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十二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乾隆35年(1770)探花,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与姚鼐交往甚密。
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探花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在建水、通海等地留下过很多碑刻和对联。至今滇南一带尚有他的墨宝遗存,虽只尺中楮,民间亦视为拱璧。据王昶《湖海诗传》称:“禹卿尤工书,楷法河南,行书效《兰亭》、《圣教》;入京师,士大夫多宝重之。”王文治二十多岁时就书名遐迩传扬。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两位使臣仰慕王文治书名,特意邀请他同行,王文治欣然答应。琉球人素好书法,得知王文治是中国书法名家,纷纷重金求书,视为至宝,十分珍重,一时间王文治在琉球书名风靡。当时朝鲜人来华,专门以饼金购得王文治书法以归,其书法声名远播海外。日本很多博物馆都珍藏着王文治真迹。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冲绳县立博物馆、大分县立博物馆皆珍藏有王文治的墨宝。
其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待月之作》纸本行书 129.8×45.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僧楼夕阳下,徒倚听钟声。林气侵人暗,池光受月明。渐穿风槛入,顿与露阶平。荦确山中路,居然玉界行。翠淙阁与潘莲巢唐耀卿释无思道省待月之作。时丙午阳生之月。文治。
此作为王文治与友人潘莲巢、僧人道省等人相聚时即兴之作,行笔流畅且缓急相间,布局得当,偶有淡墨飞白。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
资料来源《中国美术全集》
王文治《无江乃邦十言联》纸本行书 乾隆五十二年(1787)常州博物馆藏
释文: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乾隆五十二年春三月。梦楼王文治。
此书写得表里莹润,疏淡耐看,神韵溢出,有温文恬静之美,与其联语相得益彰,使书意与诗意相默契。文冶平时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故时有“淡墨探花“之称。
【资料来源】《常州博物馆50周年典藏丛书:书法》(文物出版社)
文治《行书七言诗轴》 纸本 纵124厘米 横38.8厘米 田家英小莽苍苍斋藏
释文:天華何必異空華,着袂從教绀唾誇。肯信浮雲隨變滅,未妨游戲算河沙。王文治。
【资料来源】来自《书法丛刊》1999年第四期
王文治《行书七律诗轴》 纸本行书 72.5×24cm 南通博物苑藏
释文:野雲无事任风飘,又到西泠十二桥。枫蹬经霜红十里,菱湖含雨碧双(桥)桡。闲人合占山福,弹指惊看旧会遥。唯有银瓶无恙在,且依清影试吹箫。
款署:文治。
钤印:王氏禹卿(朱文)、曾经沧海(白文)
【资料来源】《南通博物苑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