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何应当重视名人信札的投资收藏
信札又称书信、手札和尺牍,而所谓的名人信札,即是指包括政界、军界、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特别是书画界大家们所书写的书信。
那么为什么名人信札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收藏家们雅玩珍藏之物,并且现在也越来越受到书画投资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呢?
首先是在名人信札中,往往会自然地流露出外人一般难以体会到的这些大名人所各具特色的真情实感。这是由于信札大多为私人之间,尤其是名人与其亲朋好友之间的私人书信,因此个中所谈论的问题,无论是大到社会时事政治、工作学术研究,还是小至家庭子女教育、朋友之间的文宴酬唱以及其人情世俗交往,都无不显露出大名人的真实心迹,从而更能使观赏者从他们或是坦诚言真意切,或是发自肺腑的娓娓叙来中,真切地感悟到他们是“人”,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是与平常百姓有着一样的真实、坦诚和平凡的名人。
其次,大名人一般都有良好的书法功底,他们的信札往往又是随意地信手写就,由于“书为心画”,这时他们通常会自觉或不知觉地一扫平日在隆重正式场合中,于大庭广众之前被迫的正统、甚至做作之态,更能使观赏者欣赏到他们蕴含在信札中,其自然、洒脱和率真之颇具功力的独特书法风貌,以及坦荡和真实的人格修养魅力。同时,又由于信札不仅规格小且内容充实和书艺精湛,收藏者既可以将它捧在手中仔细研读,又可以把它悬挂于墙壁上或放置于案头前移步品赏,因此其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再者,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运用电脑打印来写信,甚至使用电话和发电子邮件来进行彼此之间的联系已变得更加的便利和快捷,因此,今后采用书信联系的方式将愈来愈少,尤其是使用毛笔来书信的人,特别是名人以毛笔书就的信札将是凤毛麟角。此外,收藏品历来是“物以稀为贵”,信札一般只会书写一封而绝无两、三封相同者,因此在这咫尺之间既富含了书法、文学等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的独一无二之名人书法手迹,必定会随着年代的久远和时光的流逝而显得愈加弥足珍贵,其在历史、文物、文学、艺术和经济等方面的价值也一定会被世人不断地发扬光大。
目前,艺术市场上的名人信札已十分少见了,而由名人写给名人,特别是大书法家写给大书画家的信札就更为难得和珍贵了。我就珍藏着一通由著名诗人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在“荣宝斋”特制的木刻水印信笺上,亲笔写给原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大家陈大羽先生的一通信札,其内容如下:
大羽先生:
长久未见面,十分想念。今趁毛同恺先生之便,书章七律一首,是六年前自作诗,留念并请指教。您如有近作,方便时请掷下一小张,以释远思。
此致
大安
沈鹏
九月七日
从此信札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和大书法家沈鹏先生通篇以行草书成,笔墨苍劲沉着,寓巧于拙的书法艺术,以及信札中蕴涵着的学者风貌,还可从中了解和感受到书画家们之间以互赠书画作品,来表达和寄托远方故友之间的思念之情的交际方式。观赏者每当诵读品赏这一幅既富有赏心悦目的书法艺术,又饱含人情交际之情趣的信札时,会为享受到其中的无穷乐趣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二、为何要留意投资收藏大画家的书画作品
对于书法作品的投资收藏而言,我以为应当在注重对书法大家的书法精品加以留意关注和收藏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了对“大名头”画家的书法作品,尤其是对其内容为隽语箴言,读后耐人寻味,能使观赏者产生联想、引起共鸣的“质”与“艺”具佳的书法作品进行投资和收藏。
多年来,我就精心收藏了一幅已故著名国画家宋文治先生的书法横披。这幅作品是在他与一位多年相识的忘年交晚辈,于数小时尽情畅谈了儒家学说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后,应那位晚辈企求而挥毫尽兴的。宋文治先生早年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吴湖帆,在这幅作品中,我不仅欣赏和感受到了其笔下流露出的吴湖帆先生之洒脱灵动、才气横溢的书法遗风,而且对其内容——“和为贵,礼在先”更是情有独钟。不是吗,家人间应以和睦为贵,朋友间应以和谐为贵,同事间应以和气为贵,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以和平相处为难能可贵啊!而倘若你要获得这些来之不易的珍贵所在,那么在对待对方时,理应首先相敬如宾、以礼相待。此幅书法作品,博得过来访者的一致赞誉,并引得过不少书画收藏同好愿出高价以求转让,我以为无非是看中了其内容的隽永了吧!
