楷书注入行书,与王羲之新体书法一脉相承,并具有自己的风格。此卷原有宋徽宗赵佶题签和宋代章清题跋,但已在明清之际被人割去。后幅有董其昌跋,引首有请乾隆帝弘历加题“江左风华”。在本幅前后有弘历及其他人的题跋和补画。此帖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经北宋内府、明董其昌、吴新宇、安岐等收藏,清乾隆年间珍藏于内府。清王朝被推翻后,逊位的溥仪将《伯远帖》和《中秋帖》写出清宫,后散失于民间,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来关怀下,以重金购回,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伯远帖》卷在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书画著作《宣和书谱》、《墨缘汇观》和《石渠宝笈》等众多著作均有著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