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张庭珪墓志

    《张庭珪墓志》,全称《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公墓志铭》,徐浩撰并隶书,天宝十载(751年)十月入窆纺山,书写时间应在此前,有学者认为该志书于天宝五载(746年)。志形方,边长80厘米,三十四行,行三十七字。1977年出土于河南伊川县。

    该作品结体舒展,秀气四溢。转折自然,挑提含蓄。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件小字隶书作品,字幅仅2厘米见方。小字易于得逸韵,而失遒健。但徐浩该作品,却将逸趣与遒健相对完美的结合起来了。虽不可与汉碑同类作品相提并论,但是置之有唐隶书杰作中,当不逊其色。

  1977年7月出土于伊川县高山坡头寨村东。现藏伊川县文管所。志边长80厘米,厚16厘米。志文隶书,34行,行37字,由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撰文并书丹。四周刻有花纹图案。

  张庭珪,两《唐书》有传。据志文记载和推算,张庭珪生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卒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享年77岁,天宝十年(751年)葬于寿安县纺山。纺山,史书无载,说明今伊川县高山在唐代中期称为纺山,属寿安县境。

  两《唐书》均载为“张庭珪”,而志曰:“张廷珪”。传载“封范阳县男”,志曰:“封范阳县子”。传载“谥贞穆”,志曰:“有司谥行曰:‘鼎穆’。传载张庭珪为“河南济源人”,志曰:“范阳方城人”。传多谬,当以志文为准,志文纠史之误。

  张庭珪历官,志文可补传之不足。传载: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礼部侍郎、黄门侍郎、少府监、洪州都督,沔州刺史,又历苏、宋、魏三州刺史,江西西道按察。而志曰:历冀氏、白水、伊阙三县尉,右台监察殿中,左台侍御史,再为起居,一为吏部员外,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少府监,持节颖、洪、沔、苏、宋、魏、汴、饶、同等州刺史,前后充河北宣劳、江西按察、河南沟渠等三使。

  志曰:“其荐贤也,则达奚珣、苗晋卿、李邕、梁涉、孙逖、张利贞、王灵惭、李融、李玄成为一时之,咸登庸焉”。《新唐书·艺文志》载:“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拾遗”。又“张廷珪为黄门侍郎,而姜皎方幸,共援邕为御中中丞”。史志相符。而其他8人,史书未载曾为张庭珪荐举,且王灵惭,两《唐书》无载。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叛乱。十二月,河南尹达奚珣与陈希烈、张垍“同掌贼之机衡”,为安禄山伪左相。至德二年十二月,腰斩伏诛。由于墓志撰于天宝十年,所以仍称达奚为“一时之”。

  志曰:“其瘅恶也,张昌宗作凉宫,薛怀义建伪阁,殚万家之产,并劾奏焉”。唐代张昌宗有两人,一为张昌龄弟;一为张易之弟,此乃后者。其作凉宫,即指《旧唐书·外戚传》载:“三思又以则天厌居深宫,又欲与张易之、昌宗等扈从驰骋,以弄其权。乃请创造三阳宫于嵩高山,兴泰宫于万寿山,请则天每岁临幸,前后工役甚众,百姓怨之”。薛怀义建伪阁当指垂拱年间,“修故白马寺,敬爱寺别造殿宇,拆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等。武则天时期,张昌宗兄弟、薛怀义颛政自肆,恃思狂蹶,而受到劾奏。《新唐书·张行成传》载:宋璟、李邕进奏张昌宗、冯思勗劾薛怀义,而志称张庭珪也参与了此事,这从《新唐书》中可以找到佐证,“神龙初,(张庭珪)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掘攘伐木,害生气,愿罢之,以予穷乏’”。

  志曰:“其详刑也,免张文成于殊死,谏张真楷于极法,回九重之听,进谠议焉”。张文成,乃张荐之祖张鷟,两《唐书》只有5处提及。与此相关者《新唐书·张荐传》:“开元初,御史李全交劾鷟多口语讪短时政,贬岭南”。张真楷,史书无载。

  夫人周氏,生于乾封二年(667年),卒于天宝四载(745年),时年78岁。其父周崇,雍丘县令,史书无载。

  两《唐书·张廷珪传》不记其子,而志曰:“嗣子,门下省符宝郎。博雅大理评事,博雅鸿胪少卿,博济太子,右赞善大夫”。

  徐浩,两《唐书》有传。志载“朝散大夫,检校尚书,上柱国”,可补史之阙。

  《旧唐书·徐浩传》“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据此推算,《张庭珪墓志》是他48岁时撰书的作品,可谓继河南登封县《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碑》后的又一书法珍品,《圣德感应颂碑》是他41岁时的杰作,二者风格一致,字形扁平,骨肉匀适,结构紧凑、波划飘逸,用笔淳劲而笔势昂扬,都有一些用小篆结体书写的别体字。徐浩的隶书以肉多圆润为其主要特点,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与颜太师耳。然会稽多肉,太师多骨”。而《张庭珪墓志》较之瘦劲而有气骨,清冯班《印吟书要》,“徐季海筋骨,如渴骥奔泉,怒猊抉石。东坡云:‘细筋入骨’。无人知此言极妙,米海岳以为过老诋之,偏见也”。正因为徐浩的隶书从中年到晚年用笔特点的变化,所以才使黄庭坚、米芾只识其肉多,冯班只识其筋骨。从《张庭珪墓志》中可发现一种古拙、雄健之感。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