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年–1927年),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字昌硕,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身长金石书画,无一不精,作品气魄雄浑,苍劲铁骨,其艺术成就,可谓傲视古今,为中国画坛一代巨匠也。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苦铁的篆刻对于接触过篆刻的人来说,真可谓无人不知、谁人不晓!在东邻日本,他更成了中国篆刻艺术的代名词;由此可知,他在中国篆刻史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集大成者,我认为此说也不为过,只是觉得该将外延内涵改一下,称为“中国篆刻艺术形式上的集大成者”。
作为明清篆刻艺术发展末端的殿军人物,吴昌硕将前贤们流传下来的丰富遗产进行了一次形式上的总结,他的成就在于他极为成功地将浙派的写意线条与皖派的小篆结构、笔意融为一体,出之以汉砖、封泥的苍茫意境,一如他的篆书石鼓文一样,震撼了人们的视野。
他这种创新手法去除了浙派之局涩与皖派殿军吴让之的文弱,真有不可一世之态;而你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本事,虽然他的部份作品过于逞强,而且他在视觉上对你的刺激胜于对你灵魂的触动。
“鲜鲜霜中菊”,这方印是吴昌硕七十二岁时,为老友王一亭刻的印,“菊”字也作“鞠”。由于他在石鼓文书法上的精湛造诣,故在用笔、结体上都能不蹈陈规旧辙,变化万端又能冥会古人法度。“鲜鲜”二字采用重文写法,五字作四字处理,在大小错落中达到平衡。又因为他以圆杆钝刀硬入印石,故而所作印章浑朴高古之趣为前人所不及。此印印面中间微凸,印边略细,所钤印花有一种中间浓、四边淡的绘画效果。
吴昌硕的画气魄厚重雄健、烂漫蔚然。人们称他为金石派大写意绘画的开山,上海画派的领袖。他刻印时在汉印法中渗以石鼓书风,个性强烈。一九一三年被推为杭州[西泠印社]社长。而吴昌硕一生绘画与篆刻可以说都得力于他的书法,尤其得力于他写的《石鼓文》。
吴昌硕书法四体皆能,但下功最深的莫过于《石鼓文》,他的书法也正是以临写《石鼓文》成就最大,影响最深。吴昌硕自己也曾说过:[余学篆如临《石鼓》,数十戴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吴昌硕早期所出石鼓文较为平实,中年渐取欹势,左低右高。晚年则姿势纵横,用笔圆厚苍劲,老辣深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此件作品是他晚年较为成熟之作,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风格。
总的讲,吴昌硕临《石鼓文》有如下特点:
第一,抓住《石鼓文》本身左右上下参差错落,变化多样的特点,使每个创作的《石鼓文》富于不同的姿态。使正斜、伸缩、疏密、动静等表现形式得以具体应用,力求在整齐中求不齐,在简化中求变化,发扬了古朴烂漫的精神。
第二,把秦篆、邓石如的笔法和结体融于临写《石鼓文》中,变《石鼓文》本身的横向体势为纵向体势,使大部分字的字形略长,而且上紧下松,上密下疏,上实下虚。
第三,把砖瓦、封泥等书体的特点及艺术效果,以及篆刻的刀法、绘画的用笔自然渗透到《石鼓文》中,以追求古茂雄秀的艺术境地。
下载:吴昌硕书画篆刻.exe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