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以”骨鲠”著称,其子王献之则以”孤高”而闻世。据说有一天,献之随兄长们去看望谢安,王徽之,王操之议论世事滔滔不绝,不知是王献之厌恶不着边际的清谈,还是别的原因,他竟一言不发。谁知谢安竟看中了这点,并讲出了理由:有才华者言语未必多。
一次,王献之路经湖州,游一名园,适逢湖州当地的一批名士正在集会,谁知王献之却视而不见,旁若无人。有人当面指责他”非礼非道”,王献之轻蔑的连眼珠都没翻转过去就走了。
王献之在书法上久负盛名,在当时请他题字的人自然不少。太元三年(378年),太极殿建成。谢安找上门来,想请王献之题写殿额,以便百世流芳。况且名家题额,书法家韦诞就曾干过。谁知王献之竟不给谢安面子,还正色说:“仲将(韦诞),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
贵族出身的王献之,在人们的心目中难免有些傲气,但他却是一位非常重人情的人,在谢安受到排挤的时候,也只有他敢坚持公正。谢安去世后,王献之挺身而出,历数谢安之功德,促使孝武帝为谢安以殊礼,葬仪赠礼依照大司马桓温的办理。
王献之还是一位特性情的人,且听他的《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辑。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挑叶,挑叶连挑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挑叶,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釆我。
他携着琴,一个人在江边弹唱起来。那个让他眷恋的桃叶是他的爱妾。他赞美她,迎着江风,用优扬的歌声,优美的琴声,送去他无限的思念。这种自由开放的心灵,也是其不肯流俗的人生展示。对王献之而言,把自由个性发挥到极致,并形成独特风格的还是书法。王献之传世书作有楷、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小楷、今草,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再变姿态;他又创造破体,亦行亦草,行草兼用,开启新风。“穷其妍妙”成了小王的新的创举和最大特点。在王献之眼里,写字不是机械化生产,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精神的诉求和择放,是一一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无怪乎当年谢安品评王家兄弟,曾有过”小者最胜”的称赞。谢安不愧为谢安,眼界都高人一筹。
,[赞][赞][赞],后面三幅都是米芾临的,气度、精细之处不及一二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