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篆刻大词典》有:“狂草者,唐张旭为代表的草书。

结构最简,几近线符,笔画连绵,一笔数字。继之者有释怀素。”

可见,所谓狂草就是一笔数字的连绵草书。但是,当前书法界流行一种轻薄狂燥的书风,什么飞草书、飞狂草书,恨不得把自己的草书命名为“火箭草书”以吸引眼球。胡乱给狂草的命名,看似好象咬文嚼字,独出心裁,其实不然。只要把这些狂书和狂草的经典之作《古诗四首》和《自序帖》进行比较,便呈显出狂怪、狂野、狂燥、狂乱和浅薄浮华的做作之气。这些人只能算狂书乱画。人们常常把《古诗四首》和《自序帖》比喻为大唐盛世的最强音。唐诗享誉千年,独领风骚,能把时代的最强音的桂冠颁给了书法艺术家张旭、怀素,是有其充足的必然理由。




一、“醉态”是书法抒情状态的自愿表演
如果说张旭的《古诗四首》和《自序帖》为大唐盛世的最强音的话,张旭经常好似醉态行为只是一种不得已的表演。但是从《古诗四首》中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线条质量和使转得当,圆转、方转轮换使用,一点也看不出他的醉态来。当代某些狂草书者,权且叫作草人吧。这些狂书乱画不过是山村野夫到市场一隅,表演了一场斗鸡玩猴的杂耍以吸引眼球,赢得喝彩,哄堂大笑之后无人回味。这种杂耍式的狂草,不是和书法经典差多少,而是和狂草经典完全背道而驰的一种行为表演的滑稽剧。
草人以为书写狂草一定要喝酒激发灵感。殊不知历代那些以酒为友的书家、诗人、武林高手们,貌似已醉,其实一点也没有醉,只不过借酒抒发心中的愤满,说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他们明白醉时说狂话谁也不会怪罪他。李白就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情景。大师张旭的狂草《古诗四首》,是人醉书不醉,书狂人不狂。张旭的狂草和武松醉打蒋门神有异工同曲之妙。武松打的是醉拳,而不是醉了来打拳。佯醉是真,真人不醉,细看武松的一招一式,始终保持脚跟稳定,身体欹势而重心不偏。粗看《古诗四首》的草书,如武松打醉拳似倒不散,其实骨架重心平衡,两足撑地时刻可以弹起,这就是力量在欹与正的平衡与爆发。草人狂书时,要装摸做样先喝酒,后如神汉巫婆的跳神姿态,口中念念有词,好似神仙附身。某些的草书者作书时,也学着神汉的摸样装摸做样故弄玄虚,书写前喝上一口酒,长发披肩,手舞足蹈地开始发疯式地书写,靠的是出洋相来赚取廉价的欢呼声,其现场作品质量可想而知。书法功夫不过硬,喝上两瓶茅台酒照样写不出好东西。这种杂耍式的表演,既丢人又显眼,仅仅赢得了廉价的掌声,以满足自己浮躁空虚的心灵。毕竟书法艺术是一种抽象的创作艺术,不是那种具象的表演艺术。这种真表演假醉态的浅薄之辈,与张旭狂草艺术毫无相同之处。张旭的醉态是假醉,是抒发真性情的铺垫过程表现,在封建制度下没有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只能如此。而当今时代,言论自由,完全没有必要借酒发泄愤满。某些草人以酒铺垫开场,人未醉而书法线条已经完全瘫倒成了一摊乱麻,只有俗气,没有文气神气,完全是一种故弄玄虚心灵浮躁的行为滑稽表演剧。






二、中锋使转与侧锋翻折
书法家们长期研究草书笔法,字法结构、中锋行笔已经烂熟于心。手握毛笔,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创作只要有激情,心手双畅,中锋、使转,以至于书法经典作品自然喷涌而出。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草书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不少书法爱好者在学习楷书的基本功之后,都有学习草书的愿望。草书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动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学习草书的关键是:不仅要掌握中锋运笔的原理,而且要学会使转。掌握使转是草书的基本笔法。不掌握使转,无从谈起草书笔法。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孙过庭这段话精彩地说明了“使转”对于草书形质的重要性,因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所谓使转,简单地说就是线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的一种用笔方法。草书以使转为形质,所谓形质,就包含骨力在内的一种汉字书体基本架构支撑结构。我以为:高质量的使转使草书的形质呈现出骨力节点,才显示出草书的沉稳、遒劲、入妙通灵。草书呈现骨力节点浓缩了草书的形质之美,是草书的点睛之处,而点划流畅使情性通达赋予了草书的神采之美。
从线条形式上讲,使转决定改变毛笔运动方向过程的变化速率造就外形,可以有:园转、方转、翻折、方折、横折、回折等;使转方向可以形成顺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线,也可以是逆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线,还可以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的弧线结构。使转线条可粗可细,粗细融合,并且具有自然的弹性扩张力。

