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帖》是王蘧常先生(1900-1989)的代表作,包括:十八日帖、长笺帖、逸梅帖、足下帖、新正帖、运天帖、同好帖、前书帖、春间帖、今病帖、岳麓帖、近君帖、中夜帖、理学帖、塞翁帖、承问帖、头痛帖、归本帖。《十八帖》也是王蘧常先生绝笔,从《十八日》到《归本》,读之如老人回忆录,颇有王蘧常自传意味。

有人说王蘧常晚年以“书圣再生”自况,右军有《十七帖》,乃欲作《十八帖》压倒之。又刻“后右军一千六百五十二年生”巨印,用钤得意之作。日本书道杂志撰文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

十八日书悉。屡欲我书十八帖,何敢续右军之貂?但以足下情辞恳款,又不忍拒。此书首有十八日字,置之卷前,即谓之十八帖,可乎?一笑。其庸弟。兄蘧。

其庸弟:得长笺,快甚!宁夏景色为君数十字摄尽,似置予于贺兰山下。蘧。

近郑逸梅先生索弟与我长笺,将入名人尺牍中,兄不能割爱,特报足下一笑。

闻足下有摄影机,贾(价)不赀,为人坠毁,此大可惜。然古人堕甑不顾,其风可尚乎!

弟新正十一日书悉一一。弟夫人留苏联尚未归,新春寂寞可想,然吾辈惯作蟫隐,或可解闷乎?

运天弟言足下有米癖,得之黄河两岸及秦陇,大至数十斤,小亦数斤,古人所作归装,无此伟观,令人欣羡。

顷闻运天弟言,足下善啖肉,此与我有同好。二三十岁时,嗜之尤甚。每以一豚蹄煮烂,入精金饭大盎中搅匀,一餐可尽。吾先府君闻之,曰:“纪石云亦有此啖法,然汝知食肉者鄙乎?”予笑未对。曰:“汝欲有言乎?”对曰:“儿惑然,然石云先生博学多才如此,宜若不能谓之鄙也。儿意当如食肉而飞之班定远。大人以为何如?”府君大笑曰:“本欲汝为曹君进一解!”旋又曰:“东坡先生亦善啖肉,诗中屡见如云‘居不可无竹,食不可无肉。有竹且有肉,世间那得扬州鹤!’。先生或翱翔翰苑,或塌翅穷荒,或羊角图南,或枪枋榆。文人亦有之,不独壮士也。”吾乡酒会有酱汁大块曰“东坡肉”,当其遗制与?

前书言少壮时啖肉狂态及父训,今老矣,已不能健啖,然尚可四之一,老饕之态,犹可掬也。西医言食肥多则胆固醇高,将硬化血管,然予尝验之,固不高也,可以知天之厚我多矣。

春间病,心梗塞,几殆入医院,幸监护下药及时,始转危为安,然出院非两人挟持不能成步,上厕牏非人抱不得起,不能粒食,经两月余方有起色。可作字,足下观此书何如也?

今病起三月,昨晨试作擘窠“福”字,能使臂力,特告足下始有生气矣。蘧。
近岳麓书苑赠我二十五史菁华,选择尚有法。予三四十岁时,曾效吕诚之先生法读二十四史一过。今虽九十,尚思精读之。弟可备一部。

近某君示我沈寐师与康南海先生手札长卷,中有一简云:巨憝已伏天诛。《字林》报人言特飞报,盖谓袁项城病死也。因忆梁任公年丈与蔡松坡赴滇讨袁,二老实与其谋。其遗札尚存某图书馆,弟喜闻掌故,特闻。

中夜不能寐,起读太史公书,至《孟子传赞》,怃然自语曰:利,诚乱之始也。上下交争,国将奈何!不觉涕泗交颐。无可告语,遂作此简与弟,知老人心苦也。泪痕隐约可见。

愚谓理学家应知大学,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原为下。修齐治平,如仅高谈正诚致格,纵极精微,而无裨于治平,充其量不过独善其身,安用此精微为?故予极佩王伯安先生。先生独申孟子良知之说,在敷化,则峒民感格;在用兵,则宸濠授首,且扫历年逋寇,百不失一。在权臣嫉媢毒诬巧诅之际,神明愈定,屹然无动,是真所谓彻内彻外、有体有用者乎?至谓末流,乐其任意,借其虚声,又何能以尤先生邪?足下以为何如?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老子曰:福兮祸所伏。如能由此而幡然改悔,励精图治,则安知今之所失,或即后之所得乎?足下幸无短气。

