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现场认真端详
回顾近现代百年美术史历程,无论书画鉴赏、画史撰写,抑或实践创作,董其昌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人物。他的书画作品与理论都极具启发与创造性,对于后世书画创作及艺术史研究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自元代以来,唯有赵孟頫可与董其昌相提并论,世称“画史两文敏”,皆具金针度人之“宝筏”意义。现代学者通过对董其昌的深入研究,更是将其意义提升至“看不懂董其昌,说明还未真正理解中国书画”“董其昌是中国书画的标尺”之高度。
董其昌艺术“全球总动员”
董其昌如此重要,但其专题展于中国大陆博物馆展览史上却空白至今,这与大陆学者对他的深入研究现状反差巨大,其主因或可概为“较难把握”。由于董其昌的特殊地位,其书画赝品空前泛滥,世称“滥董”,这也使董其昌作品的真伪辨析成为古书画鉴定中一个绕不开的重点和难点。十分遗憾的是,总体而言,董其昌的书画真伪问题,至今缺乏实质性推进,探讨空间巨大。辨伪识真,系撰写画史前提。反之,不仅妨碍理解董氏艺术精髓,更影响由之贯穿的文人画史的研究推动而演为障碍。
有鉴于此,加之董其昌本为上海人,上海博物馆又是其书画的重要收藏和学术研究机构,本次举办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于上博而言,可谓涵义丰富。该展以上博馆藏为主,遴选了海内外包括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15家重要机构的相关作品154件(组),可谓大陆地区书画艺术类首次“全球总动员”的展览,荟萃了董其昌及其相关作品的精华。
此次展览分为“以古为师:董其昌和他的时代”“宇宙在手: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一代宗师:董其昌的艺术影响与作品辨伪”三个部分。其中,“以古为师”主要包含两条线索,即董其昌的古书画鉴藏(包括其师友在内,曾经鉴藏并对他们的画学理论、创作探索产生影响的前代书画家代表作品),以及对董氏艺术、人生与画学思想具有深远影响的前辈墨迹。旨在探讨董氏置身的时代土壤,梳理其于书画理论、创作实践两方面的师承脉络与艺术渊源。
“宇宙在手”以董氏创作时间为序,大致分为早、中、盛、晚四个时期,即血战传统期(50岁前)、兼融并蓄风格形成期(51岁—62岁)、成熟期(63岁—72岁)、人书俱老天真烂漫期(73岁—82岁)。展品包括其传世所见的最早画作《山居图》扇至绝笔《细琐宋法山水图》卷,跨时48年。且尽可能涵盖其各时期代表作,旨在较全面地呈现董氏的艺术成就,还原其艰辛的艺术探索历程。
“一代宗师”包括受董其昌影响的主要画派、画家之作,并关注与董氏书画代笔、作伪相关的艺术家。同时,本部分不回避对某些传世名品真伪公案的呈现,如《烟江叠嶂图》卷、《各体古诗十九首》卷/册、《林和靖诗意图》轴、《疏树遥岑图》轴等,亦涉及《中国绘画全集》相关名品的辨析,集中了上海博物馆几代鉴定研究者对董其昌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展览的第一部分也体现了对董其昌两大艺术来源的研究与梳理,尤其是董其昌鉴藏的晋唐宋元,为历年学术梳理出的300件中精选而来;而第二部分对于董其昌作品的选择,在真伪把握上试图有所突破。在展览辅助方面,首次通过电子数据手段将上述学术观点予以重点演绎,旨在呈现艺术性、经典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为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提供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可以说,此次展览期望于系统梳理、重新理解董其昌及其时代的书画艺术成就与意义方面有进一步突破。
直面真伪,呼吁列为“董学”
不同于以往的董其昌艺术展,此次展览尝试将库房中的文物比对、鉴定步骤搬入展厅“第三个部分”中,以向观众展示学术研究中比较成熟的书画鉴定案例。比如,长期以来,董其昌(改定宋珏)《各体古诗十九首》卷(现藏上海博物馆,下称“上博本”)被认为是董其昌56岁时所书,与日本所藏《仿各家书古诗十九首》册为“双包”。上博研究员在对比研究中发现,“上博本”在书迹上与董其昌书风相去甚远,并非董其昌真迹。之后,通过对著录、题跋、款印的研究以及书迹比对,确定“上博本”应为明代书画家宋珏于1610年至1632年间临摹,曾经郑簠、周亮工鉴藏,后被人割去宋珏款、周亮工真跋冒充董氏作品而牟利。而展览也将这一经典案例搬入展厅,并特别安排了“辨析三部曲”,通过说明牌、触摸屏、策展人解读三套方式,让观众在辨析、寻真中不仅看到了展品面貌,更知道了展品的内涵,不仅知道了研究的结论,更明白了获得结论的方法和过程。
以往博物馆对于真伪不定的作品,只是简单地在说明牌上标注存疑,往往缺乏解释,造成普通观众在理解上有困难。而此次展览则希望将一些成熟的案例展示给观众,并以高清大屏进行辅助,允许观众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从细节微之处了解董其昌的作品,唤起观众对于艺术本身的欣赏。除了对经典案例进行比较展示外,展览也并未回避对“双包”名品的争议。如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分藏的《佘山游境图》轴等“双包”便同时出现,激发观众深入探究的兴趣,自行感悟艺术的魅力,为观众提供一个参与、定义展品的开放平台。
对于此次展览,“董其昌数字人文”还特别增添了“双包案”对比以及董其昌鉴藏部分作为展览的辅助方式,将更多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给观众。其中,“双包案”部分更是展示了“双包”作品的高清大图,比如分藏于上海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无法参展)的两本《烟江叠嶂图》卷,给予现场观众同时观摩的机会,得以观察二者在局部细节的细微差别,并与董其昌其他真迹高清大图的笔墨特色进行对比,让观众用眼睛去判断,发现真正的董其昌。
此次展览中直面、不回避争议作品的开放姿态,旨在努力呈现一个真正的董其昌。作为中国大陆地区举办的首次董其昌学术大展,我们希望该展能经受住历史检验,能够在美术史上留名。如同研讨会上专家所呼吁的:有关董其昌的研究课题,空间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难度与复杂性不亚于甚至超过对赵孟頫的相关研究。希冀本展及相关国际学术研讨能成为董其昌研究的新起点,同时推动中国美术史研究在海内外的进一步发展。倘有可能,甚至可将其列为中国画史中的一门“董学”,犹如文学史之“红学”,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学问之一。
(作者凌利中系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
,转发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