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固有文化遗产。它是中国东方文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瓷器是中国的同义词。从遥远的西晋青瓷到大唐盛世的三彩釉,从富庶的宋朝秘色瓷到元朝的青花瓷,再到明清的各类斗彩粉彩…中国陶瓷已经登上世界之冠。当一千年前的神州大地上,中国人在使用着精美绝伦的陶瓷时,西方还是一片蛮夷的荒野之地。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融合,中国景德镇逐渐确定了自己在世界上的瓷器之都的地位。从那时起,人们便在陶瓷厂进行各种精美的绘制来满足陶瓷的高端定制。于是,带着东方审美的绘画与书法,便进入了陶瓷这一片崭新的空间,千年以来络绎不绝。其精美和绝对的稀有程度更是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的首选。书法作为在陶瓷上的纹饰元素,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进入到越来越精美的审美层次,但是,古代的人们大多还是在陶瓷器上进行美术纹络图案的描绘,而在陶瓷上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寥寥无几。况且,这些作品都是寥寥的几笔,没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表达书法在陶瓷上的意义。如何在陶瓷上能够表现中国书法的浩瀚与宏大。这个艺术表现形式怎样去和陶瓷完美的结合搭配,怎样产生新的生命力。

微书法从几千年前殷墟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资料显示,1928年就有一片殷墟出土的几厘米大的甲骨文残片上竟然密密麻麻地刻着几百个文字。每个字的大小大约是几毫米。在那个时候,严格地说,应该称之为微观时刻。隋朝以来,科举制度非常严格,学子们更有甚者,把微书法作为考场“打小抄”的形式带进考场,令人唏嘘。河北博物馆就藏有一件马甲背心,上边密密麻麻写满了62万字的科举考试必背知识。当然也有微书创作的高手,清朝的翁方纲大书法家,每年到了年尾,都会在一粒大米上工整书写“天下太平”四个字,几十年坚持不断。这是我们微书法这一行业的的创始人。

柳大川出生在一个书法氛围很浓的家庭里。六岁开始,他就每日坚持书写大字,初高中时达到训练的高峰,每日差不多两三千字,现在还有那时候的纸张保留下来。后来更是专程前往天津拜谒天津大书法家李鹤年先生,忝列门下,继续学艺。18岁时,在朋友的举荐下,其又到中国诗词名家,中国小载体微书法创始人张羽霄先生的门下去学习诗词,并因此而接触到了微书法这一行业。张先生用他特制的毛笔在一块块小石头上,一个个精美的小瓷器上,一个个精美的小贝壳上精心的书写自己所创作的诗词,满满摆了一房子。

柳大川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后来柳大川得知张先生被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命名为中国小载体微书法诗词艺术创始人。张先生看出柳大川有兴趣,就让他试试。从此一发不而可收,在张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柳大川逐渐掌握了微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并且尝试用各种样式的载体去丰富它。在精心挑选石头或者天然的贝壳上写字,不容易保存。因此,柳大川想到了在其他材料上创作微书法。他想到了瓷器可以二次烧制,这样作品就可以更长久的得到保存。后来,他得知汕头的王芝文先生更是把陶瓷微书做到了极致,而且王芝文先生还把陶瓷微书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国际的展示舞台。

柳大川以前并不懂得陶瓷上创作微书法不是用墨汁,而是要用特殊的釉料。釉料是什么东西,要怎样去制作?要达到烧造的标准,需要怎样调和才好用?如何使它在陶瓷上附着?柳大川对此一头雾水,茫然无措。在老师的建议下,柳大川一头扎进了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几百次的失败,终于换来了柳大川对这门技艺的掌握。他不会忘记那时写了一部大约十万字的作品,送给别人去烧制,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十几万字啊,那是他每天夜里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一段一段呕心沥血创作出来。

当得知它被烧焦时,柳大川的心都碎了。但是他转头一想。这难道不是一种考验?于是他走回工作室,再次拿起笔重新创作。也正是有了这些个失败,才让柳大川对微书法作品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再比如我们创作所用的重要工具之一的毛笔。因为陶瓷微书法是裸眼书写毛笔字,那么对毛笔的各方面的性能,要求,都是最严格。为此他走访过了国内的上百多家笔庄。他们制作出来的毛笔都无法达到创作陶瓷微书法的要求。当时柳大川一筹莫展。后来有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对他说,在台湾帮他找找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朋友带回来几只笔让柳大川试验一下。经过反复的调试和修理,确定了以这种笔作为我们创作陶瓷微书法的工具。