承问右军书法。予何人斯,敢有雌黄!必不得已,姑妄言。《淳化》所收《比奉》、《举聚》、《安和》、《喻嫂》、《清和》各帖,势颇纵放,殆近痛快,然似非绝诣。其后行云流水,多任自然,实难攀跻,愈晚愈入化境,此书圣之所以为圣与?予曾临摹数百次,故略知其窾要,敢为弟言之。

近头偏痛,医言受风,推拿四次而愈。因忆八十岁时,亦曾患此,惧脑病,就医检查良久,曰:“高龄固八十乎?”“我非求婚,对何为不实?”医扪吾脑曰:“然则此尚可用十余年!”遂署书曰“佳”,顾予曰:“高年不易得此享,何翅(啻)千金!”予曰:“愚何忼慨!能一掷千金乎?”彼此皆大笑。此可入《新世说》。走笔博足下同笑。

闻足下归故乡,将市屋于阳羡姑苏之间,各相去不过三四十里,距沪亦半日程,为之大喜。乔迁之日,予当额君堂曰“归本”,盖取吴谷人语。足下以为何如?蘧。



关于王瑗仲先生的绝笔《十八帖》

文 | 冯其庸

王瑗仲先生讳蘧常,是我在无锡国专时的老师。我是1946年春入学的。老师是教务长,但他在上海,因上海还有无锡国专的分校,他主持分校的教务,并隔时到无锡来处理校务,我就是当年春天他到无锡来处理校务时与他接触的。当时我是学生代表,向学校提出了关于课程和教师方面的要求,老师倾听了我们的意见并作了认真的处理,使学生得到了满足。当时大家知道老师是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他的《江南二仲诗》、《抗兵集》早已风行于世。他到了无锡,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纷纷到春麟堂去买纸,请老师写字,老师每天要写数十幅,以至几天来春麟堂的纸为之脱销,等到我去买时,单宣已卖完,只有厚厚的夹宣了。那时老师给我写的对子,至今我还保存着,联语是:”不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


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学生运动也风起云涌,我们们的学生运动也进入高潮,形势显得紧张,不久我得到了秘密通知,要我离开学校,我就与另外两位同学一起到了上海无锡国专分校,也就是到了王瑗仲老师处,那是事先与他联系的,得到了老师的同意,我才去了上海。这样我就得以有机会听老师讲课,当时老师开的《庄子》,我就是听他讲《逍遥游》。老师讲课时从不带课本,从正文到注释全是背诵,而且与我们带的《庄子集释》一点不差,重要的是他疏解了各家的注疏后,往往出以己意,发人深思,所以那一学期,一篇《逍遥游》没有讲完,但他却给了我治学的门径,和那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可惜我在上海只有半年,后因车祸又回到了无锡乡下。但在上海时,除了听老师讲课外,更大的收获是,得常侍老师左右,听他闲谈,他对诗学的见解,就是在平时聊天中听他讲的,特别是我还能经常看到他挥毫写字,无形中给我以深刻的感受。


那时我除正课外,特别喜欢词,为此他特地写信介绍我去看望词学的泰斗龙榆生(沐勋)先生。龙先生看我是王老的学生,且有王老的亲笔介绍信,就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龙先生是瘦高个子,当时胃病很重,面目清癯,谈话时时时咳嗽,因此我不敢多烦劳他。龙先生还嘱我以后再去,可惜我不久就离开上海了。老师知我正在写《蒋鹿潭年谱》,又写信让我到合众图书馆拜望顾起肩(廷龙)先生,顾老热情地接待我,之后凡我看的书,一概放在我的书桌上或存放在柜子里,不再入库,以便我第二天一去就可以看书,所以我的《蒋鹿潭年谱》就是在顾老的帮助下在合众图书馆写成的。


