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蔡邕,东汉中后期的一代事实上的文化巨人,一个不被人留意的次要人物,一枚注定被遗忘的悲剧人物。蔡邕是儒家的身体力行者,年少之时就享有很高的声望,本可一心扑在学问上,凭个人才华和能力,本可留下精湛的学术论著和精美的文学作品于后人,照样是对历史、国人做贡献。只可惜,蔡邕虽青年入仕为官,却不谙官场之门道,屡屡得罪于宦官、政敌甚至是同僚而一生际遇坎坷,患罪几乎被杀,流放边地,遭人追杀,隐居江湖。

文人从政本无可厚非。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受中华文化济世传统的影响,信奉“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也不排除对名利的追逐。蔡邕即便再高尚,也算是这类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另外文人都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血气风刚的蔡邕也是如此,尽管是个小小的议郎,对朝廷所发生的大事小事,谈谈自己的见解,是无可厚非。然而蔡邕入仕为官之时,恰逢宦官当权,东汉衰乱之际。由于蔡邕为人耿直,眼里容不得半点砂,实在看不惯宦官集团的骄横跋扈和贪权误国,借汉灵帝较信任自己,皇帝有啥疑问总向自己咨询的便利,就借机上书弹劾宦官。

《三国演义》是这样记载: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意思是说虹霓坠地、母鸡变公鸡,都是因为妇人和太监干政所致。在上疏中的话都很切中要害,也很梗直。灵帝看了蔡邕的奏章不禁叹息。灵帝叹息是因蔡邕的奏章说到皇帝心里去了。可是最后,蔡邕却因这次答诏问灾异之事而引发金商门之祸,被谗言陷害,诽谤中伤,继而下狱,被判以弃市,后经吕强、卢植等人极力上疏营救,得以保全性命,改判为流放至朔方,不得因赦令而免罪。金商门事件,蔡邕的政治生涯陷入人生的低谷。

从蔡邕在小说中以文人、官员(议郎)的身份第一个出场,第一个以失败而告终。不然看出作者的用意,即有以警世人的作用又有前车之鉴的思考。

其一,坏人可怕不关职业而关人品。

蔡邕被宦官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入狱,最后被人营救而放归田里。陷害蔡邕的人有以曹节为代表的宦官们,以刘郃和阳球为代表的同僚们和以与党人交往密切为借口的政敌们。营救蔡邕的人有中常侍吕强还有一同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同僚卢植。因此,害人与救人并无职业区分而是有关人品优劣;

其二,文人从政不关学识而关修养。

“学而优则仕”是文人最好的出路,也是最佳的抉择。蔡邕从政无非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刘汉朝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文人的追求。因此蔡邕关心政治,心忧天下本不可厚非。可是蔡邕却未能将自己的修养提升。议郎,掌顾问应对,就是供帝王咨询的侍从之臣,帮皇帝答疑解难。可蔡邕却依然保持文人的修养,看不惯人和事,就时不时上疏给皇帝谴责宦官,批评同僚和攻击政敌,时间一长就得罪一大批人。因此,做官和做事并不关学识差异而是有关修养高低;

其三,生存之道不关目标而关于定位。

官场历来都是个大染缸,潜规则盛行,生存之道至关重要。蔡邕未能将自己的时代使命定位准确。为了既定的目标就不讲究方式方法,用文人的方式来对付政客,注定是行不通。常言道,无所谓、无所求、无所欲。因此,生活与生存并不关目标不同而是有关定位好坏。

蔡邕,用文人想当然的方式在官场中生活生存,绝对斗不过久浸官场、老奸巨滑的政客,注定在官场中混不下去的。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