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复艺术档案

周而复(1914~2004),著名作家、书法家,文化部原副部长,原名周祖式,笔名吴疑、荀寰等。

◆陈邦本
周而复是当代成就卓著的文学家、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和文学作品,珠联璧合,互相辉映。
周而复的书法特点,结构严谨,欹侧面取其姿美,笔法方折纤劲而达清秀;骨力洞达,肌腴筋健,刚劲蕴藉,盛名已久。但他的书法作品不轻易示人,所以在过去较长时间里,一般人知之不多。
周而复艺术档案
上世纪50年代,我在上海市政府文艺办公室工作时,亲聆陈毅副总理夸周而复的字“写得好”。1955年9月初,周而复出访印度后,刚回上海,陪陈毅副总理前往天平路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看字画。文管会主任徐森玉和谢稚柳、潘伯鹰等接待,在小会议室长桌上摊开一幅幅唐寅、文徵明、任伯年等人的画,给陈毅同志欣赏,他们边看边议。事前,我遵照周主任的指示,电话中告诉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同志,看完画,再看王羲之、欧阳询等人的字,他们已将一批字卷从库房里搬来,并在另一间屋里备了文房四宝,准备看完字后,请陈毅副总理挥毫。当天陈毅副总理临时有急事,匆忙赶来看画,没有时间再看字了。看完画,徐森玉想邀请陈毅副总理挥毫,刚启口,陈毅同志看了一下表说:“周而复的字比我写得好,请他代劳吧。”周而复急忙说:“陈老总说笑话,陈老总的字豪放雄健,将帅气魄,我怎敢班门弄斧。今天陈老总另有急事,没有时间了,下次来时请陈副总理挥毫吧。”谢稚柳插话说,周主任的书法王体欧风,刚劲秀美,下次同陈副总理一起来的时候,请留下墨宝。
这时,大家站起身,握别了。陈毅同志侧过身对周而复说:“我说你的字写得好,没错吧,专家还看出了道道儿呢。”说得大家都发笑。这是我直接听到陈毅副总理和专家对周而复书法的评价。
周而复曾于1977年将书法作品呈请现代文学巨匠、书法大师郭沫若指教。郭老于当年10月2日回信说:“您的字,写得蛮好,逼近二王。”“二王”为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把我国行书发展到登峰造极程度,被称之为“书圣”。郭老用“逼近二王”四字评价极高。

周而复艺术档案
周书《琵琶行》誉声海内外
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会上,周而复第一次展出书法作品《琵琶行》,全诗616个字,笔法流畅,字势飞动,清秀疏雅,神韵闪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人瞩目,参观者在作品前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自此,国内外求书者,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多年来,人们谈起周而复书《琵琶行》,都认为这件作品展示了他的书法功底之厚实和艺术风貌,而且对作品意境猜度甚多。2001年6月9日,周而复来沪参加沈尹默纪念活动后,住在衡山饭店606室,我向他请教《琵琶行》的感染力的奥秘所在,周而复说“字如其人,自然流露。字不但表现每个人的特性,还能表现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古人说,喜气画兰,怒气画竹。这说明一个画家的喜怒哀乐,往往反映在画面上,书法也是如此。他给我们提供了欣赏书法作品的钥匙。再细察这件书法作品的落款所注创作时间“丙辰六月于京华”,即1976年7月也。
1976年,多事之秋。周而复被监禁七年,虽宣布“解放”,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但没有安排工作,本想修改《上海的早晨》第三、第四部初稿,可是又刮起“反击右倾翻案风”,凡“文革”以来被批判过的事,说个“不”字,就扣上“翻案”、“复辟”,为避免授人以柄,书稿也不便摊开;周总理逝世时,写过一首短诗无处发表,想写歌颂周总理一生的叙事长诗,写了一部分,由于手头史料不全,只得搁笔。此时实在无所事事,而且“门前冷落车马稀”,交往的人也甚少。他举目望长空,背诵童年时熟读的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仿佛身在孤帆,漂荡于月光下茫茫江面,满腔抑郁激涌,感慨万千,能有什么方式留下自己的心迹?他站在窗口写字台前摊开宣纸,凝视许久,铺毡濡墨,聚精会神书写《琵琶行》,连续几个小时,没有休息停顿,一挥而就。作者倾注当时全部情感写好后,趁地震高干可以移地治病之机,打点行装,离开北京,经南京去武汉、广州,住在亲戚家里,修改《上海的早晨》,直至粉碎“四人帮”后返回北京。作品创作时的背景,这会有助于体会领略作品的感染力在于倾透如泣如诉“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神韵。正如《文心雕龙》所云:“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这件作品,1988年由许德珩、李可染题签《周而复书琵琶行》,中国画报出版公司出版。赵朴初和启功分别题诗。赵朴初题《周而复书琵琶行》:“欧书端严可南面,气清骨重胎羲献。白公长歌千载传,琵琶实胜长生殿。君以欧书书白诗,开卷乍似移船见。心听莺语与流泉,恍睹轻拢而慢捻。诗乎书乎消息通,今古相看两不厌。”
启功题诗为:“周书下笔开生面,不数江东羲与献。神清骨秀柳当风,实大声洪雷绕殿。初疑笔阵出明贤,吴下华亭非所见。不须扢转腕重回,范我驰驱辔轻捻。拙题五降不容弹,饶舌丰干应取厌。”
两位大师对周而复书法的艺术特点和功力评析,入木三分。

