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出生于公元303年,安逝于公元361年(还有一作是公元321年——379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原籍是琅琊人(现今的山东临沂),后随朝廷越过河东,在东晋官拜右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世人也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出生在西晋的一个名门望族之中,王羲之祖父王正官至尚书,其父亲王旷又是淮南太守,拥护朝廷东渡之人。而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厉害,是为东晋的丞相。所以王羲之在这样的大家族中,文学修养很是注重。王羲之十二岁时,书法经自己的父亲启蒙,后来又师从女书法家为古人。不过学成后王羲之没有仅仅满足于此,他广游群山,遍访古迹,从而能够博采众长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风格,使其书法达到了一种真正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不同于两汉西晋时期的质朴实用的书风,而是形成了一种细腻用笔,多变结构笔法。观摩王羲之的书法,能够感受到他的书风是极为精致的,将原本只重视实用的书法提拔到一个能够欣赏的艺术境界,是书法艺术的觉醒。自王羲之之后,书法开始真正的讲究技法和情趣,书法家们开始争相发现书法的美,并且表现书法的美。

王羲之对于书法界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子书法的造诣更不必说。之后南梁更是形成了第一次学王的高潮,到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推崇下形成了第二次学王的高潮。后世的书法家无比诚服王羲之的造就,“书圣”一名在不经间广为流传。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因为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所以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王羲之出生在两晋时期的名门望族,祖父是西晋的尚书郎,父亲任淮南太守,也是支持朝廷东渡的人之一。而且王家世代受文学熏陶,所以王羲之能够在书法上在幼时就有接触。

东晋

王羲之所在的东晋朝廷,是之前西晋总是南迁后所建的政权。原本的西晋都城洛阳覆灭,因为南迁的政权统治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江东,彼时称为江左,所以相对于西晋称为东晋。南下的东晋曾经尝试过北伐,不过因为内部的相互撕扯不团结,所以北伐几乎没有什么成果,除了篡位成功的刘裕有些建树。

公元383年,面临南侵的大军,东晋宰相谢安极力主战。于是谢石谢玄统领的大军经过艰苦的抵抗,终于在淝水一战中取得大胜。也是从此一战开始,南北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门阀士族的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同存,也被称做东晋十六国。之后东晋的大将刘裕篡晋成功,建立了刘宋政权,中国也就此进入了跌宕的南北朝时代。

王羲之之际的东晋还是刚刚建立,当时朝中势力较大的还是王谢两家。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出任东晋的丞相一职,位高权重。而王羲之后来又成了尚书令郗鉴的东床快婿,所以王氏一家可谓是权贵一时。加上王羲之后来因为书法名声大噪,所以世人皆是羡慕。

王羲之妻子

郗璿,字子房,是郗鉴的女儿,王羲之的妻子。为王羲之育有七子一女。郗璿的父亲郗鉴是东晋鼎鼎有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而且郗家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郗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其书法卓绝古劲,现在流传的《灾祸贴》书写深沉而稳重,下笔流利顺畅,丰茂宏丽,决不滞。

王羲之夫人郗鉴

郗鉴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的大儿子郗愔擅长写草书、隶书和正楷,至今仍有传世的作品《至庆帖》和《比书帖》。而郗鉴的二儿子郗昙擅长写草书和楷书。虽然郗愔和郗昙都比较擅长书法,但是他们都称自己的姐姐郗璿是“女中笔仙”,这话的意思是女书法家中的神仙。尽管如此评价她的都是她的亲人,但是郗璿能得到如此评价,说明了她的书法必定是非同一般的,肯定有过人之处。

郗璿嫁给“书圣”王羲之,也就是郗鉴为郗璿选婿的故事,至今还有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个故事就是“东床快婿”。在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因为郗鉴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而且还没有婚配,想要找个好人家嫁了。

郗鉴同丞相王导关系不错,又是一起同朝做官的,听说王家子弟很多,而且各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郗鉴就把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说那你就到我家挑吧,你挑中谁就是谁,我绝对不会反对的。郗鉴就命管家,带上礼物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都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的打扮了才出来相见。看来看去,一数发现少了一人。王府的管家就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年轻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少爷们有二十多个,听说郗太尉要招女婿都争先恐后,只有一个公子在床上袒腹仰卧若无其事的”。郗鉴说:“我这就是我要的贤婿啊,快带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这个年轻人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么来的。

