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30位顶尖高手!高清图集欣赏!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三十名):
米 闹 仇高驰 南剑锋 沈 莉 李有来 何来胜
方建光 贾长城 梁宏伟 张文平 宋旭安 查理达
薛养贤 刘颜涛 王 晨 谢兴华 韩顺任 卞葆彤
冷 旭 陈 靖 羊晓君 沈颖丽 金 铭 胡庆思
罗 荣 胡永庆 黄连萍 陈晓宇 周毛新 张延龙
米闹
米闹,1967年10月生,河南省博爱县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六、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一、二、三届全国正书展优秀作品奖,首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十佳优秀作品奖等。被授予第三届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家、首届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书法家等荣誉称号。
创作感言
近来写字,有意无意,总想尽量地均衡一些。行书之外,也尝试些章草、魏碑之类,想努力地使自己的面目能够显得丰富,或者是增加一些可读、可看的资本。其实内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既非通才,也不是什么多面手,而且也一贯主张写字如做事,崇尚简净单一。所以,在行书之余,去奢望章草,去窥视魏碑,目的并不在于想贪吃或者多占;只是觉得,别处的风景也许更妩媚些,外面的空气也许更清新些,远眺一下能有益身心,或者于行书这块自家田地会多一种关照,汲取些微能够受用的养料,如此而已。
如果说行书是我用心栽弄的一朵花,那么它也需要有几片叶子来烘托、来照应,彼此激赏,相互鼓励。不为争艳,只求一种相安无事的宁静与快乐。
仇高驰
仇高驰,徐州工程学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硕士、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楚印社社长。首批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篆刻家,徐州市拔尖人才,徐州市优秀文艺工作者。
书法篆刻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江南文化节翁同龢书法奖提名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银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铜奖。出版有《仇高驰书法篆刻作品集》、《来自李可染家乡的艺术家•仇高驰卷》、《仇高驰印存》等。
创作感言
唐孙过庭云:“篆尚婉而通。”可谓是对篆书用笔的深刻揭示。然而,篆书仅仅做到了“圆”和“流畅”是不够的。清刘熙载对此作了补充:“余谓此须婉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又说:“篆之取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弛,亦患其急。”可见,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不急不弛,才能恰到好处。这就是说写篆书既要圆转自如,又能柔中有刚,做到“柔”与“刚”的有机统一。领悟此点又能苦心孤诣才能有上乘之作。
小篆自秦代产生以来,后世书家莫不以“斯篆”为正宗,取纵势修长为体,众人一面,毫无新意。要知小篆结字不宜拉得太长,长则无法,以方楷一字半为宜。萧退庵老人所说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一语道破了小篆的结体特征。以我的体会,将小篆写扁,并非轻而易举能做到。这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手上功夫,并多从汉碑篆额和汉篆上去感悟。尤其是在书篆时,必须达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达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方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南剑锋
南剑锋,字砺之,1971年生,浙江省温州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现供职于温州市财政局。
篆刻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篆刻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创作感言
法依乎理,理穷于道,道法自然。故技进乎道,是为得养生——生者,众艺所归也。书坛有匠者、奴者,有欲变而不知变者,唯讫之于一笔一画,胶柱鼓瑟;更有胸无文墨而假创作、情感个性表现之“高雅”、乃至媒体炒作而欺世盗名者。虽鼓噪一时,其于养生也,亦远矣。
夫徒羡成功之美而不知所致之由,更不愿或不屑于读书养性、历阅人生,其于书道也,岂不悲乎!
