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曾鲸、项圣谟 董其昌小像 上海博物馆藏
史上最大规模的董其昌大展即将揭开面纱。这一次,是在董其昌的家乡上海
董其昌作为书画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留下的作品非常丰富,收藏于国内外多个博物馆。然而以董其昌为主角的展览却并不多见,即将于12月开幕的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2018年12月7日-2019年3月10日)可以说是内地首个董其昌大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纳尔逊-史金斯艺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也曾先后举办董其昌书画大展,而中国大陆此前从未举办过一次真正意义的面对公众的董其昌大展,此前有观点认为,上海作为董其昌的家乡与收藏董其昌作品的重镇,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然而上海博物馆筹备甚久的这一大展无疑会了却所有这些遗憾。
这一大展以上博馆藏为主,同时向海内外15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藏品,遴选董其昌及相关作品共计154件(组),可以说,除了台北故宫收藏的董其昌作品外,国内外最重要的董其昌书画精品都将汇聚上海。
这不仅是中国大陆第一次真正面对公众的董其昌书画大展,而且从规模、策划等方面均会超越此前所有大展,将在系统梳理、重新理解董其昌及其时代的书画艺术成就与意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明 董其昌 董范合参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十七岁学书,二十二岁学画,天才俊逸,中年悟入微际,自成一家。其绘画艺术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及时明智地提出画分「南北宗」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了其理论,所达文化性高度,足以与元四家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载入了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亦是文人画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董其昌「笔墨论」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造就其于画史上集其大成、自出机轴、承上启下的重大历史性意义。其后,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之下而成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明 董其昌 栖霞寺诗意图 上海博物馆藏
关于董其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记述:「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董其昌在17岁那年,参加松江府会考。他的答卷文采飞扬,逻辑严谨,论述得当,他很自负地说:「榜首非我莫属。」可是发榜时,第一名是其堂侄董原正,董其昌屈居第二,为此他愤愤不平。
原来,时任松江知府的衷贞吉担任主考官,此人擅长书法。他在阅卷时,看到董其昌卷面上的字写得不尽如人意,而董原正的答卷用的蝇头小楷,写得规规矩矩,笔走龙蛇,雄健洒脱,颇见功力。于是衷贞吉拔董原正为第一,董其昌虽然文章出众,但也只能屈居第二了。此事对董其昌刺激甚大,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董其昌在《容台集》中说:「每旦必书千文一卷。余此卷先后七年,纸成堆,墨成臼,书道安得不进乎!」
明 董其昌 楷书勤政励学箴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师从田一儁,并供职于翰林院。
晚明时期,受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的影响,国力衰退,社会动荡,作为明代后期画坛的中心人物,董其昌在出仕与致仕之间几度来回。
仕宦与通儒禅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书画艺术。董其昌认为,古人处处皆淡。「淡」的精神和气质,如繁华落尽后的率真,也为他及其时代文人所追求和向往。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中。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
董其昌的意思是,宇宙之大,皆可出自手中那小小的画笔。画画的人,应充满生命力,若是为了画的事情苦恼不已,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庸人自扰,无关真正的风雅之道。
明代 董其昌 杜甫谒元皇帝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何许人也?
《明史·董其昌》载:「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董其昌17岁开始学习书法,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帖》。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以古人为师,八十年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唐宋元诸家的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董其昌认为应先以古人为师,对古人画迹悉心摹写,将其笔墨技法、布局构图于心中融汇贯通,从而得古人笔墨意趣,然后再师法自然,汲取创作灵感。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
明 董其昌 秋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史》对董其昌的书画评价说「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画史绘要》称,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其作品,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明 董其昌 高逸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世人眼中的董其昌
董巨正脉,惟思翁得传。此卷虽仿米南宫,然笔法扔归之北苑,真丹青宝筏,后学师模,玄翁当宝藏之,不可作寻常观也。
——王鉴《跋董文敏仿米南宫山水卷》见于《虚斋名画录》
不佞尝叹世无兼才,而足下殆奄有之。性命骚雅,书苑画林,古之兼斯道者唯王右丞、苏玉局,而摩诘无临池之誉,坡公染翰、仅能为枯竹巉石,不佞将班足下于王苏之间,世当以为知言也。
——明·袁宏道《答董玄宰太史》
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明史·董其昌传》
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具足,而以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自元末以迄国初,画家秀气略尽。成、弘、嘉靖复钟于吾郡,至万历末而复衰。董宗伯起于云间,才名道艺,光岳毓灵,诚开山祖也。
——清《佩文斋书画谱》
书画自画禅室开堂说法以来,海内翕然从之,沈、唐、文、祝之流遂塞,至今无有过而问津者。
——清·方熏《山静居画论》
明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 上海博物馆藏
▼
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董其昌自成一格,又不离大道。无论品字、论画、记事、评诗、话禅,都于古意盎然中见个人主张,处处彰显董氏自成一家的艺术思想与人格。
1635年,董其昌时年81岁,这是他观五代著名山水画家关仝所绘《关山雪霁》图后的临古之作。其实这幅临作并非雪景,只是采用关仝的画法而成。此图以平远和深远相结合的构图在一小卷内画连绵无际的山峦林壑,景物拥塞,然墨气鲜润,用笔苍劲生拙,物象历历分明,达到了密而不塞的艺术效果。作品笔墨苍浑深厚,又有饶富疏秀之致,兼具绚烂与平淡的旨趣,这便是董其昌欲触关仝绘画之机,遂为拟之的画意,其实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平淡天真的具体表现,因而他才自诩这幅佳作为「永日无俗子面目」。
在书画创作上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他虽然处处讲摹古,却并不是泥古不化。他的书法,同样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明 董其昌 潇湘白云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请横直手机欣赏
▼
明 董其昌 疏林远岫图 天津博物院藏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