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画

丨黄海波

一个夏日的午后,骤雨初歇,暑热顿消,应韩石山先生之邀,来他的书房,看他新裱出的几幅字。韩先生的书房,有大小两处,均名为潺湲室,大的在住所左近街上,小的即住所内一房间,也就是我这天来的地方。墙上有挂画线,除书柜外,空余地方原本不多,挂出的只有四个条幅。话题由此展开。

黄:韩老师很少裱自己的书法,这次裱了多少,才挂出四幅,太少了。

韩:我确实很少裱自己的字。平均下来,三年一次吧。这次裱了十幅。我的字,就这么一体,多了让人生厌。

黄:你近来对书法的兴趣这么大,是不是要当书法家呀。这个写字的桌子也太小了吧。

韩石山字

韩:我对写毛笔字一直有兴趣,过去工作忙,不常写,现在退休了,时间多了,又捡了起来。我祖父解放后有工作,是我们当地还有点名气的书法家,有时在家里写字,我在旁边看,最喜欢他写字时的样子,起初执笔凝神,继而挥笔疾书。祖父在家写字,是在过厅一个大方桌上。我这个小方桌,还是在汾西县工作时,打家具时让木匠做的。是小了点,足够用了。兴趣不小,但从没想过要当书法家。我觉得,一个作家,写一笔好字,会写钢笔字,也会写毛笔字,是很正常的。

黄:朋友们都说,韩老师的字是典型的文人字。

韩:这个说法,我不喜欢。有人是无意,觉得你是个作家,是个文人,写下的字,当然是文人字。有的怕不尽然,带着某种程度的不屑,跟现在说进城打工的农民一样,看着你是工人,实际的身份还是农民,只能叫农民工。过去,好的书法,全是文人字。现在是不是这样,就难说了。

汪曾祺画

黄:这我就不明白了,不想当书法家,写字的兴趣又这么大。

韩:这就是我特意叫你来,要跟你谈的东西。我这人,天生有一种研究的兴趣。书法,太神奇了,可说是一种极致的艺术,艺术的极致。跟书法相比,写作可说是次一等的艺术。一篇散文,可以反复修改,书法不行,一笔下去,成了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修改的余地。对书法,我的研究的兴趣,要大于临写的兴趣。比如人常说“藏头护尾”,说的是写一画呢,还是写一个字。问书法界的朋友,都说是写一画,我又问,那写一个点,如何藏头护尾,写一个撇,可以藏头,又如何护尾?我觉得极有可能是说写一个字的。后来终于让我找到了个证据。民国二十六年,丁文隽出了本《书法精论》,一九八三年北京的中国书店影印了,书中对蔡邕的书论甚是推崇。“藏头护尾”这个说法,就是蔡邕提出来的,原话是:“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有力,肌肤之丽。”若理解成说的是写一画,“力在字中”就成了笔画的中段。前面藏了,后面护了,哪儿体现力呢,只能是笔画的中段。丁文隽先生的解释,起初还有些含糊,接下来就清楚了,他说:“中间走笔宜疾,疾行而过,始见筋骨,而力在字中。”这么说来,藏头护尾了就成了写一个字时,起笔要藏头,落笔要护尾,中间要疾速而过,以彰显笔画的力量。

韩石山字

黄:我记得你前一段在报上发表文章,说傅山的“四宁四毋”是校正之法,而非习字之法,若以此指导学生习字,是误人子弟。有人见了,说韩先生的说法,未必是傅山的本意。

韩:研究什么东西,我愿意将之落实到技术的层面上。书法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再作什么学理上的阐释,更是云里雾里,让人难以捉摸了。中国书法史上,晋唐以下,数董其昌的书法境界最高,书法理论也最玄。他的《画禅室随笔》谈论书画艺术,很是精辟。有些话,光从学理上讲,怕越说越离谱,若从技术层面上着眼,说不定能得到正解。比如他说:“转左侧右,乃右军父子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就字面讲,是很难理解的。该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不要研究王羲之父子的字,而来研究董其昌的字。道理在于,右军父子存世的字太少,董其昌存世的字多,有资料。董这样说,是说他悟出了王家父子写字的诀窍,得到了右军父子的真传。这样,他的字必然是“转左侧右”的。那就看他的左是怎么“转”的,右又是怎么“侧”的。研究的办法,不妨交给数学家去做,比如先定下董其昌用的毛笔的笔锋的长度,再定下执笔的高度(都取常数),再提供十个往左写的笔画(如人字的左笔),让精通几何学的数学家算出这个弧(人字的左笔是个弧)所在的圆的轨迹(凡弧都是圆的一部分),那么就知道写这一画时,握笔的手在空中怎样翻了一下。侧右也一样,可算出写这一笔时,笔杆与纸面(桌面)往右倾斜的夹角是多少度。这样研究下来,必然更具科学性。

汪曾祺画

黄:哈,韩老师这样研究书法呀,只怕书法家听了会吓一跳的。敢问韩老师,有没有办书展的打算呀。

韩:我的书件,上面都有个引首章,是我自己刻的,你细细看,是“三流”二字。一个自认为三流的书法家,会办书展吗?

韩石山字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