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丧葬,挽联是中国丧葬仪式中一种对死者致敬的方式。一个人死后,有名望的人所送挽联,往往是一字之褒荣于华衮。那些优秀的挽联则在社会上长久流传,哪怕陵谷变迁,死者墓木成拱。
写挽联,当然需要撰者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能掌握对仗、声韵等基本知识。但这还远远不够,写出好的挽联需要才华,更需要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能够恭维死者恰当而不过分,表达情感真诚而不越位,而撰者与死者的私人情谊,是挽联所要表达的重点。可以说,写挽联,成为了士大夫显露才华、强调交情的重要艺术形式。
俞樾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大学者,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后世称其为“曲园老人”。他生于1821年,卒于1907年,活了86岁,在那个时代是真正的高寿了。曲园老人是楹联高手,又活得长,因此他所撰的挽联数量大,且多是精品。
俞樾和李鸿章一样,是曾国藩的门生,曾国藩对俞樾颇为看重,他也当然以身为曾门弟子而自豪,因此也与曾氏一家人交情匪浅。据俞樾的《春在堂楹联录存》记载,曾国藩、曾纪泽、曾国荃去世后,俞樾都送过挽联。
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的任上,清廷赐予的谥号为“文正”。曾生前也是挽联高手,此时轮到诸位亲友、门生送挽联了。俞樾挽恩师联是:
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
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
俞樾在《春在堂楹联录存》中为这副联做了一段注释:余受知文正最深。庚戌进士覆试,公充阅卷官,以余诗有“花落春仍在”句,期许甚大。余以“春在”名堂,识感亦愧也。山颓木怀,吾将安仰?于挽联仍及此意,追惟昔欤,曷胜泫然。
联很好懂,和其他挽者一样,对老师的功勋做崇高评价,将其比作郭子仪,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先生的逝世,犹如朝廷栋梁毁坏。
下联便道老师对他的知遇之恩。大臣故去,为天下悲。但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位立下赫赫功勋的大臣,还是一位学问家。“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则是指俞樾平生最为自得的一段佳话。
道光三十年(1850年,农历庚戌年),29岁的俞樾会试及第,此时身份是“贡士”,接下来还要经过礼部的复试、皇帝主持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虽然“贡士”成“进士”,不会有人被淘汰,但关系到排名。贡士们当然非常重视。会试的试卷是由专门人士誊写(如此避免考官认出考生字迹从而舞弊),但复试和殿试,考官所阅的是考生自己书写的试卷,因此楷法很重要,写不出一手秀丽端庄“馆阁体”的考生,名次很难靠前。俞樾楷法不算好,他后来一直以隶书而闻名。
但在复试时,时任礼部侍郎的阅卷官曾国藩力主俞樾为第一。其他考官说这个考生文章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是“宿构”,即考前背熟数篇已做好的文章,考试时恰好和题目碰上了。曾国藩反驳说,文章可能宿构,但诗(即试帖诗,会试三场考试必考科目)不可能宿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的五言八韵诗。曾国藩对俞樾的诗特别赞赏,尤其喜欢其诗首句“花落春仍在”,以为“咏落花而无衰飒之意”,格调高昂,因而预测其“他日所至,未可量也”。
公序是宋代大诗人宋庠的字,他和弟弟宋祁齐名,两人同科登第。兄弟二人都写过《落花诗》,宋祁诗中名句“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边妆。”曾国藩当年看俞樾的试帖诗时,就说“花落春仍在”与这两句相似。宋庠有句:“汉皋佩解临江失,金谷危楼到地香。”
复试取得第一的俞樾殿试时为第十九名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曾氏对他的褒奖传出去后,他当然是感激莫名。但这个人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但性格不善于做官,当过一任河南学政,被御史弹劾罢官后,回到江南,从此潜心学术。为了表示对恩师的感谢,他的书房名为“春在堂”。现在老师仙逝了,谁还能吟颂那首“落花诗”呢?
俞樾后来刻一图章“拼命著书”,盖在自己的藏书上。他的“拼命”,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一生对群经诸子、训诂小学、小说笔记颇有研究,撰著甚丰,著作辑为《春在堂全书》,共500多卷。他的儿子死得早,其将长孙余陛云一手抚养教导成人。这余陛云也很为其祖父争气,参加秀才考试得了第一,即俗称案首;参加浙江省乡试考了第二名举人;殿试以第三名即俗称探花成为进士。俞樾不无得意地写了副对联夸耀自家学风之优:
念老夫毕世辛勤,藏书数万卷,读书数千卷,著书数百卷;
看吾孙更番侥幸,童试第一名,乡试第二名,殿试第三名。
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曾国藩的次子(其长子早殇)、袭一等毅勇侯的曾纪泽病逝,年仅51岁,俞樾的挽曾纪泽曰:
论世务有心得,论经术有家传,参中外以独成其学;
为朝廷惜重臣,为师门惜令子,合公私而一恸斯人。
曾国藩家教甚严,曾纪泽兄弟从小就无官宦子弟的浮浪习气,用心于经史子集。而他超越其父的是,曾纪泽壮年时奉命出使英国,又在总理衙门当差多年,对西学颇为精通,这也是他能根据国际法与沙俄力争让伊犁回归版图的重要原因。据考证他在总理衙门时,总署春节招待各国使节,他是第一位用英语问候各国使节的中国官员。可惜英才不寿,俞樾心情沉痛地“为师门惜令子”。
曾纪泽死后未及半年,湘乡曾氏最后一棵大树曾国荃和当年他兄长一样,亦在两江总督任上逝世。俞樾又送了一副挽联:
耀旂常虎武龙文。溯始事于楚,告成功于吴,又有大造于晋。至去年霖雨奇灾,仁粟义浆,兼施两浙;
钟灵秀三湘七泽。予谥法者五,建专祠者四,晋赠太傅者二。数列代凌烟盛迹,玉昆金友,足冠千秋。
上联叙述的是曾国荃的功绩:年轻时在湖南老家募兵入江西支援兄长;攻陷太平天国占据为都城的金陵;任山西巡抚时正逢晋省丁丑奇荒,他积极赈灾救活了灾民无算;临死前一年浙江洪水泛滥,他作为两江总督积极地援助邻省。
下联则是说曾家的门第之盛,曾家五兄弟加上曾国藩长子曾纪泽,除长年在老家管事的曾国潢外,其余五人逝后都得到了朝廷的谥法:曾国藩谥文正,战死在三河的曾国华谥愍烈,病逝在围困金陵军营的曾国葆(贞干)谥靖毅,曾国荃谥忠襄,曾纪泽谥惠敏。非有大功勋或相当职位的大臣才能有谥号,相当于在《人民日报》发布讣告,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或“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云云。其中曾国藩四兄弟死后,皇帝下旨在他们家乡或战斗过的地方修建纪念馆。而曾国藩、曾国荃死后都追赠“太傅”——虽是虚衔,但却是官场最高的荣誉之一,所谓位列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俞樾为曾国荃所撰的挽联,是对曾氏门第之盛最后的总结。从此,曾家子弟归于平淡,遵循祖训,在官场上没什么作为,倒是文教人才辈出。
用挽联送走了老师,又送走了老师的儿子,再送走老师的弟弟,曲园老人不知有何感想。长寿的人,总要是经历着师友们一个个先行离世的痛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