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娜-智者乐水.mp3
5:05 来自汇滨文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作为教育先祖一开始就把“学习”二字分而释之。无论什么知识,学过之后必须“温故而知新”,才能有所得。多少年来全社会都把学习当成一回事,把成绩好称为“学习好”。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学习就是分数的代名词。而孔子一开始就很重视“习”,也就是学生的重复演练、记忆、吸收。学习能力强其实是学习力强。真要成为一个学习好的人可不简单,成年人同样需要终生学习。
教育先祖——孔子
手机电脑这么普及,打字这么便捷,还需要“练字”吗?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曾经问我的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怎么回答,我是感到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孩子们对待写字持此态度,又岂能去积极“练字”?学生考试、作业是不可能用电子设备的,即便是现在的网课。这个孩子他不知道,手写文字才能知道一个字是怎么组成的,才能加深印象牢记这个字,这是教育理念的缺失。
您家的孩子写作业有“拖延症”吗?
现在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每天的作业就多了起来,很多学生得写到半夜。多半是拖延症造成的,随之而来的作业的“不忍直视”:
家长不得不面对的“真实作业”
一、课堂听讲不认真,放学后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越做越迷茫,索性先玩一会。学生对内容失去了动力,怎能认真把字写规范?
二、作业量大,学生往往开始认真写,但却越写越累,由于缺乏写字基本功和快速书写的技巧,怕写不完,于是顿时潦草起来。如果此时家长看到字迹潦草心急责骂,很多孩子就去上厕所、找东西去了(拖延避免责骂)。
如何解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认为解决学生(包括成人)“练字”动力缺乏问题首先也要“利其器”,而这个“器”不是笔,而是“心”。
相由心生。老师在施教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表现,灵活改变讲课风格和话术。作为师者如果忽略学生的心理变化,自顾自的把拟定教学任务讲完,那么学生在“习”的环节就会状况百出。学生不是机器,老师教学不是拼凑零件,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对老师的认知,学生喜欢老师才会有兴趣跟着老师学。
因材施教。“书写”不等于“写字”,书是写字,而写是指内容。吸引人写字的初始动力是内容。只有内容触动了内心,人才有写的欲望。我的经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层次去写课件来作为练字内容。
六年级的书写课件 侧重于理解父母 目的是让孩子的心静下来回忆
六年级学生课后的练习 尽管有个别错字 但字里行间毫无敷衍之心
通过情感转移孩子写字的劳累之苦,提高孩子书写时的认真之心。少跟学生讲大道理,感动他们的是跟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能把学习生活化是最佳选择。“书”和“写”并重才能相得益彰,提高孩子认知水平的同时,书写功夫潜移默化也同步提高。
,转发了,受教[祈祷][祈祷],图片评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