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文



有人这样说:王者一代之王,圣者百代之王。的确,多少帝王的盖世功业随时代远去而灰飞烟灭;圣人的思想和才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而生生不息,泽被后世。譬如书圣王羲之者。

王羲之(303——361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徙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人称王右军。“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其人风流倜傥,书风萧散简远。如果将善小篆的李斯,善章草的张芝,善小楷的钟繇比作单项冠军的话,王羲之无疑是位全能;不仅如此,王羲之一改书法的“古质”而为“今妍”。他改变了楷书面貌;发展了行书,天下第一;规范了今草,并将其推向了历史的高度。王羲之可谓鼻祖,书法乃百体楷模;后人从者如云,叹为观止。

王羲之的成功并非偶然。



时风与家世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最长的时期,长达四百年之久。时局的不稳和政治的黑暗,致使不少名流或隐居,或佯狂;或自标清高,或苟且保全。魏晋时期,人们崇尚玄学,喜好清谈,在苦闷的政治高压下寻求着心灵的超脱。求仙问道,蔚然成风。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思想儒道兼有,较为偏重的是道教——五斗米教(天师道)的信徒。五斗米教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信奉者王羲之喜好服食,追求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快乐,从而达到“练骸易气,染骨柔筋” 的目的。



王羲之出生于琅琊王氏,王氏家族在东晋建立中作用巨大。王羲之父亲旷曾首先建议司马睿过江,王羲之从伯父王导位至丞相,权倾朝野。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名门望族王、庾、郗关系复杂,明争暗斗,作为王导的从子,庾亮的部下,郗鉴的快婿,在政治角逐上,王羲之无法抉择自己的立场。另外,出于对上司王述的不和,王羲之表现出对政治的厌恶 。会稽多胜景,辞官后的王羲之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泛沧海,穷名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 他亦聚社会名流,于茂林修竹间畅叙幽情。



师承与成就

晋代是书法艺术繁盛的时代。王羲之之所以成为百代楷模,与时代风气和家族影响、名师传授不无关系。王羲之是浸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站在前辈乃至名家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一代宗师。在玄学兴起,清谈之风盛行的东晋,除了求仙问道外,书法,无疑成了时人抒发情感最理想的方式。

传王羲之七岁学书,启蒙老师即卫夫人铄。卫烁乃书法家卫恒之从女,以钟繇之法传授王羲之。十多岁至二十岁左右,王羲之师从叔父王廙。王廙被唐代张彦远称为“书画为第一”,是王羲之书法上的另一位重要领路人,“书为右军法”。王羲之还得到从伯父王导赏识,并从王导手中获得钟繇的楷书《宣示表》。草书“近墨者黑”的王羲之自幼“取法乎上”,成年后又专门效法钟繇、张芝,并自出机杼,终成大器。



王羲之是四十岁左右已在书法上博得大名,就连颇为自负的庾翼,在看到王羲之写给自己兄长的信时也赞叹到》》:“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无论朝野,人们争相收藏他的书迹,或把玩,或临习。

其实,王羲之的成就不仅在于章草(如庾翼所赞), 他兼善诸体,在楷、行、今草上成就斐然。更重要的是,他增损古法,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今体书风体系,从而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理念与“中和”思想吻合,标志着尚韵书风的形成。并最终在唐代确立了他永久性的书圣地位。他的书法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或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作书自由挥洒,往往将书体和书写内容有机结合,表里如一,秀外慧中。诚如唐代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述:“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书写内容与内心世界和意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楷书方面,他一改钟繇书风的古朴,将钟繇隶意颇浓的楷体变为秀美含蓄的今体楷书。 “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字体亦变为纵长。

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黄庭经》是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书与王敬仁。字势欹侧,字体错落,有行无列,飘逸空灵。《东方朔画像赞》用笔逆入回收,字结体偏长,左紧右松。三者皆具今楷样式。

行书传为刘德升所创。至王羲之走向顶峰。王羲之重视起笔、收笔,“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梢;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以及笔画之间的连带、呼应关系。笔势流畅。



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召集谢安、郗昙、孙绰、孙统、许询、谢胜、支遁、徐丰之和家族子弟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举行聚会,“修禊事也”。众人在清幽的环境中,作“流觞曲水”的赋诗游戏。当天二十六人作诗,王羲之写了序文,乃《兰亭序》。时和气润,心手双畅,铺蚕茧纸,挥鼠须毫,王羲之一气呵成,如有神助。序文通篇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笔画精到,字无雷同;牵丝映带,若断还连;节奏明快,气韵生动,通篇之妙,臻于化境。《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遒媚劲健,绝代更无。”成为后世行书取法的楷则。

其余如《姨母帖》、《孔侍中帖》、《丧乱帖》、《奉橘帖 》、《快雪时晴帖 》、《得示帖》等。

草书有《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远宦帖》、《豹奴帖》(章草)等。《十七帖》是后人学习草书的极佳选本。因“十七”开头而得名。共二十七帖。以刻帖传世。行笔方圆并用,信手拈来。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为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评价与影响

梁武帝萧衍说:“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 永以为训。”李嗣真在《书后品》说:“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运用比况的方法品评,以可视可感的自然物象(甚至是传说中最具中华民族之象征的龙凤)道出了王羲之书法的“雄逸”特点,以及给人清风明月般的愉悦感。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且元常( 钟繇) 专工于隶书,伯英( 张芝) 尤精于草体; 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欧阳询在《用笔论》中说:“冠绝古今,唯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曵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不仅以比况论书,并且指出,能够让人爱不释手的,王羲之而已,其余不足论。将王羲之书法赞美到了无以复加之地步——“尽善尽美”。

从影响来讲,后世学书者几无遗漏。可以说,王羲之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的基因,不管诸多书家面貌如何不同,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书法内涵。

再如刻帖。在没有影印技术的古代,王羲之的书法被汇成各种刻帖。如宋代王著的《淳化阁帖》六至十卷,收入王羲之书,《大观帖》第六至第八卷收入王羲之书。这些刻帖得以化身千百,供人临习。



再如积字刻石。《怀仁集字圣教序》为褒扬玄奘西行取经及译经的功劳,特赐予“圣教序”, 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太宗序、太子记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等五种集出。后由褚葛神力勒石,朱敬藏镌刻,将其共刻一石而立。是学习王羲之行书的重要材料。

王羲之书迹收藏者众多。然而岁月流逝,真迹不断被毁坏或丢失,目前真迹难见一纸,所见者皆摹本或临本而已。但这并不影响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在普通百姓心中,已经成为书法的代名词。

(原载于台湾《中华书道》)

,千年书圣王羲之和美圆润风流盖世神韵唯美天下第一!!,转发了,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