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仙坛记》卷,行草,纵24.8厘米,横183.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出身贫寒人家,然自幼学业精勤,饱读诗书,颇善文赋。隆庆年间(1567-1572),十七岁的他参加松江府会考,作文文采华美、格式规整,自认夺魁有望。然知府嫌其书艺欠佳,遂降为第二等。

对此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自述其学书经历:“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万历八年(1580年),董其昌曾应试南京,得见王右军《官奴帖》唐摹本,深受震撼,不仅一探晋人丰采,而且在顿悟中明白了学书道理,并加以提倡。正是青年时期的悟道,让董其昌的书法艺术日渐成熟。

“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这段自述说明董其昌虽初师《多宝塔》,但他在日后的研修中也从未间断对鲁公的学习,他认为“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无不拘于法度。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董其昌书风特点,是循序渐进形成的,最终舍去风华,留下“淡”美。

董其昌《仙坛记》卷

,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