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一六三二期;欢迎关注。

唐德宗兴元元年八月初三日,即公元784年8月23日,大唐王朝的四朝元老、年近八十的颜真卿,被一条白练缢死了。

想当年,颜真卿是一个将帅,在安禄山造反时召集二十万大军拼死抵抗的十七郡盟主;是一个昭雪冤狱的监察御史;一个穷到举家喝粥度日的刑部尚书;一个敢于维护正义和纲纪、不惜得罪权贵的“鲁郡开国公”。

日本中村不折氏曾藏《自书告身帖》墨迹全本 此帖为颜真卿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所书,其职衔为“光禄大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鲁郡开国公”。

但他这一辈子,都在得罪小人,而且是当权的小人。

杨国忠当权,他怼杨国忠,被打发到平原郡当太守;李辅国当权,他怼李辅国,被贬为蓬州刺史;元载当权,他怼元载,被贬为峡州别驾,后来元载被诛,杨炎、卢杞陆续当政,颜真卿不改初衷,继续怼。

这个卢杞,本也是名门之后,嫉贤妒能、睚眦必报…… 史书上还说他“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能言善辩,讨了唐德宗的欢心,做到宰相。

《颜家庙碑》(局部)

字如其人,这是颜真卿七十二岁时所写的《颜家庙碑》。正大、刚直、朴厚甚至带有一丝笨拙,可就是这一种笨拙,让他区别于前代的王羲之,也区别于同时代柳公权,成为书法史上一个无法磨灭的存在。朱熹说,颜真卿是有忠义但缺乏智谋的人

所以,当卢杞准备找个偏远的地方打发颜真卿,让他远离权力中枢的时候,颜真卿采取了一种最作死的做法:找上门去说理!而卢杞的反应呢?《新唐书》上说是“矍然下拜,而衔恨切骨”。

所以当李希烈起兵造反的时候,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招安,颜真卿完全可以称病不去,公卿百官谁也不会为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臣,就算唐德宗也不敢强求。

但他选择了义无反顾,就像当年安禄山造反,河北二十四郡望风而降,只有他颜真卿首举义旗,孤身抗贼。他们颜氏家族,在那场战争中被杀三十余口,几乎惨遭灭门。当他用蘸满血泪的秃毫为他战死的侄子写下祭文的时候,他也曾痛苦的发问:“天不悔祸,谁为荼毒”?

《祭侄稿》

《新唐书》里记载,颜真卿一到贼营,李希烈的上千个养子就对他拔刀相向,谩骂不已。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唐代中晚期藩镇坐大,军阀割据,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为了维持手下的忠心,便把骄兵悍将收为养子,有的多达千人。

在之后的时间里,李希烈始终没能使颜真卿屈服。直到两年后,李希烈大势将去,他的弟弟又被朝廷所杀,这使他最终动了杀心,派了一群太监来到囚禁颜真卿的蔡州,“缢杀之”,时兴元元年,公元784年。

惜墨如金的史书自然不会去悬想颜真卿临难时的心境,但是幸好,后人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颜真卿所写的只字片语。纸本易失,就把他的书法刻在石头上,传拓四方,流布天下。

《奉命帖》拓本 释文: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

《奉命帖》,此信写于被李希烈囚禁期间,“我奉命来此,没有完成使命,由于忠直忧勤,从没有回去的想法。即使内心悲伤也不改初衷。久在风浪之中,自然要承受这种结果。千百年后的人要认识我颜真卿的内心,就从这件事情来看吧。时也,命也,就是我此行的意义。人心无处可见,时事,也只有天知道。”

《乞米帖》拓本 释文: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磬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辛。仍恕干烦也。真卿状。

《乞米帖》,说自己“拙于生事”,竟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不得已跟朋友告急求米,鲁公的“拙”,可见一斑。

《裴将军帖》拓本(局部) 释文: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

《裴将军帖》是一首赞颂猛将的五言诗,这是颜真卿最为激情澎湃的作品,飞动、生拙、雄强、空灵,出人意料的融合在一起。你会觉得,只有这样的字,这样一种带着憨劲儿的筋骨,这样一种热血,才配得上盛唐气象,才撑得起这个民族的天空。

无与伦比的力量感,是颜真卿书法最大的特色。

《寒食帖》拓本 释文: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

《寒食帖》,“天气还不是很好,你一定要走吗?寒食节也就这几天,如果你能再住一段时间,那该多好呀。”深情眷眷的家常话,让我们看到一个日常而温暖的颜真卿。

后来的辛弃疾估计也被这两句话打动,在一首词里写道:“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錚錚鐵骨中華魂!,得且住,为佳耳,颜公铁骨铮铮字如其人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