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还是第一次听说,估计是因为我没有练习草书的缘故吧。但这句话其实也不仅仅是说的草书,对于其它书体也是如此,例如行书或者行草书等。下面我来分别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点

这里的“点”不是我们常说意义上的点,而是指的“点画”的意思。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草书《书谱》中云: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草书的书写节奏比较快,更能凸显书家的情感表达,书写的时候笔画之间的连带很多,因此在笔法上以使转为主,所以孙过庭说“使转为形质”。而点画的顿挫、跳跃,遒润、迟涩等,就成了草书的情性,可以说“点画”就是草书的灵魂。

写草书时,很多笔画都是以点来代替,例如上图中的“上”就是三个点,“口”做为部首的时候,往往就是两个点。这样处理可以加快书写的速度,达到简易笔画的目的,同时增加了草书章法中的虚实、揖让的空间关系。

二连

我们一般俗话说行书是连笔字,那么草书就更是连笔字了,我们看看唐代狂草大师张旭和怀素的字,一行下来几乎都是从上连到下面。

草书为了保证运笔的连贯性,因此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大多数都是连接的。有笔画上的实连,也是中间断开的意连,总之保持笔势的连贯,行气的贯通。行与行之间讲究穿插避让,整篇章法形成一个整体,因此说,草书的章法布局体现在一个“连”字上。

三交代

草书不是潦草的书写,草书的法度丝毫不比楷书弱,草书的很多字的写法,字根的写法都是约定成俗的,是有规矩可言的,不是自己随便创造的或者一时兴起瞎写出来的。

草书中很多字的写法极其相像,一点点的变化可能就成了另外一个字,因此要求我们在写草书的 时候每一笔必须交代清楚,否则很容易让别人看了产生误解。

另外就是,草书虽然是在快速中完成书写的,但是对于每一笔的处理要求很高,起笔收笔必须交代清楚,每一笔有来处、有去处,不然就容易形成滑俗的毛病。

四墨

墨法在草书中要熟练应用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没有非常熟练的用笔技巧,也很难掌握好墨法的应用。草书行笔快速,作书之时,笔落墨染,运笔开来,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使得笔尖上流淌下来的墨与纸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或浓、或淡、或润、或燥,这就是“墨法源于笔法”。

我们去看那些名家的法帖,例如颜真卿、王铎等,往往惊叹于他们墨色的考究,特别是那些浓不滞、枯不瘠、润含雨的精彩之处,让人佩服不已。但这些不能勉强去学,只能通过观察、欣赏来获得心灵上的启发。

明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谢晋在《春雨杂述》里边讲的:


“枯燥重湿,浓淡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存天巧,奇妙为焉。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工夫精熟,久乃自然。”

草书中的墨法在意与不意之间,这样的草书才有其妙之处,若处处皆刻意安排,则失去了草书的韵味。

五紧

草书因为过于疏狂,功力不到家的人往往容易写的疏散有余,紧凑不足,草书写的时候要或紧、或松、收放自如,过于狂放则容易造成形散,而形散则神散。

六飞白

飞白用笔可以增加草书的老辣、苍劲之美,古代草书大家都很重视枯笔飞白的运用。枯笔飞白也需要适当才好,飞白太多则显得过于褴褛,不干净,但没有飞白又显得变化不足,缺少苍劲。

我们在写草书的时候,可以参考孙过庭的墨法:“带燥方润,将浓随枯”,一幅草书作品中一定要适当使用飞白的用笔,我们可以根据章法布局,在整幅作品中使用几处飞白的,可以让画面起到变化,恰到好处。

书写的时候一次蘸墨要尽量写完,一个锋面的墨用尽了,再用另一侧的墨,一般可以写七八个字到十几个字,每一次蘸墨后都如此,这样墨色自然就变化丰富了,而且让画面也增加了节奏上的变化。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理解,不到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哦。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