沈莉女士艺术简介:
沈莉,时署沈力,女,1955年3月出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本科和书法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现任北京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书法学校校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妇女部副部长、青少部委员,朝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金帆书画院朝阳分院副院长。2002年,在由文化部批准,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举办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大赛中获创作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日本成田山美术馆、鲁迅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50余本作品集收录了她的作品,获德艺双馨称号。2004年出席文化部在全国召开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会,2004年评为北京市先进教师,2005年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校外教育名师。出版了《赵体楷书临摹技法》、《柳体楷书临摹技法》、《楷书格言50例》。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杂志、报纸对其教学情况均作过报道。个人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全国书法作品展并获奖。出版多册教材及光盘。教学重视兴趣培养,学生千余人次在国际、全国、市级重大比赛中获奖。
李有来
李有来,1969年3月生,安徽省和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解放军书法院艺委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书法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多项大奖。曾3次在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李有来书画展”。有著作、字帖、教学光盘20余种行世。
创作感言
业师张荣庆先生常把“玩”字挂在嘴边。不论是私下聊天,还是在很正式的学术研讨活动上,他总是把书法创作说作“玩”,并且进一步强调要玩得好、玩得高、玩得有学术品位。我想,他所指的“玩”,绝非是玩耍嬉戏,大约是对“游于艺”的心解,体悟到了这一层,便知道了“玩”字的分量及其深刻内涵。
我的玩法是转着玩,每日临帖读书四小时,雷打不动,当日未完成的功课次日必须补上。尔后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有偶然欲书之冲动时便写上一通,一旦找不到感觉则立即罢手,玩点别的。想画画便去画画,花鸟、山水,或横或竖,或大或小,玩个痛快,倦了,再换个玩法。刻刻印,刻它个眼花缭乱手抽筋,厌了,再换个轻松的玩法。写几首格律诗或是填几首词,玩到脑瓜子不转了,兴尽而返。如此,便构成了玩法的大循环,很是惬意。
窃以为,初学当着力技法,浸淫其间,不可持玩心。再进一步,便要广取博收,在开眼界、长见识上下功夫,不可为了创作而创作,整日埋头书斋挥毫亦未必有惊人之作。放松身心,以玩的心态进行创作,反能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好作品来。
此次所呈二作,皆为玩中所得,有整体感且不失松活,尚可一观。
何来胜,1969年11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绍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全国首届正书展全国奖。出版有《何来胜书法集》。
创作感言
我很庆幸自己在工作之余还有一份能让我为之奋斗、为之陶醉的事业,那便是我对书法的爱好。2009年办完个展后,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写点什么,思来想去之后,最终提笔,还是写点自己写隶书的感受吧。书法是一项寂寞的事业,而寂寞有时是享受,有时是摧残,需要自己花时间去体验,人生难免会有些遗憾。我希望多年后,当我抚摸人生的印记时,可以让我回想起过去的日子留给我的从容和充盈。
我这几年的书法创作是以隶书为主,隶书动静相掺,庄谐互补,收放合度,疾徐中节,在我看来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品格。我近几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师古而能变通,入古而能出新呢?如果我们还按照老路子去理解隶书,那当代的隶书就很难获得一种超越。写隶书必须以汉代碑刻为根基,学好隶书也不应当被某一碑的面目或某一家技巧特征所束缚,而应在体会并把握石刻书迹整体精神气韵的基础之上,加上自己对隶书的理解、运用,从而探寻自己的技巧习惯与风格面貌。在隶书创作中必须注意提按、顿挫、摆动、轻重、转折、顺递、疾徐、涩润、方圆、藏露这些用笔在书写过程中的微妙变化。除此之外,应更注重用笔线条的质感、弹性、力度和态势的变化,这便是用笔的节奏。一方面注意点画的沉着稳健,追求石刻隶书坚劲厚实的趣味;同时也要注意行笔的连贯流畅,充分表现出书写的灵动自然效果,这样才能把作品表现得更为丰富和复杂。
方建光
方建光,别署寄芸堂主人,1972年生,山东省临清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聊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成员,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艺术硕士。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览优秀奖、全国首届行书展提名奖。
出版有《方建光书法作品集》、《当代中青年书法家行草书长卷•方建光卷》。
创作感言
习书二十余年,我才稍微懂得了什么叫“写”字。才更清楚自己仍处于学习理法和积累经验的阶段,或许这样的状态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是故,现今作品中的理性多于激情;是故,才有朋友提醒我不要掉进技法的陷阱。到现在,仍有很多问题没弄明白,蕴含在古典作品中的光芒已远远看到但还是恍惚迷离。我总固执地认为,一艺之成必然在技法上经历从无法到有法,然后再到我法的过程。苏东坡所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也。任何试图超越或者违背此理的行为都显得不太明智。写字终归是一辈子的事,其目的绝非是一两次展赛的入展、获奖。
沉醉在古典里,踏踏实实地经历该经历的过程,让心能明理,笔能合理,这才是我目前最需要做的功课。
梁宏伟
梁宏伟,1968年出生,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辽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一等奖、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篆刻展银奖、“别克君威”全国书法篆刻大奖赛银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赛银奖、全国第四届新人展新人奖。
创作感言
篆刻艺术异彩纷呈,或古或新或工或写流派众多。自赵孟开元朱新境,经历代印人发扬光大,元朱以其隽雅清丽而又不失朴拙高古的独特品格,成为雅俗共赏的篆刻图式,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前贤的技法与佳作便成为了后人学习的经典。刻工稳印追求的是端正秀雅、点线圆润、结构严谨,在此基础上要做到工而不匠、稳而不俗、有骨有肉、有情有意却是很难做到的。我于元朱等工稳印风更是青睐有加,致力多年,不敢轻言有成,但也略有心得。为使工稳印不受绳规所限,流于呆板,落于俗套。我治印不作印稿,石面涂墨捉刀即刻。常有同道觉得不可思议,或言有炫技之嫌。殊不知细朱虽工,但亦尚其自然。随心布篆,不书直刻,以刻制中的随心应变求得灵动,展现生机,是我本意;又有印友说:“盖闻写意印常用此法,大刀阔斧所向披靡,但求畅意痛快淋漓,成则三五分钟,不成则弃而重制。工稳印亦用此法恐有不妥”。其实不然,石开先生乃写意印领军者,其写意印看似粗头乱服、漫不经意,实则精致细微、用心良苦。据说先生治印用时亦长,少则三五小时,多则七八小时以上,小心下刀,谨慎收拾,甚至印底某些部位需要作小如沙粒之红白,都要百般推敲思之再三。所耗精力时间难以言述,所谓甘苦自知吧!
