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草书《赠笔工范君用册》

《赠笔工范君用册》是鲜于枢《论元人笔工册》的论述。元代时,封建统治者认为制笔技术是“雕虫小技”,制笔工又被称为是微不足道的匠人,加上战乱频繁,致使大量笔工南流,笔业制作中心从宣州转移到浙江吴兴,昔日宣笔的煊赫地位逐渐被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的“湖笔”取代。湖笔以山羊毛、黄鼠狼毛为原料,称为”羊毫”与“狼毫”,素有“湖笔甲天下”之美誉,历代被充为贡品。湖州制笔更遵循笔之“四德”,以“尖、齐、圆、健”为缚笔之法度成规。元代著名笔工范君用、溤应科、张进中等都善制笔,深得书家推崇。

“百工之技唯制笔难得,其人何哉,盖他艺易通,而书法难通也。”可见元代文人更重择笔。其中赞誉范君用制笔书写自如,“转侧向背甚可人意”,范君用制笔,随之价境百倍,书家对其制笔极为珍视,故湖笔名重于世。溤应科的笔、赵孟頫的字、钱选的画被誉为“湖州三绝”。

鲜于枢(1254-32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元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旸(今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浙束都省史掾。大德六年(1302年)任太常典簿。早岁学书,未能如古人,偶于野中见二人挽车淖泥中,顿有所悟。他与赵孟俯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鲜于枢兼长楷、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其书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漓酣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赵孟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遇余还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尔。”鲜于枢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鲜于枢极力反对宋人书法,这一方面是出于复古的艺术主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以舒缓的用笔写出纵逸形态的黄庭坚狂草的不欣赏,或者是不理解。正因为如此,他的行草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唐人书法的气势,并为赵孟頫等人所推赞。但他的书法缺乏艺术的蕴藉,不如赵孟顺中晚年虽专致于二王书法,但也有秀润雅致的一面。所以鲜于枢尽管曾以书名一世,其后传者却寥寥,传世书法作品不及赵孟頫那样丰富,真伪情况也不像赵书那样复杂。

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  

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仅就书法史上地位或对后世影响而言,鲜于枢的确难与赵孟頫匹敌,何况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碣石碑版》也远不及赵孟頫丰富。不过,元明以来,仍不乏师法鲜于枢书法之大家、高手,诸如兀之边武、董复(均有《千字文》传世》,明之丰坊(上海博物馆藏有其《拟鲜于太常大字卷》》,近代之潘伯鹰等。此《王安石杂诗卷》书于至元辛卯二月八日,属鲜于枢早年力作。纸本,纵50公分,横1025公分,曾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本卷是鲜于枢为其好友“君锡”所作。按,“君锡”名方逢辰,浙江杭州淳安人。宋淳中廷对第一,累官至兵部侍郎、国史修撰,著有《蛟峰文集》等。

据《鲜于府君墓志铭》记载,鲜于枢的高祖曾经做过官,祖父“读书通大义,不为科举业”。蒙古军队攻下德兴府后,携家南逃,走到居庸关被“盗”所杀,祖母带全家到处奔波,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又北上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州)。鲜于枢的父亲从事办理运粮的差事。常年往返于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扬州、杭州之间。鲜于枢少年时不断随父迁居。  

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自负随意的性格,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很不顺利。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年仅57岁。

鲜于枢草书《七律诗帖》

,可惜孟頫己盖世 不然你就数第一,元代就有科技这个词了?,收藏了,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