我离开上海后,一直保持着与老师的通信,特别是”文革”中老师还不断来信,并从其他学长如周振甫先生处打听我的消息。及至他得知我除了挨批斗外,没有参与任何活动时,他非常高兴,说我”独立乱流中”。现在回想起来,老师对我的这种关怀,真正是情同父子手足,幸亏老师给我的全部来信,除动乱中可能偶有丢失外,基本上都保存完整,感谢运天兄为我装裱成两大册。前些时在上海展览老师的书法时,摊开来竟占了半个展柜,而《十八帖》还不在其内。


说到《十八帖》,来向我打听的人太多了,有的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下《十八帖》的情况,有的则是为了研究老师的书法,觉得这部老师最后的绝笔杰作,如果看不到和不了解此帖的由来,就无从研究老师的书法。其实《十八帖》的来由是很简单很平常的。在老师去世前若干年,日本盛传两句话,叫:”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于是运天和我,就经常与老师建议,说王羲之有《十七帖》,老师应该写一部《十八帖》。老师一直笑而不答。1989年10月,我忽然接到运天的信,说老师的《十八帖》已快完成了,老师希望我自己到上海去领取先生之赐。我接到信后,十分高兴,随即乘车到了上海,与运天一起去拜见了老师,老师非常高兴,让我与运天一起在老师家吃饭,饭后,老师郑重地将《十八帖》亲自交给了我。


大家知道,瑗仲师是大学问家大诗人又是书法大家,章草圣手,但他平时从不自伐,也不喜欢别人对他的吹嘘。所以外界反而不大了解他在书法上的绝高的造诣。但当代真正的书画大家都是极为推崇瑗师的书法的,谢稚柳先生就非常钦佩王老先生,称他的章草已是王草,是空前绝后之作。瑗师在90高龄耄年之际,竟然完成了《十八帖》这样的杰作。这当然是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个卷虽然老师是写给我的,但我岂敢自专,这当然是瑗师留给后世的一件重宝。


这个《十八帖》从书法来说,是瑗师书法的极致,我展读再四,其书风似《平复帖》,但苍劲过之,从文章来说,酷似《十七帖》,


如第一帖云:
十八日书悉。屡欲我书十八帖,何敢续右军之貂,但以足下情辞恳款,又不忍拒。此书首有十八日字,置之卷前,即谓之十八帖可乎,一笑。其庸弟。兄蘧。


第三帖云:
近郑逸梅先生索弟与我长笺,将入名人尺牍中,兄不能割爱,特报足下一笑。第六帖云:运天弟言足下有米癖,得之黄河两岸及秦陇,大至数十斤,小亦数斤,古人所作归装,无此伟观,令人欣羡。


第十二帖云:
中夜不能寐,起读太史公书,至《孟子传赞》,抚然自语曰:利诚乱之始也。上下交争,国将奈何,不觉涕泗交顾,无可告语,遂作此简与弟,知老人心苦也。泪痕隐约可见。


此外,有一简是谈右军书法的,有一简是谈理学的,有一简是谈沈寐叟与康有为书的,因文长不录。


大家知道,瑗师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文章家。抗战中他写的《吴子馨教授传》就盛传一时,在他写《十八帖》之前,又作《杨仁恺先生传》,我曾拜读过原稿,其文章真正是掷地作金声。就是这《十八帖》,其文字与右军的书札何其相似乃尔,所以我曾说先生是:”文章太史公,书法陆平原。”我认为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没有想到,我拜领了《十八帖》回到北京,没有几天,运天就来电话,说瑗师已于11月25日去世了。天哪!我回到北京才不过四五天,瑗师就去世了,这真正是晴天霹雳!回想五天前在沪时,瑗师的谈笑,如在目前,而他的人却永远邈若山河了!


所以,《十八帖》真正是瑗师的绝笔,瑗师好像特地留下了《十八帖》才仙去的,从此中国的书法史上,《十七帖》、《十八帖》将永远辉映于世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