张文平
张文平,1957年8月出生,河南省鹿邑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顾问。
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作品曾获“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一等奖、首届中日书画公开征集展书法唯一金奖、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全国第六届中青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展金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银奖、中国书协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奖。曾出任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展评委。辞条及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
创作感言
书法创作环境很重要。近几年来行政事务烦多,忙于应酬,只有把临帖、创作时间安排在早上,如无其他事务中午一般不下楼。个人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那是多年来各方面学识的不断积累,随着岁月的推移而自然形成的。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行草书上摸索着,魏楷兼之,但收效甚微。无奈,无奈。
宋旭安,1967年7月生,吉林省榆树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榆树市文联副主席,榆树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榆树市书画院院长。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全国奖、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展全国奖、全国首届篆书展三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展优秀奖等。
创作感言
我的楷书创作属传统一路,讲究造型,讲究线条,更讲究它的韵致,这也是我多年来不变的定理。虽然这与时下流行的大刀阔斧、粗头乱服有点相悖,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耕作自己的那片砚田,曾经一时的盲目追随、跟风早已不再。
不愿意重复过去,一直我是前行的动力,所以我的楷书也一直在变换着味道。我的书法创作准确点说更像是一种玩味,我喜欢如此,只有这样我才有兴趣继续,我没有一丝做书法大家的想法,只是想在我的生命进程中,驱走空虚,多寻觅些快乐,就像我喜欢绘画,喜欢台球、乒乓球,还有音乐一样;人多几种嗜好就多几分充实,只要是健康的。生活在这尘世,我难避功利,我勤劳的背后,功利的百分比占有多少我不知,但一定有,我亦不知我的作品中,占有多少雅和俗,自己无暇考证,让品读我的人去体会吧。我还要继续,把自己所感知的美,还有妥协于尘世的俗,用我的字去表达。我的思维会变、审美会变,所以我的字还会变,我觉得用玩的心态去写字,感觉真的很好。
查理达
查理达,字彦哲,号尚雅堂主。1963年11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南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无锡市国画院副院长,无锡市书画院特聘画师。
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多次入选国家级书法大展并获奖,在专业报刊上发表学术随笔、艺术评论、作品赏析文章多篇。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和纪念馆收藏。出版有《查理达书法集》、《查理达书法作品集》
■ 创作感言
● 书法是通过线条抒发情感的,是铸造人格最自由、最理想的造型艺术。
● 古代书家以诗词文章为主课,书法只能算是余事。然观古人书,多闲静雅致,书卷之气郁郁芊芊,即使颠张醉素,亦狂而不逾矩,跌宕多恣,寄豪情于法度之中。此心态和胸襟使然也。
● 临古帖,取形则空,取神则灵。临摹就是与古人对话、交流思想,精熟的临摹已蕴育着创新意识。
● 临与悟,是书法学习中需要长期用心实践的两大命题。所谓“临悟参半”,指二者互相渗化、互相融合、互相补益。
● 学书之道,在于睿智,在于朝夕于斯,不计寒暑;在于平常心态,褒贬不惊;在于取先人经典之妙,悟天地万物之象。
● 学书当学法,学法当学古人。楷书之作若能取法古人,又能不同于古人,且又独具自己面目难矣。
● 一笔一画自成生命。
● 大字主气,小字主韵。
● 书虽小道,而当一生之探求,方可有汲源辟流之能耳。
● 形式为躯壳,性情是灵魂。无形质,莫论性情。形质由古取,性情应时生。
● 没有厚积,难有妙得。
薛养贤
薛养贤,1962年3月生,陕西省韩城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书法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全国第二届槛联书法大展铜奖、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展银奖、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林散之奖”。
曾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评委。论文获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出版有《中国书法家书风•薛养贤卷》、《笔阵2003’当代名家行草精品集》、《当代书法十家•薛养贤卷》、《中国当代楷书名家作品集•薛养贤卷》。
创作感言
大异时好,不求人怜。
刘颜涛
刘颜涛,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书法家。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展等展赛评委。
出版有《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刘颜涛》等五种作品集。
创作感言
寒窗苦守自高歌,两袖清风铁砚磨。废纸三千君莫笑,沧江泼墨弄潮波。
潜心铁画与银钩,日日鹅池锁小楼。燕雀难追鸿鹄志,雕虫宁不胜王侯?