对于草书线条的质量要求:以中锋为主,可以有侧锋线条出现,但是绝对不可满篇是侧锋。如果侧锋、偏锋出现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就是书法基本功不过关的体现。同理,对于草书使转的要求,应该以园转、方转为主,可以允许出现少量的翻折、尖折、横折、回折等笔法,也无碍大局。但是绝对不可把西施的病态当美态来学习。有人举例说,孙过庭《书谱》中使用不少侧锋、硬折是一大亮点,其实,我认为这是书法理论家在书写《书谱》时的不完美之处。既不赞成这种观点,也不能苛求于古人。孙过庭说:“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看来孙过庭是有自知之明的书法理论家,深知书法是高悟性的艺术,有的笔法不是语言所能叙述的,即使叙述清楚了,也不一定能达到心手双畅。有人把徐渭充满硬折、翻转、回折的败笔之作当作经典要人们学习,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侧锋、翻折等方法胜过中锋、园转、方转的话,张旭、怀素等老先生也应该向刚入门学习书法的草人学习了,因为不会中锋运笔和使转,满篇尽是侧锋和硬劈翻折。
学习草书,一辈子追求的使转就是:转腕、捻管,变换笔心,只有保持较多地中锋运笔,发挥精熟园转和方转,方园结合的方法,使草书才能具有较多的骨力节点。如象唐代张旭的《古诗四首》和怀素的《自序帖》那样,流畅的线条给人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感,这才是草书运笔的追求效果。值得提倡的草书使转技巧,包括园转、方转、方圆结合(方中有园或者园中有方)的方法。只有积点成线,婉转流丽,骨力遒劲,才有力量感。不宜多使用的草书折笔方法有翻折、侧折、尖折、横折、回折。翻折类就其原因是笔心没有来得及有效转换,在突然改变毛笔运动方向时,弹性力量贮备不足使毛笔扭结在线条变换点的外方呈现出半月形或者劈柴式的缺口,如此瑕疵谈何运笔遒劲,使转自然,只有留下非常不美观的病态形体。

书法家长年追求的精熟园转和方转,也不能肆意无节制地使用。例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的有些作品,园转太多,肆意缠绕,情趣尽失。学习傅山的草书作品时,切记不可东施效颦学其毛病。在使用园转、方转时,有意无意地参入方园结合一类使转方法,甚至是少量的翻转也不怕,使逸气、雄强、遒劲的神韵跃然纸上,打破一律是园转,显得精熟、圆滑的沉闷气氛,也不失为上策的神勇之选。人们把张旭的《古诗四首》和怀素的《自序帖》比喻为大唐盛世的最强音,其中对于中锋运用自如,在《古诗四首》和《自序帖》里中锋的使用率超过了80%以上,挥洒得当,力透纸背,这是大家喜欢《古诗四首》和《自序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韵律是草书的灵魂
草书章法的韵律需要,是通过节奏体现出来的。但是,也不是一直快节奏或者匀速地加速度节奏,而是按着一定的韵律要求时快时慢,符合整体安排。广播体操里的“1234,2234,3234”是有节奏变化的,有时是渐快型,有时是渐慢型,有时是快-慢-快型,有时是慢-快-慢型,有时是循环重复型。草书笔心在沿着书写的中轴线有时以C形曲线,有时以S形曲线,更有以C-S-C曲线、S-C-S曲线运动,推而广之,以C-C-S、S-S-C等多样变化曲线摇摆前进具有舞蹈式的飘逸感。草书章法的韵律有时也需要墨法的干湿浓淡配合,墨分五色,浓淡与厚薄关系极其密切。总之草书艺术,不是在宣纸的纯平面上运动,而是调动一切手段和因素在整个三维空间里纵横运动从而留下有韵律节奏的艺术轨迹,吸引人们品评和欣赏。

草书不是随便可以玩的。从手的运笔方法上说使转,要有转腕、停顿、捻动笔管的动作,使转节奏可快可慢,节奏是满足整篇章法韵律需求的方法。对毛笔要求转换笔心,心手双畅形成的线条是中锋构成,园转、方转属于运动突变过程中的曲线造型一类方法。如果没有转换笔心,以突变方式硬性改变线条运动方向,这种硬折有翻折、尖折、横折、回折等,形成的线条以侧锋、叉锋居多残破无力现象。草书使转仅对于草书有效,不一定通用于楷书、隶书、篆书、魏碑等书体特此予以说明。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草书艺术的灵魂就是韵律节奏。草书的节奏体现了韵律,书法节点体现了使转;草书艺术追求中锋,回避侧锋;草书艺术提倡使转,摒弃翻转。书法家书写狂草,书法线条可以狂而人不可狂;书法家喝酒人可醉(那怕假醉也行)而书法线条不可醉。草人喝酒表演书法,人未醉而要装醉,人未倒而书法线条先不稳而倒地,草人倒是狂了一阵子,书法却只是狂野、狂乱、狂怪、狂燥的集大成者而不是狂草艺术。
当今时代需要的是书法的狂草艺术,而不是书法狂人。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