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之前

清 佚名绘《打猎图通景屏》(局部) 首都博物馆藏

有清一代,中国先后出现了十位帝王(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

作为出身少数民族的君主,他们除学习必备的国语骑射外,也很重视汉文化的学习。

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即极为推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在看到大贝勒阿敏等轻易放弃滦州城,而困守大凌河城之明军坚守四个月,至弹尽粮绝、人相食,仍苦守孤城,自此由衷认识到旗人“读书明道理”的重要性,并下令诸贝勒大臣子弟凡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均要读书明理,同时鼓励旗籍学者达海在翻译出《明会典》、《素书》、《三略》基础上,进一步翻译《通鉴》、《六韬》、《孟子》、《三国志》(三国演义)、《大乘经》等汉文典籍,对旗人子弟普及汉文化。

皇太极

定鼎中原

定鼎中原后,顺治帝福临提倡读经尊孔,并聘请汉儒名宿讲授经籍,开设讲官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讲等制度,进一步推行汉文化,顺治帝本人不仅能作汉诗,还工书善画,喜用指头作画,他画的《牧牛图》被满洲宗室昭梿誉为“笔意生动,虽戴嵩莫过焉”。

顺治帝

顺治九年(1652)满洲进士满汉文题名碑

乾隆帝摹顺治帝书“正大光明”匾额

顺治帝之子康熙帝玄烨则更是一位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帝王,他自幼读书甚勤,为其讲经论史师傅均为当时的硕学鸿儒,如李光地、高士奇等,而传授书法的则为清初著名书家沈荃等。

高士奇

康熙帝在位期间,为皇子们挑选的教师也均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因此康熙帝之后的帝王汉文化素养深厚,诗文书法基础较高,其中几位帝王还对书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故他们的书法也写得很有特色。

康熙大帝

在清朝诸帝中,以康熙帝、乾隆帝的书法最为有特点。

康熙帝是清代最有作为的帝王,他自幼勤奋好学,十七八岁读书时虽“痰中带血,亦未少缀”。对于书法,他显得尤为专注,坚持每日书写数千字,并认为学书当临习古人法帖,注意用笔的轻重、疏密、缓急,同时对历代名家书法广泛涉猎。

康熙帝

居闲时,康熙帝除时常展玩宫藏历代名家法帖外,还摹成卷轴,其中见于《石渠宝笈》著录的270件套康熙帝书法中,就存有他大量临摹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宋高宗赵构、赵孟頫、虞集、董其昌等宋元名家作品,而摹董其昌书法则多达36件。

康熙帝临米芾书法(局部)首都博物馆藏

康熙帝临米芾书法(局部)首都博物馆藏

康熙帝临米芾书法(局部)首都博物馆藏

康熙帝对董其昌书法的推崇还源于他的书法老师沈荃,据方苞在其《望溪集外文》中载:“圣祖尝招(沈荃)入内殿,赐坐,论古今书法。凡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公书之。上或自作大书,命其题后。尝于御前临米海岳帖,上见其笔秃,取凤管一,亲允豪以授公、每侍圣祖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上深嘉其忠益。”

首博藏沈荃书法

可见,康熙帝在习书过程中得到了书法家沈荃的指导,沈荃出身名门望族,为明代台阁体书法家沈度、沈粲十世孙,与明代华亭派书法家董其昌为同乡,其书法以董其昌为宗,追求帖学中华美秀丽,轻盈飘逸的风格,此种审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康熙帝的书法创作,并且将董其昌书风披上了皇家的外衣。

故宫藏明董其昌书法

因此,康熙帝书法基本上奉行帖学,通过沈荃的指导,从帝王的角度对董其昌书法加以诠释,于字形的学习称得上惟妙惟肖,且功力深厚,带有帝王之气,突破了前人习董书局促、细腻的通病,加之他自身不凡的胸襟和学识,书法格调堪称胜人一筹。

首博藏康熙帝书唐人诗句

在康熙帝的推崇下,不仅王公贵胄均标榜董其昌书风,连科举考试中字体也倾向于此种字体,造成了“一时文臣皆从之,其最著者为查声山(查昇)、姜西溟(姜宸英)”,带动了全国习董的风潮。(未完待续)

康熙帝书察永定河诗拓片

(作者邹典飞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