在此,还要提请书画投资者注意的是,在艺术市场上你们是否已留意观察到了有这样一种现象存在,即国画大师和一些国画大家的书法作品的市场价位,往往会远远高于同时代书法大师或书法大家作品的价位。例如,已故著名画家陆俨少先生的一幅四尺七言的书法对联,目前的市场价位大约要在二万元左右。而“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一幅同样规格的书法对联,在书画交易中仅需一万六千元左右的价格就可求购到。至此,有心者不禁要问,这其间的差价为何会如此之大呢?
这一现象的个中原因,我以为首先是因为“书画同源”,即一流的国画高手,肯定也必须具备一流的传统书法功力,是作品中高水平的书法艺术魅力使然;其次是在于“大名头”画家的书法往往不拘一格,挥毫中常常率直地流露出其“真”性情,即作品中孕含着的艺术家最可贵的人格魅力——“率真”所为;再者,由于“大名头”国画家画作的市场价位均已居高不下、真品难求,一般书画收藏者转而藏其价格相对较低的书法作品,以维持藏品的高档次和同样感受国画大名家的艺术魅力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又因为“大名头”国画家书法作品的存世量要远较“大名头”书法家的书作为少,因此“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就显现而就了。
三、为何小幅书画作品较受市场的青睐
前几年,不少新闻媒体为求一时的哄动效应,曾相继报道过一些以“大”为荣、以“大”为奇的书画创作现象。即社会上的有些所谓书画家,以耗费了几十支毛笔和花费了数年时间的代价,书就或绘制的长达几十米的所谓书法和绘画“长卷”。更有甚者,还在篮球场上当众以拖把为笔,以数桶墨汁的代价,拖拉出一二个超过十米见方“大字”的所谓书法作品。这种不顾中国书画艺术精髓——传统文化底蕴和笔墨章法,以借传统书画创作之名,实际上行猎奇之实,企图以申报世界基尼斯纪录的契机“出名”,充其量最多称作为表演活动而出笼的毫无美感的“大作品”,在我看来也仅仅只能是算作纸与墨的无机合成而已。但是它造成的不良影响,却将一些不明就里的书画投资收藏者引入了一味地追求大规格书画作品的误区。
与之相反,在我自定的书画投资收藏规划中,强调的却是“藏为所用、量力而行。忌大而俗,宜小而精”的原则。这是因为书画作品的最后归宿——到收藏者手中的最终目的无非还是要能为其所用,即或美化环境,或展现欣赏,或助人伦益教化,而现今大多数人士的居住面积也就在百平米左右,室内的层高也均为二米六七上下,超过四尺的书画作品经装裱后如何能展得开,挂得下。而不能展现、不能悬挂又如何为其所用,不用又如何要花大价钱将其购入收藏呢?反之,一些书画大名家精心绘制的镜片、扇面类小规格作品,你既可以将它捧在手中仔细研读,又可以把他悬挂于墙壁上退几步品赏,这类小品使得收藏家藏而能用,而能用其又何乐而不购藏呢!
再者,现今艺术市场上一味地盛行以书画作品规格的大小来论价格的现象,也给资金有限者欲投资收藏大规格的书画作品带来了不便。事实上正如我在前文中已述说的那样,评价一位书画收藏家的成就,并不只是看其藏品数量多少或藏品规格大小,而主要看是其藏品的名头大小和精品数量多少。
就我十余年对艺术市场上流通的书画作品观察而言,大规格的书画作品中精品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有些大名家的作品还因为过分追求规格的“大”,其内容常常会由于“大”而不幸形成了美感的异化。而反之倒是在小尺寸的书画作品中,精品的数量往往还并不鲜见。这可能是因为在创作小规格书画作品时,书画家必须入座挥毫,从而得以“平和”其创作时的心态。又因其“小”,书画家必须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在小画作中,画家往往要于咫尺之间展数里之外,如有偏差,那真可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米”了,此外,还因其小,以益于书画家在短时间内运筹帷幄,章法精到地贯气而就。
四、为何当代书画作品受宠
近来,有些书画投资收藏圈内和圈外的人士,纷纷对书画收藏界目前存在的“厚今薄古”现象,表示出了愤愤不平之态。而其所谓的“厚今薄古”现象,主要体现在当今大多数书画投资收藏者普遍热衷于对近代、特别是当代书画家作品的投资收藏,而对古代书画家们的作品却表现出轻视和冷漠的姿态。
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会使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在当今艺术市场上长期存在呢?我以为在此故且不论这种所谓的“厚今薄古”现象是否合理,仅就存在决定意识而言,此状况在过去、现在同样也可能会在将来长期存在下去,是合乎以下几个方面缘由的。
首先,古代书画家的数量浩如瀚海,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这位公正的老人大浪淘沙般地早已将他们按照其艺术成就的大小排好了队,这亦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似宝塔般地由塔尖向下定好了“名头”。而众所周知,真正能在艺术史这条长卷中留下痕迹,对中国数千年传统书画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的也就不外乎位于宝塔尖上的那么少数一些人,而其他绝大部分书画家与之相比,在后人看来均会显得黯然失色,其书画作品在经济上的升值潜力也就不可能太乐观了。
其次,就位于宝塔尖上的那些有杰出成就和贡献的古代书画家而言,他们的真迹现在在艺术市场上如凤毛麟角,就是有幸遇见了,其真品的价位也早已是非一般书画投资收藏者所能问津的,更不要说能收藏到其精品了。而反之,不管“名头”大小,古代书画家们的赝品在市场上却并不鲜见,有位著名的书画鉴定家曾对我亲口说过:“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画大名家的'作品’,其真迹的比例也是百中一二吧。”试想,在这种状况下,又有几个人能有很好的“眼力”和承受误购赝品的“财力”,去趟这条风险极大的阴河呢?