这种笔的性能乃至选材都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柳大川不禁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台湾人民可以把这种源自于中国的制造工艺做到如此的极致,而我们国内的这种制作技术却在日渐衰退,因此他想到在陶瓷微书法上的创作,目前为止,全国在陶瓷微书法能够达到他这个水平的不过两三个人而已,而且还出现了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和学习这门技艺的空白期。我们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更多的艺人来接触和学习这门技艺,让这门技艺,不至于在我们的手中断绝。也时时激励着,我们用得之不易的工具去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陶瓷微书法有三个要义,第一是陶瓷的选材精良,所有的陶瓷都选自中国景德镇。所有瓷器都是纯手工精制而成。可以达到传统意义上的官窑的选材水平。玲珑通透器型优美,瓷白如玉。第二个是要微中见大,海纳百川。不能因为微小而失去了书法的本身的艺术水准,在几十倍的放大镜之下,微书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穿插避让,结构巧妙,舒展大方的书法风格。第三就是微,市场上有一些人也在写小字,那么我们怎么样来界定微的意义呢?柳大川在2013年通过了一个全世界的记录,就是在一平方厘米的位置上裸眼用毛笔在瓷器上创作了163个毛笔书法汉字。当时世界纪录的复审通过,柳大川是这个记录的创始人和保持人。这就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微书。

在陶瓷为书法的创作样式上,柳大川不断更新,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创作更大更多的作品。从几百字的佛经到几万字的文学巨著,再到53万字的史记,他都去创作。裸眼创作微书法,全国范围内只有几个人而已。柳大川一直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他选用了景德镇所生产高温单色釉里面的极品——玉青瓷。瓷器在灯光下,犹如青玉一样通透温润,然后在作品上进行绘制图画。表现佛经,最好绘制佛家佛手以及莲花系列。他用莲花来表达佛经的真谛。用红色绘制莲花。更突出佛家心底的纯洁。作品先拿去烧窑,这是第一遍,等待烧好以后作品再进行深层次的染色。然后再拿去烧窑。烧成后取出,重新设计陶瓷微书法的位置。《金刚经》是佛教最主要经典之一,共有32章,约有5300字。他要计算在器型上所在位置的大小,以便空出足够的位置来完整的抄写它。

然后又和整个瓶子和画面相融合。最后,把玉瓷放在固定好的专用架子上。手持毛笔,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对照原文去书写。稍有不满意便把全部擦掉重新来过,最后直到找到最好的感觉。然后坚持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创作。有时为了完成一段作品,他甚至两天都不睡觉。为的就是作品的完整性,因为一旦休息下来再去接上时就会深浅不一。作品经过大半个月的创作,完成以后再去烧造。只有等到从窑炉里面拿出来是完美的作品时才大功告成。这时,才敢松一口气。

微书书写在陶瓷上,就决定了占得篇幅位置特别小,但是由于他是以微书法的形式表现中国大书法的存在,那么他能够更多的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者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欣赏到集中国书法,绘画,陶瓷和文学诗词四项艺术在一起的一个综合体。这正是陶瓷微书法的魅力所在,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一张文化文化名片。和他自己所包含的意义是分不开的这里面有艺人的辛苦创作有艺术本身的魅力。

风雨之后见彩虹。在2014年至2016年的中国深圳文化博览会上,柳大川的三部作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创作金奖,其中三部作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创作银奖。柳大川表示,感谢专家的认可。工艺之路,漫长且艰辛,只要心怀梦想,不忘初心,努力进取,一定会有更加惊艳的作品问世。

2012首届广东省粤文杯工艺博览会金奖

2013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

2014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

2014“岭南杯”中国(广州)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

2014第十届中国文博会工艺美术创意金奖

2014第十届中国文博会工艺美术创意银奖

2015第十一届中国文博会工艺美术创意金奖

2016第十二届中国文博会工艺美术创意金奖

2017第十三届中国文博会工艺美术创意银奖

2017年广州(中国)艺术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