夜半秋风带雨凉,萧萧瑟瑟诉衷肠。万家寂历浑入梦,独有情痴浮墨香。
三更灯火魂依稀,翰墨神游尽忘机。烛泪欲干虫鸟寂,鹅池春涨湿晨晖。
雕虫游戏费年华,日晷寻常影又斜。忍看早霜浸两鬓,嶙峋瘦骨漫涂鸦。
书山苦陟廿春秋,南帖北碑秃笔搜。纵使峰高多险壑,激流逆上弄孤舟。
书如翰海正茫茫,解取一瓢亦断肠。廿载临池增愧色,折腰怎不拜钟、王?
根深自有叶如云,习篆从来赖《说文》。小学未能通妙谛,描摹徒见用功勤。
独怜古调弄雕虫,周鼎商盘萦梦中,鼓铸刀痕求笔意,更从残破觅天工。
精工过后始求奇,莫为流风便自欺。率意岂容成草率,胡须拈断得真诗。
砚田荒寂笔生苔,徒吼“创新”最足哀。追溯渊源深邃处,水流到处看渠开。
颦效东施又几多,时风滚滚奈吾何。乖时同弊真肝胆,独木桥行踏牧歌。
王 晨
王晨,1960年生,河南省郑州人,师承李刚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别克君威”全国书法篆刻大奖赛特等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提名奖,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提名奖。在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中获奖并被授予“书法十杰”。出版有《王晨篆刻作品集》、《王晨篆刻选集》。
■ 创作感言
刻印是件很快乐的事,起码我是这样体会的。能把不同阶层认识的、不相识的人名或词句,通过自己的刀锋刻在不同材质的印石上,完成一方或对方或自己满意的印章,是很惬意的过程。
我崇尚古典。古人的大智慧、绝妙的技艺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地打动着我,令人神往;老师的教诲感召着我,牵引着我朝着古雅、静溢的创作方向去努力追寻。
创作者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内心世界复杂的情感,直接反映或影响创作的表现。在铁笔之下,每个线条都是你心迹的排叠,是审美观、思维方式和对传统价值的流露。坚守自己确定的座标,倾注情感,认认真真地做下去,若干年后,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你会发现一个很充实的自我。
贾长城
贾长城,别署涤斋,1968年生于洛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商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政协委员、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铜奖等。
创作感言
夫书之用,古之为工具,今近乎技艺,夫书画之道,今昔异同,其理一也,善书者当以陶情冶性,舒散怀抱为根本。书之道,非穷数年之功而无可观者也,故朝夕摩挲,未曾懈怠。回首习书之路,未敢妄称有所得,实则书法乃最能体现综合素养之艺术,历代大师莫不以此为终生追求。书之难,难于承古出新,难得平淡冲和之气。文字生成至今,敬畏者有之,亵渎者有之,余以为诸事宜常存敬畏,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则终有所得也。
谢兴华
谢兴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曾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展等。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等。
创作感言
书法在基本脱离实用功能以后,给书法家们带来的也许是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那些缺乏艺术性、缺乏内涵的“伪书法”,也只能为那些缺乏文化修养和艺术眼光者所喜爱。作为一名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我觉得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来研究这门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有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东西,也有与众不同的东西。不同在于它的技法,相同在于它们艺术境界的追求。我们要以技法为前提,艺术为指归,不懈地锤炼自己的技术,修炼自己的境界。技法的问题是重点和难题,但是一个艺术家成就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他的艺术境界的高低。
当今书坛,受教育模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处在一个繁荣而躁动的时期,部分书法家艺术创作心理渐渐开始扭曲,已经不能冷静地对待自己的艺术,不是在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而进行艺术创作。展览机制让书法家们更加注重别人怎么看自己,评委和观众的期待成为了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可能书法家应不应该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争论声音会越来越小,因为大家都没有什么传统文化的修养,争论已没有了意义,我们渐渐都变成了同一类型的书法家,王羲之式的风流蕴藉依然是一个神话。
书法确是可以包罗万象的,当然这完全取决于你心量的大小,与书法本体无关。心智的历练将会成为每一位艺术家永恒的课题。陶渊明没有他的避世田园,也就没有他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人深远的影响。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然是孤独的,也需要孤独,需要常常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当今社会,书法家们熙熙攘攘,书法活动热闹非凡,在热闹中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坚守。当我们人去楼空,后人能否在我们的身上得到一点启示, 哪怕是小小的感动?
