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书友发我们一篇文章,名为《史上五大错别字》。

我看后,真为作者的想象力(瞎扯淡)敬佩至极。闲言少叙,直接进入正题。


【一】避





康熙御笔“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一横,原作者认为是“:寓意着大清帝国的江山更稳当。”






其实,学过《九成宫》的书友都知道,欧阳询就是这样写的!“辛”字多一横,不但是篆隶的传统,也是楷书之通则。



【二】鱼





“花港观鱼”作为西湖十景之一,侠客亲眼见过不下数十次了,同样作为康熙的御笔。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里面有错别字。


原作者认为“鱼”字应该是四点底,当时康熙认为“鱼”在沸水里,岂不死鱼吗?所以老人家将其改为三点底。





“鱼”在繁楷中,的确应该是四点底。但是,应用在行草书中,四点则可以变通为三点,甚至是一横。



【三】明





位于济南的名胜“大明湖”,原作者认为“明”字写错了,他说:“清代为了避大明的讳,故意将日多一横,意思是‘睁眼写错字’”



我们现在使用的“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易经》里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字出现的虽早,然而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写法更为常见。


【四】流、在





位于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的牌匾上,赫然写着“风流宛在”四个大字,它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



原作者认为“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是刘总督的良苦用心,意思是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





“流”和“在”皆属书法中增与减的变通,故可看作为一增一減的典型,十分巧妙!

,知道现在的所谓书法家的狗屁不通了吧?不读帖、不临帖、不写字,就会胡言乱语,自创、乱改,鬼画符……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