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一变古法,雄秀独出,开启了一代新风,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其行书尤以草稿为最佳,《争座位帖》与《祭侄文稿》均出于无意,却甚得妙境,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对其评论也很多,“篆籀气”就是其中之一。
一、“篆籀气”的提出及内涵
篆籀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书体的称谓。“籀”特指籀文,出现在周宣王时期,太史籀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和规范,著大篆15篇,世称《史籀篇》。《史籀篇》是一部字书,形态与古文大篆略异,主要用于识字启蒙,规范天下文字。籀文虽被定为标准文字却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文字乖形”②,只有远在西陲的秦国将籀文相对独立地承习下来,并对后来文字的改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文字,罢与秦文不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③。秦灭六国前,籀文在秦国经历数百年的历史,在传抄中难免被改写,也会或多或少受到东方诸国文字的影响,很难保持宣王时期的原貌④,但毕竟与后来的小篆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统。
米芾、朱长文所言的篆籀应该是大小篆的泛指。所谓“篆籀气”,是指大小篆这类书体所散发出来的气象,它即是篆籀技法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整体的审美感观。丛文俊先生曾从用笔、结体、章法三个方面精确地概括了篆书的特征,即“婉而通”、“正与奇”、“和谐与变化”⑤。篆书的线质圆融,走势曲婉畅达,绵亘遒劲,给人以饱满、鼓荡之感;篆书的结体虽不尽相同,有的对称均衡,有的欹侧奔放,但大都深含圆融之态;章法上或茂密或疏朗,或整饬或错落,各具其美,因形而变,生气勃勃。篆书虽然在其演变过程中种类繁多,但总体呈现出圆融畅达、端庄雅正、气度雍容的审美特质。
二、《争座位帖》、《祭侄文稿》中的“篆籀气”分析
《争座位帖》作于公元764年,墨迹不存,刻石现在西安碑林。从用笔上看,此帖深得圆劲遒婉之妙,线条几乎无所不曲,充满张力,点画凝重而不板滞,豪放逸宕而不流滑,彰显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阮元对此帖线条意蕴作了生动的譬喻:“《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
陈洪武,笔名萧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本科书法专业。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展,并在各类书法展赛中多次获奖。作品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收藏。发表《苏东坡与李太白仙诗卷》等书学论文数十篇。著有《大漠西风歌》书法集、《心象·萧风书法艺术》、《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萧风卷》、《萧风书法小品》、《陈洪武书周易的智慧》、《张猛龙解析》字帖、《乾涸的雨季》、《冷风亭》诗集、《中国书法巡礼》专题片剧本。
三、“篆籀气”的历史渊源
① 米芾《海岳名言》,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
② 卫恒《四体书势》,选自《汉魏六朝书画论》第72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③ 许慎《说文解字》第315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④ 参阅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第五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 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第二单元,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⑥ 同1
⑦ 盛熙明《法书考》
⑧ 张怀瓘《评书药石论》,选自《张怀瓘书论》第259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⑨ 丰坊《书诀》,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下)第50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
⑩ 张彦远《法书要录》。
⑪ 李世民《王羲之传论》,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第11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
⑫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⑬ 杨慎《墨池琐录》,选自《明代书论》第68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⑭ 梁《承晋斋积闻录》
⑮ 王澍《竹云题跋》,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62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来源:转自抱云堂书院,致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