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隋代石质墓志铭,石灰石质,通高109厘米、宽42厘米、厚12.2厘米~12.8厘米,榫为方台形,宽24厘米、厚 11.6厘米、高8厘米。墓志铭的碑体呈长形,碑额呈半圆形,碑体碑额一体,碑下有榫。碑座已失,不知型制。碑额上雕刻浅浮雕图案,图案中间为桃形火焰(或是桃形宝相花花瓣纹)。火焰纹中心为太阳纹,太阳纹周围一圈连珠纹。火焰纹上方中间有一竖直向上的烟气纹(或是一支变形宝相花花蕊纹)。火焰纹两侧有两条巨狮纹饰,相对垂首立于碑额两侧。狮形图案头大身小,夸张得不成比例。狮首口半张,上下两牙齿排列整齐;上吻呈方形,鼻呈圆突,方鼻孔;菱形目,双眼框暴突;广额;耳廓呈椭圆形,向上开张;鬣毛排列整齐,挺直有力,顶端卷曲;双前肢直立,与下吻平齐,三趾,腿上有涡毛;后腿弯曲细弱,后趾踏于宝相花花瓣之上。
墓志铭碑体正面镌刻正楷的墓志铭铭文。墓志铭题名横写左行“淳于俭墓志铭”。铭文正文竖写左行,共十三行,每行满格21字。墓志铭历经沧桑,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风尘岁月,碑体上部有两条交叉的断裂,铭文椎损严重,许多字迹已漫漶难识。
在书法艺术方面,该墓志铭的历史价值尤为珍贵。古代墓志、碑铭早期皆不载明撰者和书丹者。魏晋南北朝时期重文章,轻书丹,书丹之事多由官府中的中下级官吏担当。隋代和唐代初期,虽有大儒名臣撰写并书丹碑文,但也只以“奉敕撰文”为荣耀,书丹一事仍未受重视,仍不具书者之名。公元776年以后,对书法艺术日益重视,在韦应物为其妻元苹制作的墓志铭中,首次镌署“韦应物撰并书”字样(参见陈根远:《文学史和书法史的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3月12日第5版)虽然如此,但高级贵族的墓志铭(如隋代蜀王王妃“美人董氏墓志”)书丹者仍应是上层官吏或其属吏中的精于书道者。淳于俭为级别较低的基层官吏,位不过县令,更何况墓志铭书丹镌刻之时,乃是其妻“齿迫期頣,俱从灵道”已距其去世约有四十余年,其书丹者自应是下层官吏,甚或是民间儒生。果真如此,就更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已经普遍流行的书法体式和一般书法水平。“淳于俭墓志铭” 字体方正,笔法道密朴拙,古雅峻峭,笔画坚挺劲拔,力透纸背。与《宁赞碑》《美人董氏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苏孝慈墓志》等相比较,比《宁赞碑》字体结构疏朗、匀称,而少顿挫波磔;与《美人董氏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苏孝慈墓志》字体以扁方取势、书风端庄温雅不同,该墓志铭字体偏于长方,书风寒俭率直,更与欧阳询书风相近。
“淳于俭墓志铭”从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反映了楷书字体在隋代的成熟程度和普及程度,反映了隋楷字体承袭魏晋余风和六朝的流韵,综合南北之趋势,熔南北风格于一炉,作了一番加工,成就了独具特色的隋代楷书书体,成为一种极其规范化的标准书体,工整有致,有古色,古朴幽深沉静,端庄高雅。奉为书坛正楷的圭臬,隋代碑志资料当之无愧。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