韩顺任,1959年生,湖南湘潭人,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
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入展全国第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作品登发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等报刊。
创作感言
艺术上,一切精神情感必须诉诸于形式。线条艺术的点画结构及墨色的谐和呈示,最终体现为笔法驾驭下,挥运速度与注墨速度的高度一致。这是古人书法“进技乎道”的关键。
这个“高度”已由一个传统帖学的形式评价体系及其标准规定制造出来了,成为一种“纪录”。今人要超越它,没有这个可能。原因很简单,现代书法创作的努力,想要被这种体系、标准认可,想要被这个体系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庞大审美主体所认可,不现实。因为没人能在珠穆朗玛峰之外再造一个喜马拉雅山,所以我们书法创造的层次、规格也仅限于个体个性形态的创造,虽然它们也很和谐,但不是古人那个档次。在这个层面之上提出的风格或特点的要求,都会被视作对古人的复制。
卞葆彤
卞葆彤,1955年10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滨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获第三届全国正书展全国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金奖。入选首届当代全国名家书法提名展,担任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览评审委员。
创作感言
我是一个坚定的传统主义者,我认为中国书法的发展离开了传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把弘扬传统书法和书法传统当做自己的责任和心灵追求。但中国的书法传统浩如烟海,取怎样的路径和姿态进入便十分重要,就像帆船,帆的姿态决定了你在风中运行的速度。选择传统书法范本进行学习的时候,我注意了两点,一是根据自己的心性特点去选择;二是不走偏,不追怪,选择那些真正能代表传统文化精神,饱经社会伦理与美学检验的经典作品。在对传统的进入中,我先碑后帖,我认为,碑的线条雄健、开张、沉实,对于碑线的深入把握,有助于书家心气和骨力的培育。王羲之从篆、隶、草而来,才有《兰亭序》悠然中的厚重和沉稳。但对于碑的学习领悟,也使我看到,在碑线的后面,隐藏着过重的“阴气”,使碑有力量而无风度,有外露的冲动而少书卷的涵雅,难以寄托恒久的心灵和思想,于是我进入对帖的学习,碑帖结合,相交互融,使我的学习与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范本的刻苦临写,我认为是一个书家终生要做的大事,但这种临写,必须带上习书者勤勉的心智活动。对临只解决对于笔的控制力,习书者只有将自己的心性情感和想象合理地注入其间,才不至于对“法”过分地依附而泯灭心性,才能更好地避免临写越深入,越不能转化为有效创作的情况出现。同时,我认为,习书者不能“见异思迁”,写一个东西要将之写纯、写透、写化。湮灭自己的,往往不是对于一种碑帖的专注和深入,而是习书者没有或不能用自己的心性,去打开古人用笔的思想。我坚信,将一种东西“写化”的那一天,就是“出自己”的那一天。
冷 旭
冷旭,辽宁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首届“四个一批”优秀文艺人才,辽宁省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委会副主任,太阳石印社社长。
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和国际交流展,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获2000年“中国百杰画家”、“辽宁省优秀书法家”、“十百千人才工程”十人层次学科带头人以及“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创作感言
我于篆刻,在学习的道路上虽然多方涉猎,但是最倾心的还是古玺和汉印,古玺那种空灵蕴藉的天趣高古不群,浏览古玺印常常使我惊叹于先民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汉印的古朴苍劲与博大,蕴含了无尽的世事苍桑和大朴不雕的魅力。于流派印章,则比较喜欢黄士陵和吴昌硕的印风,黄印直逼汉铜,正大精微,爽劲厚重;吴则雄浑苍莽、精气内敛,气象万千。但是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则不囿于某家某派,结篆、布势都力争体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注入对传统的感悟和理解,用刀则追求灵动清爽,刻出来的线条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具有摄人心魄而又耐得住咀嚼的韵味和旋律。清新、爽健、自然、蕴藉可以看作是我对篆刻的审美追求。要基于对优秀传统的准确认识,获得艺术的直觉,还要在技术层面上苦心孤诣地加以锤炼,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一个人的为人和学养也往往决定印章的格调和境界。虽然近些年有了一定的进步,“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但是自觉还没有到达天人合一之境地,当庶竭驽钝,勉力前行。
陈靖,山东省济宁市人,硕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印社副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青联委员。荣获第十三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被授予“山东省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
