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特别唐代是书法发展的黄金时代,楷书、行书、草书迈入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唐初设立宏文馆,任命虞世南、褚遂良和欧阳询等人兼任学士,教授书法。他们对楷书新书体样式的完善均作出了突出贡献,与薛稷被称为唐初“四大家”,在开元及其以后,颜真卿采用篆隶笔意,创作出富于丰满之感,具有个性的楷书,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人们将他与一百年以后继承其书风的柳公权并称为颜柳。怀素以草书名天下,融张芝大草和王羲之草法之优长,自成一体,奔放的草书开草书连绵体之先河。
隋《出师颂》卷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书法家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人,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善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已经保存不多,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唐虞世南行书《虞摹兰亭序》卷
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官至礼部尚书、封河南郡公。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人称“褚体”。其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初唐书法家中,以欧阳询、褚遂良二人最具有创新精神,褚遂良最能与时俱进,欧、虞两人书法,保留隋朝书风较多,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不被前辈们多抑制,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历任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也称为“欧阳率更”。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其著名墨迹之一《梦奠帖》卷,纸本、行书,纵25厘米,横33.6厘米,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欧阳询行书《张翰帖》
唐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官至工礼二部尚书,册封晋国公,加太子少保。工于书法,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薛稷在学习继承褚遂良书法风格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创造,由此形成了他个人融隶入楷,媚丽而不失气势,劲瘦中兼顾圆润的书风,发展了初唐书法劲瘦媚丽而又圆腴挺拔的时代风格,并给后世以影响,赢得人们由衷的赞美。其书法代表作《信行禅师碑》。善于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精于画鹤,有《啄苔鹤图》等作品传世。
明拓御府薛稷本兰亭序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他的书法得自家学,又得张旭指导,又学“二王”、褚遂良等,有取舍,有选择,具有创新精神,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其传世书法真迹《祭侄季明文稿》卷,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全文共234字,连同涂抹的34字,总计268字,是他以极度悲愤的心情迅笔疾书而成,作品艺术境界极高,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同时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卷后纸有鲜于枢、张宴、赵孟頫、王项龄等印记,有乾隆和嘉庆帝诸玺。此卷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经宋宣和内府、元鲜于枢、张宴、明许弘勋、王项龄等收藏,请代入内府。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在书画著作《宣和书谱》和《石渠宝笈·续编》等著作中有著录。
唐颜真卿行书《湖州帖》卷
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737-799),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其传世书法杰作《苦筍帖》卷,是笔墨飞舞的狂草书,绢本、草书,凡两行14字,纵25.1厘米,横12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字少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尤其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婉曲翩然。其他传世刻帖有《三坟记》、《谦卦铭》、《吴季札墓志》、《滑台新驿记》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
唐柳公权行书《兰亭诗》卷
唐代著名书法家沈传师(769-835),字子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他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罗池庙碑》,唐长庆元年(821)正月立。韩愈撰、沈传师书、陈曾篆额。旧在广西柳州,久佚,仅清何绍基藏宋拓孤本传世。日本博文堂有珂罗版影印本。此碑书法秀润妍美,清劲有神,字型虽瘦,然筋而藏肉,略无枯瘠之态,极为可爱。唐代后期是书法的萧条时期,但以沈传师为代表的“矫肥”派,显然多少也给沉闷的书坛带来一些活力,也给柳公权创“柳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隋唐书法流传至今的精品还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7世纪)书法名迹和书法理论杰作《书谱上》卷,是原《书谱》之一卷,论述正、草二书体章法,纸本,草书,纵26.5厘米,横900.8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唐代诗人杜牧(803-852)墨迹瑰宝《张好好诗》卷,为其现仅存墨宝,麻纸、行书,纵28.2厘米,横162厘米。此卷由近代书画鉴藏家张伯驹于1956年捐献国家,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唐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卷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