王羲之的儿子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广博造诣,不可避免在他那个书法家族中影响到自己的众位儿子。这些儿子中,王献之擅长草书隶书,也精通于其他各类书种;王凝之工于隶书草书;王徽之和王焕之均擅长草书;王操之工于正书。所以王羲之的儿子是各有所长,在当时都是名动一时的书法家。

王羲之

不过在几个儿子里,书法造就最显著的是王献之,后来他同其父王羲之被合称为“二王”。王羲之自幼就像他父亲一样,聪明好学,不仅书法极好,绘画上也是不错的。王献之自小就刻苦练习书法,一日王羲之见自己这个小儿子努力的练字,就悄悄走到他的身后,忽的去拿王献之的笔,一时间还拿不下。王羲之很是高兴,夸赞王献之日后书法必有大成。

不过小小的王献之因为资历极佳,所以时常受到旁人的夸赞。毕竟王献之年龄不大,所以很容易滋生了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这些自然被父母看在眼里。一日王献之跑到母亲稀氏跟前,问母亲自己还要写多久书法能够大成,三年可够。母亲稀氏摇头,王献之说五年,母亲又摇头。王献之急了,就问需要多少时间。母亲指着一边的十八口大缸说道:“你写完了这院中的十八口缸里的水,字才会有筋骨。”

所以说王献之的高超的书法造诣除了他本身的天资聪颖外,还在于其父母的精心教诲。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名声还一度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直到唐太宗开始,王羲之的地位才被再一次拔高。

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字逸少,原来是琅琊人,后来把家迁到会稽山阴。东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有“书圣”的称号。曾经为官做过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来成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在书法史上,他和他儿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魏晋时期名门琅琊王氏,他天赋异禀,七岁的时候就擅长书法了。有传说晋帝当时去北郊祭祀,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派工人雕刻,刻字的人法系西安王羲之字的墨迹已经渗透进木头三分的深度,木工很是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居然如此的炉火纯青,能入木三分。

在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活动,在此期间大家一起喝酒作诗,把诗汇集成了诗集。王羲之当时很是高兴,在这种情况下即兴为这本诗集做了序,这就是后世流传的有名的《兰亭序》。这序可能及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王羲之超常发挥了,据说后来王羲之再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了。宋代的书画博士米芾称《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的女婿。同他的父亲王羲之和张芝、钟繇四人并称为“书中四贤”。王献之从小就很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的是草书和隶书,还比较擅长画画。王献之小时候就负有盛名,放达不羁,虽然每天都待在家里,但是形容举止并没有显得散漫,才华和气度都超过当时的人。他有一次和他的两个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他的两个哥哥和谢安总在谈论当时社会的风俗见闻。王献之只是和谢安问候了几句就回家了。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比较优秀,谢安认为是王献之,因为他认为大凡杰出的人才都是少言寡语的。

王羲之后代

大书法家王羲之晚年辞官后,就归隐山林,在山水美景面前放松心境,死后被安葬在嵊州的金庭镇瀑布山,现在嵊州金庭镇华堂村是王羲之后代主要的居住地。

王羲之后代的作品

王羲之病逝在金庭,他的子孙把自己的居住地修建在王羲之的墓旁,这样就可以一直守护着祖先的墓,尽自己作为后代的孝道,现在的守墓人叫王粮才,已经有五十多岁了,从王老先生懂事起,他就已经在王羲之的墓庐里了。

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王羲之的守墓人,可以说爷孙三代都为守护目的献出了自己的光阴,他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王羲之墓的杂草和一些落叶垃圾,王老先生认为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是想到自己的祖先的伟大成就,反而更加想要做这样一份工作了。

历史记载,王羲之的第二十六代王弘基从金庭移居到卧猊山麓,之后王氏家族才开始在华堂定下自己的居住地。王羲之的子孙大多喜欢并擅长写书作画,他们常常将自己的作品放到大厅里展示,供人们欣赏。

因为这个展厅中充满浓厚的文学气息,作品繁多,就有了“画堂”的名称,后来因为画堂被装饰的十分精致,再加上周围山清水秀,就简化了画堂的名字改为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个村名,现在已经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

王伯江老先生是第五十四代孙子,每天都要坚持写字,他说小时候受长辈的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