少壮工夫老始成
周而复同来访者、青年朋友谈怎样写好书法时,再三强调既要临帖,还要读帖,他说临帖是学书法的必经之路;而读帖是学书法的重要方法,他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广泛地分析研究各种碑帖的技术特点和神韵,提高书法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这是经验之谈。他古稀之年向公众展示书法作品,业外人士惊叹不已,其实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并非偶然,有着艰苦努力、勤奋探索的历程。他的童年,家境贫困,靠庭训学习古文、诗词,练习写字,七八岁进私塾,读“四书”“五经”,每天必背诵,每日必练字。在父亲和老师指导下受过临帖、默帖和读帖的训练。家中无钱购买文房四宝,他常常蘸着清水在大方砖上练字。临习过颜、柳、赵、欧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诸帖。上世纪30年代初,进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就读时,参加左翼文艺活动,住在学校附近农舍里,开始创作,继续练习和研究书法,奠定了书法艺术扎实基础和功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到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八路军同日寇打游击战,时常一天打几仗,一夜转移几个宿营地,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没有条件和时间握毛笔研究书法了。后来到重庆、香港工作时,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又用起毛笔。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关系,有机会面见柳亚子、沈尹默等大师时,总谦虚地向他们请教书法艺术。没有时间临帖,结合工作练字,他批改文件或给友人信函,多半用毛笔书写。节假日在家中写作疲倦时,挥毫片刻,既练字又调剂精神,并利用时间读帖。
1956年,上海市政府文艺办公室从延安西路搬到外滩中山东一路11号(现浦东发展银行)2楼办公时,一次汽车司机老王同我谈起,周主任上班的路上在汽车里拿着又阔又长的古书看得入迷,右手食指还在坐垫上比划,车子开到机关里停下了,他两眼还盯着书,忘了下车。我听后颇感好奇,留意起是什么书这样吸引他。有一天,周而复上班时,手里拿着装书的大信封,同往常一样,到办公室把大信封放在他办公桌后面热水汀罩上。我猜想这信封里就是司机所说的周主任看得入迷的大书。就同他谈起司机的话。他听着笑了起来,从信封里抽出一本字帖,说:从家里到办公室在车上二十多分钟,带本字帖随便翻翻,我哪有那么专心,司机言过其实。他争分夺秒读帖一事虽已过去半个世纪了,但我仍记忆犹新。
当然,周而复的书法成就,还得力于他的文学美学修养,得力于他游历世界各地,饱览名山大川的灵感,广博的学历和艺术修养融入书法创作中,形成其书法作品内涵丰硕,意境深邃,耐人寻味。他鼓励中青年书家要下苦功夫,持之以恒,要大器晚成。这是他几十年努力始能登艺术宫殿的宝贵经验。正如陆游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倡导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
周而复对祖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倾注大量心血。上世纪80年代初,他同书画家朱丹,联络陈叔亮等数人倡议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代表书法家协会筹备组邀请“红军一支笔”著名书法家舒同参与领导,承蒙允应。经上级组织批准,中国书法家协会于1981年5月9日宣告成立。舒同当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副主席为赵朴初、沙孟海、启功、周而复等。各省市成立分会,少数县也成立分会。1982年,周而复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议上阐述书法艺术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构想;提出要重视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整理和编辑出版历代书法艺术理论和作品,著述书法发展史等等,使后人有所借鉴;倡议普及书法艺术,希望教育部门能在中小学中开设毛笔字课,让学生受到写毛笔字的基本训练,在艺术院校开设书法课,大力培养书法人才;广泛开办业余书法学习班,提高中国书法艺术,陶冶情操。他深情地说:“现在全国知名的书法家大半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有的已经八九十岁了,上百岁了。那这些知名的书法家也和其他人一样,根据自然规律,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过程,也要谢世。需要成千上万的人,甚至更多的人接班,要把书法艺术的接力棒交给中青年书法家和书法艺术爱好者。我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出现社会主义的‘颜、柳、欧、赵’,甚至‘二王’。……至少应该努力超过现在的水平吧。”他的倡议受到广泛响应。

1985年春天,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会选举新的主席和副主席,周而复被选为第一副主席。他在主持书法家协会工作中,组织制订继承发展书法事业的规划,协调各方,抓落实,促发展。他积极指导年轻人做书法学术研究,并为他们作序推荐,为培育书法新人作了大量的工作。
周而复艺术档案
书艺广传人世间
现在周而复的书法作品,时常在海内外展出,有的被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所收藏,许多名胜古迹区和碑林留有他的墨迹石刻。
1992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沙孟海题签《周而复书法作品选》,收录书法作品46件,他同新出版的文学作品一样也签名惠赠我一册。这部书法作品选,小篆、楷书、章草、行书、草书皆有,字体有大有小,主锋侧锋运用娴熟,充分展示周而复书法艺术特色,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其中所临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令人叫绝;所书屈原长卷《离骚》洋洋714言长卷,结构严密,字体娟秀。更引人瞩目是第一次集中展示他行体书写创作的36首具有时代特色的诗词。诗词境界开阔,豪放广达,格调高昂,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半行体书写,飘逸潇洒,书卷气浓郁,诗书并茂,相互辉映,斑斓夺目。
周而复还多次率中国书法代表团出访,交流书艺。还录制讲授书法的专辑。他的书法艺术和文学作品一样,广泛流传。
摘自《世纪》2010年第5期

周而复艺术档案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