书法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全国第六届篆刻展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篆刻作品应邀参加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邀请展(参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版《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者•陈靖书法篆刻集》。
创作感言
钟情于对古代经典的临习,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印写字,是我多年的习惯。白天看不到的精彩之处纷纷飞入眼中,在这里,可以找到牵动我心灵深处的共鸣。在惊叹古人大智慧、高超技艺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我更想通过对古典的研习,把那不可名状、瞬间即逝的“美感”,完美而独特地固定下来,把瞬间化为永恒。这种氛围让我多年来一直陶醉于其间。以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试图通过“率真、苍逸、锋利”的书意,来斩断羁绊心情的“怅惆”,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想追求的“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感觉吧。
从艺方向的明确、审美观的建立、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传统价值现的判别,是形成自我风格的前提与关键。
在创作中,我始终坚持把回归、深化、活用古典做为创作的核心,注重对内在意蕴的发掘和表现,着意于将古典作为主体,注重心境的融入和自然流露。古人那种“心无尘翳,指有余闲”的状态令人神往,凝注精神于字里行间,自然首尾贯注,一气呵成。
写到这里,我想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我的创作思想,那就是:尊古维新。
羊晓君
羊晓君,字子缘,1964年6月生,浙江省富阳市人。中国残疾人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金奖,第八、十二届群星奖优秀奖,第二届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大展西泠印社奖。
创作感言
我比较重视作品的表情达意。首先,我体会到了基础的重要性。没有“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基础,就无法有更高层面的表现与演绎。但反过来说,在创作中不求表现与演绎,而仅作某家某碑的简单再现,就达不到书写的高度。因此,我在平时的创作中特别注重表现、要成调子,演绎要有内涵,即在作品的整体上强调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做到胸中有数;在书写上紧紧围绕高古原则,以笔法原理为基点,从容着笔,大胆发挥。在这种心态下,我在一个阶段里均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创作水平。其次,我不断体会到了艺术修养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拓展在创作上的重要性。这决非一句大空话。我自己是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书法不应该是简单的拼笔墨功夫,读书、明理,气质修为,总在远处召唤自己,我努力避免做单纯的文抄公。因此,最近我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创作中表达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触动与感受,谨慎地告诫自己不要让作品出现面貌上的“结壳”,即避免作品过早出现风格定型。虽然一位比较成熟的书法家,风格是必要的外在标志,但我坚持认为:只要观念上不结壳,创作上就不会结壳;坚持从古代经典中汲取养料,入古出新应当是水到渠成的成果。
沈颖丽
沈颖丽,1960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供职于西泠印社社委会,国家一级美术师。
从事书法篆刻三十余年,篆刻师从高式熊、茅大雄诸前辈。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先后入展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三十多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西湖篆刻文化》、《沈颖丽印选》等,并有书法篆刻理论文章多篇发表。
■ 创作感言
从第一次执刀刻印章至今,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五年了。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刻西泠印派,大部分是刻国内外游客的姓名印章,约有廿年时间,颇感自得的是刀工纯熟了,堪称熟练工。由于西泠印派往往固定在排叠均匀,笔笔挺进的模式里,虽然也好,但终究不能给我太多的满足。于是走了后一个阶段,刻古玺印至今。说起来亦是缘分,有机会听人谈起艺术辩证法的话题,亦缘本职工作有了变化,专门从事印社里的篆刻教育培训工作,于是就自说自话地将大疏大密、纵横穿插的办法用到了印章的拟稿上。因为是探索,所以常常陷于时而高兴时而郁闷之中。某次偶然翻阅前人所编的《古玺汇编》等书籍,令我眼界大开,于是几乎废寝忘食地钻研起来,一直到2002年9月拿到了首届中国 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还是古人的一句话说得好: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浅见如此,请不吝指教。
金 铭(蒋金明)
