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曾号东洲山人、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清湖南道州人,古代习惯以地望相称,故世亦称其为何道州。其父何凌汉曾任清工、吏、户三部尚书等朝廷要职,用今天的话来说,何绍基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官二代。何绍基通经史,工诗文,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一生名满天下,早在道光十一年取得贡生身份时,即已被学政誉为“国士”,却在清代省一级科举考试中多次黯然神伤,京城3次、回湘5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但对当时的读书人包括部分官宦子弟来说,科举正途之路是必过的一道门槛。正因为如此,所以何绍基37岁那年,又一次踏进了科举考场,这是他第9次乡试也是最后一次回湘参加“高考”。有人甚至说他是清代第一书法家,说他的书法“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息轲杂著》)。这名头够大够响了吧。他有两件事最有名,一是他的执笔法最为奇特,叫“回腕法”,二是他临帖甚勤,晚年自课尤勤。

何绍基临帖之勤最有名。近现代书画家向燊说何绍基“回腕高悬,每碑临摹至百通或数十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至老尤勤”。可这种“临帖法”,启功先生可深不以为然,他说:“清朝后期的何绍基,就专临《张迁碑》。他临《张迁碑》就为凑数,他自己临过多少本《张迁碑》,我看是越到后来的,比如他记录第五十遍,那越写越不好为什么呢?他自己也腻了,他是自己给自己交差事。”“何绍基后来晚年写的字,那真叫不知是什么,哆里哆嗦的全都是画圈,那个时候他已经手也胀了,肿了,也没有精力再往好里写了。所以他那些个《张迁碑》的基础究竟起了正面作用还是起了反面作用,我真是很怀疑。”(启功《启功给你讲书法》)下工夫不等于花时间和数量的多,而在质量。书法临帖的质量,在于临得是否准确,是否临一字有一字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再谈多临、再谈熟。所以启功先生讲“‘功夫’是‘准确’的积累……功夫不是盲目地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启功《书法概论》),这话既是真的,也是对。

何绍基这回腕法,被启功起了个很不雅的名称,叫“猪手法”。启功先生这样描写道:“三个指尖捏笔管。拇指与食指中间形成一个圆洞,这叫龙睛法,像龙眼睛。……拿起笔来向怀里拳起来,转这么一个圈,然后对着胸口。这样一看就是猪蹄。在广东,猪的前蹄叫猪手,猪的后蹄叫猪脚。这完全就是猪手法。”(启功《启功给你讲书法》)对回腕法的批评,其实早在启功先生八十年代的《书法概论》里就提出来了,并且还附了一张执笔的照片,大概是他自己的示范。何的风格与其探索出来的回腕法有直接关系,广泛学习历代碑帖再加之其人临池不辍,当然还有其对书法的理解与运笔的独特见解有关。字里行间凸显着奇与势,又不乏古拙与质朴。

,当代很多俗人喜欢他的俗字,绝好!!!!,启功老,对,自己懂就行,写得不差!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