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者

书法永远离不开汉字。在古代,文字首先是记录信息公用,书体的演变与汉字书写速度有极大的相关性。为了书写速度,省略了汉字的部分点画,结构更简略,有的偏旁一笔带过,不断删繁就简于是产生了草书。在汉代,抄写文章,文书批阅,书吏阶层都可以使用草书,如东汉的明帝、章帝都爱好草书,汉章帝还写的一手好书法。汉代是隶书统领天下,为了工作需要的书写在隶书基础上快些,慢慢产生了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章草。章草是草书的古体,草法较为严格,因此成为书家习草书的门径。在今天也一样,若想打好草书基础,而不是东摘西凑,深刻理解草书的还是要从章草学起。

汉代竹简书法草书《神乌赋》

1993年江苏东海县西汉墓出土,属于草书。点画有明显的波磔,字形宽扁,带有章草的结体形式。

章草不仅保留部分隶书的特点,同时也含有草书的因素;在形体上,既有草书的连绵,亦有隶书的波磔。说到章草必须要提到《急就章》,汉皇象所书(传)的《急就章》,是章草中的典型代表。皇象三国吴著名书法家,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急就章》是古代的识字课本,以皇象写本为最早。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唐张怀瓘曰:

“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

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皇象《急就章》局部

为更好地临习章草,我们以《急就章》为例,分析其书法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

一、端庄灵动,平中见奇。

整体要上下连贯

章草不像心草笔画萦带连绵,而是个个字独立,但整体要上下连贯。《急就章》结体端庄平正,但不失灵动,平正中见奇姿。由于保留了隶书笔意,点画的波磔在平稳中不乏穿插、避让,充满情趣。字形体势以方扁为主,书写者考虑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比,根据字形的长、扁的,协调变化,以达到呼应连贯。

二、用笔沉稳,急就不急

书法用笔在起、行、收,笔笔到位,既要保证起笔、收笔的方圆,还要注意运笔的方式。章草点画普遍短促,忌书写时甩笔。《急就章》不急,书写用笔沉稳,点画方圆结合,线条有一股宁折不屈的力度。结体扁而方,少有纵逸之笔,这是章草的典型特色。《急就章》笔画带既有楷书和隶书的方折笔意,也有篆书和草书的圆润笔意。

《急就章》笔画多有连续转弯,如有转弯笔画多用圆笔,圆笔则圆转沉毅,筋骨内蕴,注意手腕的力度,笔锋保持绞转动作,保持中锋,保证线条力度、质感。。

三、隶书意蕴,古义盎然

宋代书法家黄伯思《东观余论》说:“凡草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谓之草。”章草《急就章》的结体发生了质的变化,打破了篆、隶严整的间架结构,但仍保持平正稳定如彝鼎之姿,十分浑穆古朴。笔画有一定规律可循,运笔保留着隶书的某些重要特征,每字的起笔收笔还保留隶书用笔的方法。最典型的是横笔的尾部写成捺脚状,并向右上方挑出,与隶书的波磔十分相似。

四、相向向背,开合有度

书法若字字工整,笔画平行则状若算子,单调呆板。笔画有“向背”“相向”关系,则显灵活,尤其是相同的笔画,如两竖、两横、两撇、两捺等。《急就章》特别强调笔画的向背对比,故生动活泼,变化无穷

中国书法讲究布白变化,开合是布白中的一种,合处白少,开处白多。《急就章》中的“所”“第”等字上开下合之形,上部笔画外放,下部笔画内敛;同样也会有上合下开的结体。“卜”字虽为单体字,一点写生捺画,整体大开。

这几个字的写法充满情趣

唐孙过庭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是临摹法帖的圭皋。所谓“察”即看、读;“拟”,即写。临摹字帖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形神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掌握临习法帖的骨、气、韵、意,得古人之心,融于己之笔墨。

,不急不急,何必要急,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