再者,在现今存世的绝大多数古代书画中,由于年代已久的缘故,均不可避免地会由于纤维脆化发生纸张的断裂,因为长期氧化的作用使画面上的色泽变得灰暗,甚至保管不妥出现霉斑和破损的现象;就算保护得较好,古代书画作品上最起码还会存在翰墨之香和墨色之鲜活气不足的缺憾,而这些均会给收藏和展赏带来极大的不便。
此外,我个人始终认为古代书画中的时代气息与现今生活相差甚远是“厚今薄古”现象存在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只会对自己了解和熟悉的事物产生感情的,这在对待书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方面也不例外。特别是同辈的书画名家,他们与时代相适的面貌、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征,以及他们的个人履历、生活遭遇和最终归宿,由于现代社会宣传媒体的发达较易使其广为人知,使收藏者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从而便于收藏者与其作品中蕴含着的时代气息进行沟通和接纳,进而对其绘制的书画中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信息易于理解并产生共鸣,感受艺术们于鲜明的艺术风貌中散发出来的丰富和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最终引起书画收藏者对作品创作的时代和文化艺术特征的眷念,对书画艺术成就和与之相伴随着的其个人收藏经历的双重认可。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只能算是我为自己制订的名人书画投资收藏规划中“弃古藏今”,即放弃对古代书画家作品的收藏,而将投资收藏重点放在当代书画名家作品之上的原则之初衷吧。
五、为何名家书画有地域内知名的特性
近十年来,除了自己的居住地——南京以外,我到过不少国内主要的中国书画创作重镇,以及艺术品市场相对繁荣和名人书画作品流通较为频繁的如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和深圳等地,在颇有兴趣地对当地艺术市场进行了一番较为细致地对比考察后,发现一个既十分独特和有趣,对书画投资收藏者来说又非常重要的现象,即被我称作为的——中国名人书画地域内知名的特性。具体表现为:不少于甲地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书画名家,在乙地却无人了解或知至甚少。同时与此相适的是,在此地书画价位较高的书画名家的作品,在彼地的流通价却明显的偏低,有的甚至落到无人问津的境地。就是在同档次的书画家间相比时,此地书画艺术水准要显著高于彼地的二流书画家,其作品的市场价位在彼地也会出现较彼地的三流书画家作品的市场价位明显低下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是与中国的幅员广大,各个地区在人文、环境、历史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距,造成了长期生活在当地的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差异有关。比如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如上海和江浙一带地区的群众,由于多年受到吴语语系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影响,其审美情趣普遍偏好于细腻润泽的“秀美”一类。而长年生长在北方险峻浑厚的黄土高山地区的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惯常以粗旷豪放的品格,其审美情趣就相反地会偏好于奇险峻拔的“壮美”一类。
就山水画而言,如若将江南人士喜爱的一幅善于表现平淡秀丽,能够给人以安静闲逸之感,以展现优美见长的“平远”之法构图的山水画作品带入北方的艺术市场,一般来说它被喜爱的程度,就可能会低于颇受北方群众欢迎的长于表现苍茫高深之境,使人产生激昂振奋之感,以塑造壮美见长的“高远或深远”之法构图的山水画作。
原因之二,是与国内大多数宣传媒介的传播范围仅以省内的地域为限,这样就势必造成了此地书画名家个人的艺术经历、艺术成就,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知名度及其书画作品在艺术市场的价格定位,此地书画投资收藏者要远较彼地的同道知晓得全面和透彻有关。
由此,书画投资收藏的对象以本地名家为主,这样即使随着岁月的流失,其在本地艺术界的地位和本地的社会知名度将依然得以保留。此外,收藏者由于对外地名家的书画真迹观赏机会不可能比本地书画名家的作品为多,因此就鉴定书画作品的真伪,识别书画作品质量的优劣,特别是致力于收藏书画名家的精品而言,重点关注本地名家的创作动态收益机率也将毫无疑问地要大大超过外地的名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