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匠心独运——伊秉绶隶书斗方赏读/张守跃(原创)
隶书自汉代达到辉煌的极数后至明末,一直没有再被当作艺术的书体而受到书家的关注,这也可能是书家“聪明”的视觉感认为这一书体无可为之处吧。然而,到了清初,郑、金农、邓石如、伊秉綬等人以超人的卓见,看到了隶书上大有可为之处,合力将这一传统的书体推向了另一高峰。特别是继邓石如之后,以隶书崛起的伊秉绶所取得的成就实在让人咋舌。他的风格绝对是大家的风范一一古朴质拙、大气磅礴。
从中国书法的线条必须具备的条件力量感、立体感、节奏感来看,伊氏对线条的节奏感几乎是麻木不仁!他的用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线条又多有雷同重复之处,特别是他还舍去了隶书的典型笔画一一波磔。按理说,他不可能成为大家(至少不应该成为隶书大家)、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如果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他的绝顶聪明之处:一方面,在极端忽视线条的节奏感的同时,他以绝对纯粹的中锋用笔大大地加大了线条的立体感和力量感的比重。我们知道,他并不着意去钻研书,但他却以篆书线条的圆厚之理,去强化其隶书的线质,真正做到了笔实墨沉。另一方面,他对字体的构成极为敏感,在字体的分割上,他打破了千古以来结体要中正匀称的法则,常常根据上下左右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随机应变地处理字型的扁平、竖直或方正,按照看似不太合理的比例关系对字的各个部分进行组合,这种组合是有序的、有机的,而非杂乱的、无机的。实际上,其隶书博大高古的风格支撑点也在于此。
其所书《宋拓仅存》为一偏扁的方幅构图。
用笔逆入回收、圆起圆收,横平竖直,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仔细观察,又没有哪个笔画处在同一条横线或竖线上,“存”字与“拓”左右笔画交互揖让,落款小行书二行又作为“存”字左下部的补空,组合得极为守隶巧妙。另外,他添大跃书的撇和捺化点处理,使字型变化更加灵动,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妙趣,真可谓是一件奇思妙想、匠心独运之佳构。
如果仅以风格而论,伊氏也是足以在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了。如果将他放在明代中叶帖学衰微、碑学刚刚萌芽的特定历史时期,他的复古开新,成为碑学的先声人物的形象马上就会凸现出来。不仅如此,他的隶书风格的形成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伊秉缦隶书加强研究,必将对当代及未来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不独在隶书一体。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唧、默庵。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任刑部主事,后迁员外郎。出为广东惠州知府、扬州知府。工书画、治印,亦工诗文。擅长隶书,独创一家,著有《留春草堂诗抄》等。
,大哥除了字写得好,方便面做的也不错[呲牙],强烈的美的吸引力!,怎么没有喷子骂火柴棍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