蒋金明,号怀文,1965年11月生,江苏沐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沈阳军区空军训练基地司令员、特级飞行员。
作品曾获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提名奖。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羲之杯”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大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
创作感言
不佞细承鲤庭,缘结翰墨,弱冠携笔从军,戎马倥偬,弹指间已近不惑矣。虽经年军务缠身,然终倾丹青之诱,夙有“文武双栖”一厢之愿,纵不能遂,心向往之。
因管“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之幼工,惟藉读书“三上”,临池“二余”以补焉,乞救艺术素养之贫瘠也。近年有幸瓣香辽海伦、聂二公,蒙杰贤、成文师亲炙,茅塞徐开,书道渐悟,或碑或帖,或临或创,孜孜矻矻,无间寒暑。廿年来,晴空振翮,雨夜学书,发追今思古之幽情,释翱翔云海之余骚。吾抒吾情,吾写吾心,工拙无计,聊遣一时之雅兴耳。一则为修养身性之需,再则有排闷圆梦之想。偶有可意之作,常欣欣然有忘形之态。
右军将军题《笔阵图》后曾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于斯,吾亦颇有神会。砚边坐忘时,云舫岂不蓝天乎?谋篇布势,无异空中摆阵;飞翔动情处,战鹰亦乃寸翰矣,斤斗翻飞,恰似旭素草书。何以若此?统而观之,盖兵法、书法其理一也。
文武之道,博大精深。非功性兼优者难成正果。长空挥毫,架机赋诗,天外倚剑,云中射雕,此等境界,壮且妙哉!岂平凡如我者所敢梦见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胡庆恩
胡庆恩,1972年生,河北省沧州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艺术硕士。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展一等奖、全国首届大字展一等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等奖项。
■ 创作感言
书法是一扇门,循门而入,便是中国文化的堂奥。屋里有一盏灯,开关便是我的这颗心灵。一切的临摹挥运,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次叩问。我期望将心灯燃亮,与中国文化的光芒一同绽放。
我希望自己能够由技术而艺术,由艺术而文化,由文化而人生,由人生而生命……
我还希望通过这段生命的历程去感悟人生,再由人生而文化,由文化而艺术,由艺术而技法……
用生命之光将笔端的锋芒照亮。
我期待总会有这样的时刻:无进退,无古今,无技道,无内外,无人我……
这一刻或者就在挥运的当下,我也能会心一笑,得见丽天普照。
罗 荣
罗荣,江苏南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南通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入选全国第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八届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第三、四届全国篆刻作品展等。
论文入选西泠印社“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
■ 创作感言
篆刻的“工艺底线”是一定制作程序中的“技”,是与上手的刀、石等实体材料打交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篆刻家和书法家同样用“心法”,但篆刻家比书法家多一层“激活”材料及其性能美感的精神活动。“心物合一”、“文质合一”、“技艺合一”的“有机”和“浑沌”,是凝聚在篆刻艺术中的特殊语言。因而,篆刻艺术的欣赏或审美,“技”或技巧是其“题中必有之义”。技即艺、即技即道、即物即文、即形即神、即形上即形下,是篆刻艺术的“精义”。篆刻艺术是“以技载艺”、以“技艺”感人、以“技道”感人的“特种艺术”。
朱白二色相彰成文的篆刻艺术,注定了篆刻艺术的“大众性”。篆刻艺术晚于书法艺术脱胎于实用,其“实用性”有过于“纯粹的书法艺术”。因而,“雅俗共赏”成为篆刻艺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如果说篆刻艺术的有“色”(红色)和有“技”(工艺制作)迎合了“大众接受”的“俗”或“通俗”,那么篆刻之“艺”、之“美”,之“道”,便是以“色”和“技”为方式,而得以广泛传播和接受,从而达到“雅”的审美层面。
如果说,书法偏重于“情”,篆刻则相对偏重于“理”。篆刻中的“法度”即是其“理趣”,它是能“感人”的(不唯“情”能感人)。孟子说:“义理悦心,如刍豢入口”。篆刻中的“情”是“理情”,而非“纯情”。篆刻需要“出新”,需要有“新的语言”。而“新的语言”必定要有与“传统积淀”的“深刻对话”方有可能。
胡永庆
胡永庆,1963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评委委员,涪陵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涪陵区文联副主席。
书法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百家精品展、全国首届敦煌国际书法展、“小榄杯”全国县镇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全国第四届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当代书法名家系列工程“五百人书法精品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优秀奖、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展银奖等。
创作感言
学书廿余载,宗师万物,幽深无际,得益非浅。曾几何,自以为书作点画成趣,妙不可言,为探得点滴“真经”而欣喜若狂。数日后,复细观之,则望书兴叹,唯感学艺不精,困惑多多。有人说,这是书艺在精进,我相信。
所谓的“书,心画也。”即观其外形,可视其心。每作一字,性情尽凝笔端,字之笔势,情之悲喜自见。故一幅书作,赋予真心、真情,绝非故弄玄虚、矫揉造作。
入书便要学古人,魂追梦绕像古人一样,每得到耳目一新的好帖,如获至宝,如醉如痴,帖我合一,物我相融。学习古帖,不能盲目追随古人,寄人篱下,而是取帖中所需,取其用笔之神,补己书之性灵。方能日臻佳境,形成自我,这便是传统和创新。
传统、创新这样的一个大话题,从古至今的论述可谓多矣。成功的书家,或多于传统少创新,或多于创新少传统。统言之,则是两者的妙合,谁把握得好谁就能成功,反之则不然。
面对传统,面对时代,面对创新,面对困惑,我将在孤空中寻找性灵,路正长,艺无境,我将前行。
黄连萍
黄连萍,1958年1月生,上海市人,高级政工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宝灵印社社长,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1999年获中国文联“全国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2007年获上海首届“五一文化奖”。
创作感言
学艺必须注重传统,加强传统功夫的修炼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不管三九大寒,还是炎暑酷热,从未懈怠临摹秦汉印。至今,我已累积临写篆刻三千余方。在临摹中,我心追手摹,鼓刀耕石,欲得秦汉印浑厚、纯朴、含蓄之妙;在临摹中,我也愈加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临摹中,我的功力也得到了加强,创作欲望及水平也由此得到了提高。
如果说临摹是一种养料汲取,那么,创作便是一种“体能”支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求艺者来说,“勤奋”、“苦练”、“悟性”三者缺一不可。勤奋是成功的前提,勤于临古是为了抵御俗气,培养大气;苦练是成功的首要条件,没有刻苦磨练,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悟性是求艺者成功的关键,没有悟性也就不可能有灵感,最终使艺术之泉枯竭,也必然导致失去生命力。当然,以此作为成功者的要求尚显单薄,还须有“印外功夫”的滋养。
所谓字里行间见人、见智、见精神,是要靠长期的修行方可得道,厚积薄发更要靠自觉的修炼方能得势。我以为,蓄支须相宜,光强调传统功底,我把它比作“蓄能”,也难免有守旧之嫌;一味强调创作能力,也必然是在透支“体能”。
反省自我,有创新意识和欲望,然每每又因“体能”不支而无得心应手、感动人心之作,甚感创作之艰辛,创新之难能。唯感出路在于付出超常的代价,不断索取强“体能”的养料,有道是:“苍天不负苦心人,天道酬勤功自成”。
陈晓宇
陈晓宇,别署适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河南省第三届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河南省行草书展一等奖、河南省书画院第四届双年展学术奖等。出版有《陈晓宇书法作品集》、《首届兰亭奖作品集•陈晓宇卷》。
■ 创作感言
近年,少了朋友间的相聚和书艺的切磋,几乎想的都是木器家具、玉器等杂项,陶醉于木器的云纹、刀牙含蓄文雅,玉器的饕餮深浅。以前脑子里对于书法的印象模糊又清晰……
厌倦了铆足劲头手持长锋在八尺纸上的所谓创作,更喜欢深夜青灯、黄卷素管的浅吟低唱。临习古帖依然是日课,与古人对话中,慢慢明白自己的欠缺,偶尔有创作的激情,但几乎没有成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书法的人文愉悦。书法一道,所以润泽身心。我想,这才是她,是我迷恋和追求的。
周毛新
周毛新,字永安,号一心堂主,四川眉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西昌市宇航艺术学校校长。
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四川省文艺创作最高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凉山州第二、三届文艺创作最高奖—山鹰奖。
创作感言
先秦人或许不知道什么是书法,但知道字怎样写才“好看”;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是“笔法”,但懂得要“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他们也许不知道创造“艺术”,但知道写字须“发自内心”,并与天地同构。即所谓“字,心画也”、“书肇自然”、“万象皆类之”。这种原初的、混沌的而未被后人“雅化”的“审美”意识所“创作”的“作品”,恰是一派天真烂漫、古朴自然而妙趣横生。
用最简陋的工具、用最简单的笔法“创作”出的、“包罗万象”、意境深邃的“作品”,是今人难以企及的。
我常揣一颗“童心”与先人对话,但总感力不从心。然仍孜孜以求……
张延龙,字潜之,号长山布衣。自幼随父兄习书法,师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宋勉之、郭连贻二先生。
作品曾获中国书法首届兰亭奖创作奖。现为张荣庆书法工作室书法家。
创作感言
书法是文化人的事,因之没有文化品位的书法乃下下之品也。以此类推,造型不准确,线条粗劣乃次品,错字连篇乃废品也。如此说来,要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第一要多读书,第二要把字写好,第三还要道德文章,缺一不可也。如一味抄别人的诗词文章,是有意识的创作,写自己的文章,诗词才能无意于佳乃佳耳。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孙过庭的《书谱》、米芾的《研山铭》等名作,堪为此类范例。吾辈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也。
余参加各类大展均以自作诗文以付,意在此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